古代皇帝玩雪的趣談

  古代皇帝下雪天怎麼玩?人家比我們更會玩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古代人的娛樂生活不像現代人一樣豐富多彩,但也並非想象中的匱乏。冬季的時候,漫天飛舞的雪花以及即觸成冰的溪流湖泊給古代的人們提供了一個趣味橫生的娛樂活動——冰嬉。冰上嬉戲的樂趣將源自自然的魅力毫無保留地展示給人們,直到今天,人們對冰上運動的興趣依然濃厚不減。在冰嬉中加入競技的元素,可以使人們在遊戲中的樂趣得到極大的提升,那麼,明清兩代的宮廷冰嬉也是開設有比賽的嗎?

  宮廷的溜冰活動稱為冰嬉。冰嬉是古代冰上活動的總稱。這種活動起源於宋代,在北方民間較為普遍,種類也多種多樣,最長見到的有一下幾種:一是在有河的地方鳳專供遊樂的冰床。二是冰上執球與踢球。三是跑冰,穿有鐵齒的鞋,溜行冰上,爭先奪標取勝。也有從冰山上下滑,稱“打滑撻”。四是花樣溜冰。五是冰上雜戲。在明朝時候成為宮廷體育活動,專案與民間冰戲大體相同。冰嬉在清朝時作為皇家冬季的消遣,十分盛行。中國北部寒冷地區,冰天雪地,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冰上活動。冬季的北京雖不像白山黑水那樣寒冷,但冬至後,北海、中海及通惠河、積水潭等處,都是冰凍如鏡。當時隊員所用的冰刀比較簡單,在木板下鑲虎牙狀的鋼刀或鋼片,綁在皮靴底下即成。

  清代皇帝對冰雪的熱情,遠遠超過明代皇帝。大雪過後,住在養心殿的皇帝,常常孩子般在雪地上戲耍,打雪仗、堆雪人、塑雪馬……繼而飲酒吟詩抒懷。溜冰既是武備又是強身的武術,所以清代每年從冬至到三九,要從各旗挑選共1600人,在冰上培訓。八旗兵的建制是每旗200人,也就是說參加檢閱的官兵,是八旗兵的整旗建制。

  這樣盛大的滑冰大會,在當時絕對是舉世無雙的。冰嬉者由八旗將士和內務府上三旗官兵組成,他們都是一身戎裝,做各種專案的精彩表演。參加表演的千餘人被分成兩隊:一隊領隊穿紅馬褂,隊員穿紅背心;另一隊領隊穿黃馬褂,隊員穿黃背心。隊員背上分別按旗籍插著正黃、正紅、正藍、正白、鑲黃、鑲紅、鑲藍、鑲白等小旗,膝部裹著皮護膝,腳穿裝有冰刀的皮靴。

  冰場上懸掛天球的地方,設有旗門三座,高高懸掛著彩穗的天球,隊員們在滑行中張弓射球。在冰上雜技表演中,最為精彩的當屬冰上射箭比賽。溜冰人身著長袍,手持弓箭,就是對這種射箭場景的寫照。賽場中央平行設立旗門三座,上掛彩球。由一二百名八旗兵組成的射手一字排開,手持弓箭,那威風凜凜的陣勢,令人讚歎。號令一響,各弓箭手爭相而出,互不相讓,疾速滑向旗門,施展絕技:有的躬身施射;有的滑過旗門,來個“犀牛望月”回首疾射;有的單腳點冰,如金雞獨立,弓響箭出,身手敏捷,英姿勃勃。《清宮詞》中描述道:冰瑩點點放銀光,箭鏃閃閃似飛蝗,健兒猿臂獻身手,綵球飛落報君王。

  射箭比賽設一、二、三等獎,三箭皆中者為一等獎,皇帝將親賜賞品。與其他比賽不同的是,即使輸了比賽,沒有拿到名次,皇帝也給予相應的賞賜,以示鼓勵。

  皇帝后宮的歷史文明:

  同樣是當老婆,可在古代,給皇帝當老婆是給有工資收入的。

  在封建時期的中國,長期流行著一妻多妾制,給皇帝當老婆那是一種職業,有明確分工的。那麼,給皇帝當老婆的工資到底能開多少錢?後宮三千佳麗,皇帝又是如何應付龐大的後宮開銷呢?

  據《國朝宮史》反映,明代後宮開支巨大,“有明之季,脂粉錢歲至四十萬兩,內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費更甚”。明代後宮僅化妝品的費用,每年就要花去40萬兩銀子,可想其他開支了。因此國力強盛年代,後宮規模可能很大,如唐玄宗宮妃有4萬人,有條件養活那麼多老婆嘛。

  以漢朝公職人員的薪酬制度為例: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佐天子,助理萬機,俸祿最高“金印紫綬,秩俸萬石”。後宮昭儀等同丞相,但實際上,昭儀拿的年棒並沒有丞相多,每年的俸祿是4200斛***石***稻穀。據《漢書·律曆志》和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辯證一》中對當時的計量單位和換算公式的記載,漢昭儀的實際年俸摺合現代174182市斤。不過,現代有學者考證,秦漢時的1石稻穀,僅合現代27斤,即便是按照這標準算,漢昭儀的年俸也達到到了113400斤稻穀,收入相當可觀了。

  漢代最低一級的宮女保林的年俸也有192斛,相當於現代5184斤,這份薪水也算是很高了,以人均一天一斤糧來算,一個宮女一年便可以養活14口人,而昭儀一年則可養活310口人。

  需要說明的是,各個朝代後宮的年俸不盡相同,並非哪一朝的妃子都有這麼高的待遇。國力下降、敗落時,後宮的規模就很小了——多了,皇帝也養不起啊。

  再看看清朝皇帝女人們的工資。據乾隆七年編纂的《國朝宮史》記載,清朝後宮的年俸分九等,分別是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皇太后的年俸最高,每年黃金20兩、銀2000兩。餘下相應的是皇后銀1000兩、皇貴妃銀800兩、貴妃銀600兩、妃銀300兩、嬪200兩、貴人100兩、常在50兩、答應30兩。處於不同等級的宮妃,年俸的差別很大,這也是歷朝都存在的現象。

  清妃相比漢妃動輒上萬、十萬斤稻穀來算,可能並不高。但除了銀子以外,她們還能得到大量的包括綢緞、貂皮等在內的貴重物品。以“妃”為例,除300兩銀子的年俸外,每年還能得到蟒緞1匹、織金1匹、妝緞1匹、倭緞2匹、閃緞1匹、金字緞1匹、雲緞4匹、衣素緞2匹、藍素緞1匹、帽緞1匹、彭緞3匹、紗4匹、裹紗5匹、綾5匹、紡絲5匹、杭細5匹、棉納5匹、高麗布5匹、三線布2匹、毛青布10匹、深藍布10匹、粗布3匹、金線10絡、絨5斤、棉線3斤、木棉20斤等。

  面對巨大的開支,實際上,即便在唐玄宗時代,後宮開支也讓他感到沉重。唐玄宗是怎麼養活那麼多宮妃的?首先是國家財政支出,再是建“小金庫”,讓太監、爪牙下去搜刮民財。《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為養活後宮成群美妃,唐玄宗想方設法搞錢,“開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外剩田”。就是檢查戶籍以外的隱瞞土地,結果僅此一項便多收稅幾百萬貫。

  宋仁宗趙禎當皇帝時,宮人的月俸一度高達12000貫。寶元年間,軍事調動頻繁,財政經費同時吃緊,趙禎只好在後宮嬪妃身上摳錢用,養不起了。

  有的朝代,皇帝還會打白條,拖欠薪水,給的是“口頭支票”。遇到國事危急時,還要捐款。如趙禎,在軍費困難一直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只好接受諫議,削減後宮賞賜。皇后、嬪妃還每人捐助5個月的俸祿,彌補軍費不足。

  遇到年景不好,皇帝還會找個理由,比如後宮陰氣太重,把宮妃遣散。唐文宗太和年間,“出宮女千人”;宋仁宗時“出宮人幾百人”。唐憲宗更乾脆,一下把後宮放出200車人,讓她們隨便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