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建築有什麼特點

  中國近代建築所指的時間範圍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為止。中國在這個時期的建築處於承上啟下、中西交匯、新舊接替的過渡時期,這是中國建築發展史上一個急劇變化的階段。那麼?

  中國近代建築特點:近代外來形式的建築風格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的建築風格經歷了由 古典復興建築、 浪漫主義建築,通過 折衷主義建築、新藝術運動向 現代主義建築的轉化過程,這些不斷變化的建築風格都曾先後地或交錯地在中國近代建築中反映出來。在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獨佔租借地的城市,如 青島、 大連、 哈爾濱等,建築風格較為單一;在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佔領租借地的城市,如 上海、 天津、 漢口等,則出現建築風格紛然雜陳的局面。從建築風格的演變來看,近代中國首先傳播的外來形式是西方各國的古典式和“殖民式”。19世紀下半葉建造的外國 使領館、 洋行、 銀行、飯店、 俱樂部以及20世紀初外國建築師為清末新政活動設計的 衙門、 大理院、參謀本部、諮議局等都屬這一類。進入20世紀後,外來建築形式逐漸以折衷主義為主流,出現了兩種狀況。一種是在不同型別建築中,採用不同的歷史風格,如銀行用古典式,商店、俱樂部用文藝復興式,住宅用西班牙式等等,形成城市建築群體的折衷主義風貌;另一種是在同一幢建築上,混用 古希臘建築、 古羅馬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 巴洛克建築、 洛可可風格等各種式樣,形成單幢建築的折衷主義面貌。

  從20年代末開始,隨著歐美各國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和傳播,中國新式建築也出現向現代主義建築過渡的趨勢。從帶有芝加哥學派特點的上海沙遜大廈到摹仿美國摩天樓的 上海國際飯店,可以看出這種蹤跡,但真正體現現代主義建築精神的建築實踐在當時還極少。

  中國近代建築特點:近代民族形式的建築風格

  近代民族形式建築的雛型,在19世紀下半葉就有了。最初出現的是一些新功能、舊形式的建築,如1865年建造的江南製造局機械廠等。這些建築具有近代的功能,而沿用傳統的 廟宇、 衙署的形式,實質上是利用舊式建築來容納當時還不太複雜的新功能。隨後出現了一批 中國式 教堂和教會建築,如上海浦東教堂***1878***、聖約翰書院***1894***和北京 中華聖公會教堂***1907***等,已經按新功能設計平面而有意識地採取中國傳統建築的外觀,這是中國近代建築運用民族形式的先聲。從20世紀20年代起,近代民族形式建築活動進入盛期,到30年代達到高潮。

  形成這一潮流的主要背景是:① 五四運動以來,民族意識高漲,“發揚我國建築固有之色彩”成為當時中國建築界和社會的普遍呼聲。②國民黨政府推行中國本位文化,在當時制定的《首都計劃》和《上海市中心區域規劃》中,對建築風格都指定採用“中國固有形式”。③教會系統有意在文化教育建築中利用中國建築形式,作出表達教會尊重中華文化的姿態。④當時中國建築師的設計思想仍然是以學院派思想占主導地位,他們很自然地會把中國民族形式融入他們設計的建築中去。這樣,在 南京、 上海、 北京等地的行政建築、 會堂建築、文化教育建築、紀念性建築以至某些 銀行建築、體育建築、醫院建築、商業建築中,湧現出一批由中國建築師和少數外國建築師設計的不同形態的 民族形式建築作品。這是中國近代探索新建築的近代化與民族化相結合的有意義的創作實踐,同時涉及引進的國外近代建築形式和先進建築技術如何與中國的現實相結合,並在建築近代化的過程中如何繼承、借鑑、發揚傳統建築遺產等問題。這些創作探索大體上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是仿古式***又稱 宮殿式、復古式***。這類建築從整體格局到細部裝飾都保持傳統建築的形制。有的完全模仿古建築的定型模式,如仿 喇嘛寺殿閣的 南京中山陵藏經樓,仿 清代府第門庭的 燕京大學校門***今 北京大學西門***等;有的嚴格恪守古建築的基本格局,如上海市政府大樓等。第二種是混合式***又稱古典式***。這類建築的平面佈局和空間組織注重功能性,外觀則是“中西合璧”的,只在重點部位保持傳統建築的格局。上海市圖書館是一例項,它基本上是 平屋頂的近代體型,但在中部聳立重簷歇山頂的殿樓。第三種是“現代式”。當時稱為“現代化的中國建築”。這是具有新功能和採用新技術、新造型的建築;不過適當點綴某些經過簡化的傳統構件和細部裝飾來取得民族格調。 南京的外交部大樓、 國民大會堂、中央醫院, 北京的 交通銀行, 上海的 大新公司、 中國銀行等都屬這一類。這類建築追求新功能、新技術、新造型與民族風格的統一,是當時民族形式風格創作探索的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