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建築藝術的民族化趨向探討

   內容摘要:當代中國由於受到全球化、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影響,大多數城市建築千篇一律,沒有個性。我們的建築逐漸失去了民族特性,失去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精神依據。建築民族化,是維持、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之一。我國的建築界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但並不成熟。以日本為主導的東方現代主義建築理念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但不能照搬。
  關鍵詞:中國當代 建築 民族化
  
  我國從近代開始到當代,由於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本國獨特的地域文化有被湮沒的趨勢,尤其在建築方面受到的衝擊更大,大量的重要建築由外籍設計師完成,這嚴重削弱了國民對本土建築文化的信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了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建築設計也從滿足實用需求過渡到對文化審美的追求,這種發展的過程體現了當代中國建築藝術的走向。21世紀初,中國建築藝術明顯呈現出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開始關注建築與歷史、文化、地域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這種運用象徵性手法和民族風格進行設計的創作思維也引起了現代建築創作民族化的廣泛討論。
  對當代各國建築學科而言,“民族化”研究具有某種“核心研究”的意義。“民族化”是基於文化上的民族化,即所謂的傳統性,以維持、發展本民族文化為基本的價值取向。在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時,通過有目的地選擇、最大限度地消融外來文化,從而在民族文化核心上賦予新的形式,實現民族文化的重生。2010年,我國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的落成,使建築界看到了中國建築師表達東方建築文化的意願。(圖1)無論它是否成功,目標卻是明確的,即建築藝術的民族化必然是我國建築未來發展的趨勢。當代中國建築如何實現民族化,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
  
  一、符號嫁接
  將我國傳統建築造型中的區域性符號嫁接在當代建築中,這在我國接觸西方建築的初期就已經開始,如南京中山陵建築、廣州市中山紀念堂等。這類建築需要表現增強民族凝聚力與自信心的社會需求,它們基本上並沒有脫離傳統建築造型。到了當代,我國的新建築利用傳統符號嫁接表現建築民族性的日益豐富,它們大多具有刪繁就簡、注重文脈的特點,如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圖2),把中國傳統園林與江浙傳統民居符號運用其中,甚至將一些傳統建築符號進行變形或抽象化處理,創造出現代建築的新形式,在傳統意象思維包裹下的現代建築,表達著地域與建築的關係。在當代我國建築領域,此類作品成為建築走向民族化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