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思成中國古代建築史

  樑思成是近代有名的建築學家。大家平時會關注aa嗎?關於aa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aa,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的簡介

  中國建築乃一獨立之結構系統,歷史悠長,散佈區域遼闊。在軍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國雖常與他族接觸,但建築之基本結構及部署之原則,僅有和緩之變遷,順序之進展,直至最近半世紀,未受其它建築之影響。數千年來無遽變之跡,滲雜之象,一貫以其獨特純粹之木構系統,隨我民族足跡所至,樹立文化表志

  的主要特徵:

  一、屬於結構取法及發展方面之特徵,有以下可注意者四點:

  一以木料為主要構材。世界它系建築,多漸採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構,故僅於石面浮雕木質構材之形,以為裝飾,其主要造法則依石料壘砌之法,產生其形制。中國始終保持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故其形式為木造結構之直接表現。

  二歷用構架制之結構原則 既以木材為主,此結構原則乃為“樑柱式建築”之“構架制”。以立柱四根,上施樑枋,牽制成為一“間”前後橫木為枋,左右為樑。……此種構架制之特點,在使建築物上部之一切荷載均由構架負擔;承重者為其立柱與其樑枋,不借力於高牆厚壁之壘砌。建築物中所有牆壁,無論其為磚石或為木板,均為“隔斷牆”Curtain Wall,非負重之部分。是故門窗之分配毫不受牆壁之限制,而牆壁之設施,亦僅視分隔之需要。……中國建築之……在極不同之自然環境下始終適用,實有賴於此構架制之絕大伸縮性也。

  三以斗拱為結構之關鍵,併為度量單位 在木構架之橫樑及立柱間過渡處,施橫材方木相互壘疊,前後伸出作“斗拱”,與屋頂結構有密切關係,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結構之荷載,轉納於下部之立柱上,故為大建築物所必用。……雖磚石之建築物,如漢闕佛塔等,率多疊砌雕鑿,仿木架斗拱形制。斗拱之組織與比例大小,歷代不同,每可借其結構演變之序,以鑑定建築物之年代,故對於斗拱之認識,實為研究中國建築者所必具之基礎知識。

  四外部輪廓之特異 外部特徵明顯,迥異於他系建築,乃造成其自身風格之特素。中國建築之外輪廓予人以優美之印象,且富於吸引力。今分別言之如下:

  1.翼展之屋頂部分 ……依樑架層疊及“舉折”之法,以及角樑、翼角,椽及飛椽,脊吻等之應用,遂形成屋頂坡面,脊端,及簷邊,轉角各種曲線,柔和壯麗,為中國建築物之冠冕,而被視為神祕風格之特徵

  2.崇厚階基之襯托 中國建築特徵之一為階基之重要;與崇峻屋瓦互為呼應。周秦西漢時尤甚。高臺之風與遊獵騎射並盛,其後日漸衰弛,至近世臺基階陛遂漸趨扁平,僅成文弱之襯托,非若當年之臺榭,居高臨下,作雄視山河之勢。

  3.前面玲瓏木質之屋身 屋頂與臺基間乃立面主要之中部,無論中國建築物之外表若何魁偉,此段正面之表現仍為並立之木質楹柱與玲瓏之窗戶相間而成,鮮用牆壁。

  4.院落之組織 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屬建築物,聯絡周繞,如配廂、夾室、廊廡、周屋、山門、前殿、圍牆、角樓之屬,成為庭院之組織,始完成中國建築物之全貌。除佛塔以外,單座之建築物鮮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輪廓,使人得以遠望其形狀者。

  5.彩色之施用 彩色之施用於內外構材之表面為中國建築傳統之法。……故中國建築物雖名為多色,其大體重在有節制之點綴,氣象莊嚴,雍容華貴,故雖有較繁縟者,亦可免淆雜俚俗之弊焉。

  6.絕對均稱與絕對自由之兩種平面佈局 以多座建築合組而成之宮殿、官署、廟宇,乃至於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齊之絕對整齊對稱之佈局。……反之如優遊閒處之庭園建築,則常一反對稱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隨意之變化。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間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詩畫之境。

  7.用石方法之失敗 中國建築數千年來,始終以木為主要構材,磚石常居輔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營建者較少。

  的原因:

  l匠人對於石質力學缺乏瞭解。蓋石性強於壓力,而張力曲力彈力至弱,與木性相反……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欄等所見,大多鑿石為卯榫,使其構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壓力而壘砌之,故此類石建築之崩壞者最多。2墊灰之惡劣。中國石匠既未能儘量利用石性之強點而避免其弱點,故對於墊灰問題,數千年來,尚無設法予以解決之努力。

  二、屬於環境思想方面,與其它建築之歷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

  一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 ……此種見解習慣之深,乃有以下之結果:

  1.滿足於木材之沿用,達數千年;順序發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磚石之代替及應用。

  2.修葺原物之風,遠不及重建之盛;歷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儲存,唯珍其舊址及其建立年代而已。

  二建築活動受道德觀念之制裁……此種尚儉德,詘巧麗營建之風,加以階級等第嚴格之規定,遂使建築活動以節約單純為是。崇偉新巧之作,既受限制,匠作之活躍進展,乃受若干影響。古代建築記載之簡缺亦有此特殊原因

  三著重佈置之規制 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興盛,尤重禮儀。……記宮苑寺觀亦皆詳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狀及結構。

  四建築之術,師徒傳授,不重書籍&……對於營造之學作藝術或歷史之全盤記述,如畫學之《歷代名畫記》或《宣和畫譜》之作,則未有也。

  中國建築史之分期

  一、上古或原始時期公元前200 年以前 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間文獻與實物雙方資料皆極缺乏。

  二、兩漢時期公元前204—公元220 年 此四百餘年間為中國建築發育時期,建築事業極為活躍,史籍中關於建築之記載頗為豐富,建築之結構形狀則有遺物可考其大略。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90 年 &……佛教之興盛則為建築活動之一大動力。實物之在藝術表現上吸收有“希臘佛教式”Greece Buddhist之種種圓和生動之雕刻,飾紋、花草、鳥獸、人物之表現,乃脫漢時格調,創新作風,遺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時期公元590—906 年……因政治安定,佛道兩教興盛,宮殿寺觀之建築均為活躍。天寶亂後,及會昌、後周兩次滅法,建築精華毀滅殆盡。……唐之建築風格,既以倔強粗壯勝,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見長,誠蔚然大觀。

  五、五代、宋、遼、金時期公元906—1280年 五代趙宋以後,中國之藝術,開始華麗細緻,至宋中葉以後乃趨纖靡文弱之勢。宋、遼、金均注重於宮殿之營建……至於塔幢,為數尤夥。作風手法,特徵顯著,規例謹慎,循舊制之途徑,增減嬗變不已。

  六、元、明、清時期公元1280—1912 年此期間建築傳統仍一仍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樣式之輸……外最後至清末,因與歐美接觸頻繁,醒於新異,標準搖動,以西洋建築之式樣滲入都市,一時呈現不知所從之混亂狀態。於是民居市廛中,舊建築之勢力日弱。

  七、民國時期公元1912 年以後 民國初年,建築活動頗為沉滯。迨歐美建築續漸開拓其市場於中國各通商口岸,而留學歐美之中國建築師亦起而抗衡,於是歐式建築之風大盛。近二十年來,建築師始漸回顧及中國固有之建築,遂有采其式樣以營建近代新建築者。自此而後,建築師對於其設計樣式均有其地域或時代式樣之自覺,不若以前之惟傳統是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