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書畫有什麼特點

  書法藝術價值很高的,才有資格進入圖書館和博物館。我國的書法是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它伴隨著漢字的產生和發展一直延續到今天,經過歷代書法名家的熔鍊和創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寶貴遺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明代書畫特點

  明代書畫形式,除卷軸、冊頁之外,又出現了摺扇與對聯,而紈扇沒有了,手卷的前部出現了引首,這在宋、元手卷中是沒有的。

  明代其早期繪畫處於穩定發展的狀態,總的是以學習前人為主。一部分人追求南宋畫院遺風,即學馬遠、夏圭一路的山水,多使用側鋒斧劈之法,在絹素上作氣勢磅礴的山水,這就是以殆盡、吳偉為首的“浙派繪畫“。同事福建、嶺南地區的一些花鳥花鳥畫家,則保留了宋代花鳥畫中工筆重彩的畫法,稱為“院體”。而另一部分人則沿襲元代文人畫家的衣缽,並追尋唐人風韻,發展為清新淡雅的“吳門畫派”,並稱為明後期佔據花壇的主流畫派。

  明代書法在元代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楷、行、草、隸、篆諸體都有擅長的書家,而以草書曾就較大。書法家大都從臨摹古人入手,形成個人風格。明代初期曾有以沈度為代表的“臺閣體”楷書,筆畫平整圓潤,是專為皇帝書寫詔書用的。還有狂草書一種,以張弼等人為代表,任意揮毫,有失法度。就大部分書家而言,還是以嚴謹的態度學習前人書法,特別市蘇、黃、米、蔡及趙孟頫等人。明代隸書、篆書性對數量較少,水平較差。寫隸書有一特點,即筆畫平整。字形方正,所謂高裝隸書。

  明代書畫所用的材料,品種較多,這是由於各種流派、各種風格的書畫家創所需要所決定的,譬如“浙派”院體畫家多用絹本,而吳門畫家則以紙本為主。另外還出現了使用金妮、灑金箋紙及花綾、素綾創作書畫的。

  在繪畫上署名已非常普遍,“浙派”院體畫家往往只署個人姓名,個別有些年月、籍貫及上款的。吳門畫家則往往有長篇題記,落款的只有仇英等極少數人。印章的使用非常廣泛,除姓名、字、號章之外,閒文印章也大量出現。書畫家往往將上款抬高,比本人名字高一兩格,以示尊敬之意,稱為“抬頭款”,這在以前是沒有的。稱呼別人為詞壇、詞盟、詞宗、詞丈、柴丈等也是明代的一個特點。

  明代書法家眾多,風格也多。宋克的章草書字形扁方,略帶隸意;沈度的楷書圓潤平正,被稱為“臺閣體”的代筆;張弼草書,矯如龍蛇,欹如墜石,瘦如枯藤;陳憲章以茅草作筆,筆幹墨枯、稱為“茅龍書”;李陽東筆法強勁有力,清麗喜人,是明代篆書代表作;祝允明作草書,筆勢勁鍵,氣勢巨集偉,而法度韻味稍差。文徵明字學諸家,溫純娟秀、清潤和雅;王寵善小楷,婉麗遒勁、疏秀有致、巧從拙出,韻從清來;邢侗字學右軍,用筆圓潤,清麗可愛;張瑞圖起筆尖利,轉折方硬,姿態稍有欹斜之勢;董其昌筆法俊逸,結體秀媚,佈局疏朗,追求古人意味。

  明代畫壇,流派紛呈,風格各異。林良善水墨花鳥,用筆雄健,遒勁如寫草書;呂紀畫花鳥設色豔麗而沉著,形象逼真而活潑;邊文進作翎毛,勾勒嚴謹凝重,設色豔麗典雅;戴進畫山水學馬、夏,運筆迅疾,墨色淋漓,人物畫偶爾有工緻的筆法,常運用頓挫分明的“鐵線描”。

  “蘭葉描”、“蠶頭鼠尾描”等技法;吳偉的山水、人物皆能用筆放縱,落墨大膽,有雄偉的氣勢;沈周為吳門畫家的首領,畫學宋元諸大家,有多種風格,既有筆力豪強、深厚雄偉的粗筆山水,也有構圖別緻、筆法精密的“細沈”一路,禿筆點苔是他的一大特點;文徵明也是一位風格多樣的畫家,有用筆精密的青綠山水,也有稱為“粗文”的用筆簡略的一路,總的說它無處不在追求一種文人的書卷之氣;唐寅先學周臣,後學沈周,山水、人物、花鳥皆能,線條清麗瀟灑出塵,從學古人入手,有明顯的個人特點;仇英也是周臣的學生,以工筆重彩見長,筆法嚴謹,設色典雅,追求一種內在的儒雅情趣;陳淳是文徵明的學生,山水、花鳥俱佳,用筆放縱而清新,墨色淋漓而淡雅,是明代寫意花鳥畫家的代表;徐渭是位博才畫家,用筆奔放,縱橫揮灑,淋漓滿紙,生機盎然,墨色中常加以膠水,別有一種情趣;董其昌用筆體現書法意味,追求一種秀潤蒼勁、古樸淡雅的情調,稱之“士氣”;陳洪綬畫人物、花鳥,造型誇張,線條細勁圓潤,富有裝飾性;崔子忠畫人物,形象古樸生動,線條勁鍵超忽,別有新意;曾鯨畫人物、肖像,先以淡墨勾勒畫輪廓及五官,再用淡色暈染,“如鏡取影,妙得神情”;藍瑛畫山水竹石,筆法奇古,氣象崚嶒,雖未“浙派”名家,明顯地吸收了沈周的筆意;項聖謨,筆法講究韻致,有宋元遺風。

  裝裱特點

  書畫作品在完成後都會進行裝裱,而書畫裝裱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時代的特徵、地區的差異等獨特印記,這不僅有助於我們確定作品的時代下限,而且對於書畫鑑定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這就是我們瞭解書畫裝裱的重要意義。

  明代書畫裝裱形式較前代有了新的發展。手卷最突出的特點是在天頭後、畫心隔水前增加了一段空白紙即"引首",也稱"迎首"。引首最早見於明永樂年間書法家程南雲所題顧閒中《韓熙載夜宴圖》和夏7貨《上林春雨圖》卷。引首用紙一般是宋經戔、白宋箋、宋元花金箋、高麗藺紙等,紙質與宋拖尾紙相近,用絹鑲上下邊,有仿宣和裝窄邊的也有用綾或絹挖鑲寬邊的,由此形成天頭一隔水一引首一隔水一畫心一隔水一題跋拖尾的手卷裝裱形式,這種形式歷經清代、民國,一直沿襲至今。手卷兩端分別鑲嵌與軸平齊的玉、瓷等軸心〖俗稱堵頭"〗。天杆大都用檀香木。紮帶為仿古錦帶,多配有玉質、角質及牙質別子。

  立軸的裝裱式樣也較多,不僅有綾圈綾天地兩色裱、仿宋宣和裱,而且出現了加詩堂裱、屏條裝和對聯裝等形式。兩色裱的天頭多貼圈檔色的驚燕。帶詩堂的立軸有兩種式樣,一是畫心與詩堂之間鑲綾條或絹條;另一種是畫心上方直接鑲詩堂。明代立軸的天地頭、隔水尺寸,較宋元明顯加長,這一時期的寬幅大畫,天頭約55釐米左右,地頭30釐米;中幅尺寸更長,天頭在66釐米左右,地頭約33—50釐米。那種窄邊的就是仿宣和裝,如明代繆輔的《魚藻圖》依然儲存了原裝格式,而明代朱端的《煙江晚眺圖》軸就採用了寬邊的形式,它用米黃色寬邊綾圈及深藍色花綾天地,是明代典型的裝裱形式之一。宮裱多用龍鳳、雲鶴等圖案的黑色綾,而民間裝潢多用深藍、蔥白、月白色綾絹。對聯裝出現於明代後期的萬曆年間,裝裱式樣窄而長,天地頭均短,地頭約是天頭的三分之二。

  明代冊頁以蝴蝶裝為多。明代蝴蝶裝一般前帶副頁,正頁普遍用絹、綾開身。除普通蝴蝶裝外,還有絹轉邊式和綾面絹邊式蝴蝶裝。部分冊頁在本幅四周嵌有青色細欄道,而清代冊頁則未見這種樣式。此外,還出現了摺扇面改成冊頁或掛軸的新形式,這也是前代所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