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歷史介紹

  衚衕,也叫“里弄***lòng***”“巷”,是指城鎮或鄉村裡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區的內部。它是溝通當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道路通達情況,衚衕分為死衚衕和活衚衕,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

  北京胡同簡介

  進入現代化的北京城,人們感興趣的往往不是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四通八達的寬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衚衕,溫馨美麗的四合院。因此,有人稱北京的古都文化為“衚衕文化”或“四合院文化”,此話實不為過。

  來到北京的遊客,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北京的衚衕在哪裡”。北京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衚衕,規劃相當整齊,衚衕與衚衕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東西走向的一般為衚衕,相對較窄,以走人為主。衚衕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北京的衚衕有上千條,形成於中國歷史上的元朝、明朝、清朝三個朝代,其中的大多數形成於13世紀的元朝。衚衕的走向多為正東正西,寬度一般不過九米。衚衕兩旁的建築大多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種由東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對稱形式圍在一起的建築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個緊挨一個排列起來,它們之間的通道就是衚衕。

  衚衕從外表上看模樣都差不多,但其內在特色卻各不相同,它們不僅是城市的脈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北京人對衚衕有著特殊感情,它是百姓們出入家門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烙下了許多社會生活的印記。衚衕一般距離鬧市很近,但沒有車水馬龍的喧鬧,可謂鬧中取靜。而且對於鄰里關係的融洽,衚衕在其中發揮了有效的作用。

  衚衕現已成為北京文化的載體。老北京的生活氣息就在這衚衕的角落裡,在這四合院的一磚一瓦里,在居民之間的鄰里之情裡。外人只有身處其中才能得到最深的體會。

  歷史淵源

  衚衕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衚衕——據說這蒙古語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衚衕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來自沙漠與草原的遊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當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舍談天說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的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隱祕空間,又為鄰里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

  衚衕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體現出元大都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衚衕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致,怎麼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有了衚衕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遊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汪曾祺要讚歎:“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衚衕。大街、衚衕都有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游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 [1]

  地理位置

  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前門以北的衚衕一般較寬,規劃比較整齊,前 門以南的衚衕一般較窄,規劃也不整齊。因為在清代時,清政府為了安全,不允許外地來京人員住在京城內,所以外地人集中住在前門和崇文門外,也因此形成了前門商業區;在外來人員中許多是來京趕考的舉人,因此形成了琉璃廠文化街,天橋地區有許多娛樂場所,北京的劇院也都集中在南城。北京城內老百姓集中活動的場所在什剎海一帶。因為北京的衚衕不集中,一般也不通車,遊覽起來比較累,本站選擇了一些衚衕的照片,以供瞭解衚衕的一般情況。“錢市衚衕”是北京最窄的衚衕位於前門外珠寶市大街。過去這條衚衕裡都是錢莊,所以叫錢市衚衕。衚衕中最窄的地方只有80公分寬,兩個人相遇時只有側著身子才能過去。衚衕長約三四十米。

  衚衕數量

  北京有多少衚衕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至今北京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