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最易丟分九大點

  每年中考,都會有一些平時成績優秀的考生考試失利,最後名落孫山。究其原因,是考生在考試的時候受到知識、思維、心理、環境和身體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從而在解題之時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錯誤。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總結一下考生考場失利的詳細原因吧!

  

  ***1***審題不仔細、不準確,考慮不周到,缺乏認真、全面的審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差,不按要求答題,不會通過分析題目中的有效資訊抓出問題的關鍵,有些試題看似簡單,但須認真審題,抓住題中的關鍵語句才容易得分。例如作圖題,“要求畫出使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一施加在槓桿上最小動力和力臂……”,部分考生只考慮前面的要求,沒注意後面的條件“最小條件”而出現錯誤。思考問題缺乏嚴謹性,考慮問題不周密,如“……只有伏的電壓對人體才是安全的”,一部分考生只答“36”而丟掉了“不高於”或“等於或低於”等的關鍵字;再如“……坐在不同位置的觀眾都能看到銀幕上的景物,這是光的現象”,一部分考生只答“反射”,而丟掉了“漫”這個關鍵字。一部分考生,由於在平時學習過程中不注意養成良好的分析問題的習慣,拿到試題後,急於完成試題,導致對題目的隱含條件挖掘不完全,造成解題錯誤。如:填空題“將一木塊放在容器底,向容器中倒入一些水,木塊受到的浮力是N”。有40℅考生由於受平時一些題目的影響,認為只要是木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必定與重力大小相等,這與學生做題注重數量忽視質量是很不開的。

  ***2***有些考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還比較模糊,理解膚淺,死記硬背,遷移能力差,答題時憑著感覺回答,造成失分。例如某一填空題的第一空標準答案是“電能***度***表”,但有不少考生卻回答成了“測電錶、電流表、電壓表、計電錶、電量表”等。如某題是考核功率概念,很多學生由於對功率的物理意義沒有真正理解,在比較不同功率的機器,都在正常工作狀態下的做功情況時,出現了錯誤。選擇“功率大的機器做功多”的選項的考生較多。學生的這些錯誤反映出一些老師在物理概念教學中,不大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大重視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物理意義,而應設定一系列的支撐點,這些老師採用簡單的下定義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處在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態中,其教學效果低下。從考試統計結果來看,有些學生由於對一些概念、規律理解不深刻,導致不能正確解決問題。如:一道填空題要求學生回答火箭升空過程中,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內能和什麼能。本題預測難度是0.85,考試後統計結果其實際難度為0.56。有不少考生答成是動能,還有的考生答成是勢能,只有44℅的考生答出是機械能。說明考生對此問題並不是完全不懂,只不過是理解不夠深刻。

  ***3***學生對物理實驗的基本過程認識模糊,綜合實驗能力差,實驗設計能力不強。

  如實驗題要求學生寫出用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原理,標準答案是“歐姆定律”。而很多學生居然寫成了“電流與電壓成正比、伏安法測電阻、控制變數法、改變電壓和電流的比值等”。這麼簡單的題目,有這麼多的答案,都出乎老師的意料。反映出物理實驗教學還存在漏洞,沒有把實驗教學的重點放在實驗的過程上。近幾年來,在實驗題中常常採用新題型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如根據提供的器材,選取合適的實驗器材,設計一種測蠟塊密度的方法。要求學生在同類實驗方法的基礎上,再根據蠟塊不沉入水中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器材,設計合理的實驗步驟。通過閱卷發現以下幾個問題:①沒選實驗器材;②器材選多了;③試題中沒給的器材選上了***如天平***;④語言組織能力差,邏輯混亂;⑤沒有考慮蠟塊不能沉入水中特點。

  ***4***數理結合意識差,不會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簡單運算失誤太多,得分率就相對較低。

  解答計算題時,常見公式不知道,不會變形公式,不會換算單位,各物理量張冠李戴。這反映出一些學生的數學基礎差,基本計算不過關。

  ***5***學生的識圖能力不強,過失性失分嚴重。

  如學生運動與力中的s—t影象、v—t影象中的點、線的物理意義不明確,導致錯答題目。如在作圖題中有相當部分學生在所畫的重力上不標明符號“G”。又如“根據電流方向,標出電源的正、負極和通電螺線管及小磁針的N、S極”。這道題可謂是“千錘百煉”,然而問題還是層出不窮:誤把螺線管的N、S極認為是小磁針的N、S極,漏標螺線管的N、S極,漏標電源的+、-極,錯標電源的+、-極,在電源上標N、S極。這說明有一部分學生的右手螺旋定則沒有真正掌握,有一部分學生審題不仔細,非智力因素差。

  ***6***學生生活經歷不豐富,視野不開闊,知識面狹窄。

  如開放性試題要求“寫出除愛因斯坦以外的另一位科學家及其在物理學中的主要貢獻”,有的學生在寫科學家的名字時居然寫成了“馬德堡”,還有的同學將科學家與他的主要貢獻沒有對應起來,如“物理學家”填“奧斯特”,“主要貢獻”填成了“地磁場”;又如“物理學家”填“托裡拆利”,“主要貢獻”填成了“大氣壓的存在”等。這說明了部分學生對重要的物理規律的來龍去脈瞭解得不夠徹底。

  ***7***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較弱。

  對於綜合性題,很多學生都感到缺少解題的思路,心裡感到害怕,往往是忙亂中出錯。如某動態電路分析題,這是一道考核學生電路動態分析能力和獲得資訊能力的綜合題,要經過對圖表的綜合分析才能得出結論。雖然教師在這方面工夫下了不少,但反映出來的問題還是比較多。該題的標準答案應該是電流表的讀數隨著電阻的變小而“變大”,但有的同學卻填成了“變小、不變”;電壓表應並聯在a、b兩點間,卻填成了“b、c或a、c”兩點間,這就說明了學生對串聯電路的規律理解還不夠深刻,有的同學甚至是瞎猜,老師的訓練還沒有轉化為學生的能力。

  ***8***答題不規範。

  中考中常出現考試與自己所估算的分數偏差較大的情況,就其原因,一是考生在解答的過程中語言表達不流暢、不合理、不科學、不規範,解題步驟混亂所造成的。如解答實驗題不規範——不遵守測量工具的操作規則。如觀察測量工具的資料不正確,連線電流表、電壓表的接線柱出錯;二是作圖不規範。如隨手畫圖,作用點的位置畫錯,方向標反,虛線與實線混淆;三是書寫不規範、字跡潦草,書寫不清楚,字母的大小寫混淆,塗改嚴重;四是計算題的解答不規範。如未寫出物理計算公式,只寫出計算資料,計算結果不正確,代入公式中數字順序不正確,單位沒有統一單位,書寫單位不規範等。

  ***9***身心過度疲勞,心裡壓力過大,在考場上答題時怯場,過度緊張,心理素質差,導致答題發揮失常。

  中考物理審題的十個技巧

  1.認真細緻,全面收集資訊;

  審題時應認真仔細,對題目文字和插圖的一些關鍵之處要細微考察,有些資訊,不但要從題述文字中獲得,還應從題目附圖中查詢,即要多角度、無遺漏地收集題目的資訊。

  2.咬文嚼字,把握關鍵詞句;

  所謂"咬文嚼字",就是讀題時對題目中的關鍵字句反覆推敲,正確理解其表達的物理意義,在頭腦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物理圖景,建立起正確的物理模型,形成解題途徑,對於那些容易誤解的關鍵詞語,如"變化量"與"變化率","增加了多少"與"增加到多少",表現極端情況的"剛好"、"恰能"、"至多"、"至少"等,應特別注意,最好在審題時作上記號。

  3.畫圖助解,弄清物理情景;

  4.立足基礎,構建物理模型;

  5.深入推敲,挖掘隱含條件;

  反覆讀題審題,既綜合全域性,又反覆推敲,從題目的字裡行間挖掘出一些隱含的資訊,利用這些隱含資訊,梳理解題思路和建立輔助方程

  6.嚴謹推理,尋找臨界條件;

  7.發散思考,判斷多解可能;

  初末狀態不明確,帶來結果的多解;向量方向不明確;物理現象多種可能性;制約條件不確定;週期性***圓周運動、振動和波***。

  8.分清主次,排除干擾因素;

  干擾資訊往往與解題的必備條件混雜在一起,若不及時識別它們,就容易受騙上當誤入歧途,只有大膽地摒棄干擾資訊,解題才能順利進行。

  9.自我提示,關注常見問題;

  ***1***是否考慮重力;***2***選擇題中選錯誤的還是正確的;***3***向量還是標量?譬如求該物體的加速度?求最終的速度?求受到的安培力?求力時還要注意: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得;***4***求功必須指明是正功還是負功;***5***分清軌道半徑,地球半徑,離地的高度;***6***是直徑還是半徑。

  10.科學思維,力避主觀想象。

  ***1***不能憑主觀想象,必須看清、明確題意;***2***不能誤認為就是已做過的那題;***3***只有明確了物理現象***模型***才能用對應的物理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