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英漢問候語差異

 摘要:問候語作為日常交際的一部分在各國文化中都佔據著重要地位。比較英漢兩種問候語的內容、意義、結構、稱謂、合作原則等方面,可以得出二者在問候語使用中的差異,並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提供了一定的借鑑。 
  關鍵詞:英漢語言;問候語;差異 
   
  問候語作為社交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社會生活中最為普遍的語言表達,在各國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續各種人際關係的作用。通過問候語的使用,交際雙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間的親疏關係被突出出來並加以確定。它們也是一種常規用語,構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同一語言內部,其成員對問候語的使用表現為一種無意識的社會習慣;然而,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人們在使用問候語時經常會產生一些交際失誤。本文將從語言學不同角度對英漢招呼語進行了系統對比分析,通過內容、意義、結構、稱謂、合作原則等方面的對比,指出不同語言的問候語在表達形式和實際使用方面的差異。 


  英漢問候語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內容、語義、句型結構等方面卻是大有區別的。接下來本文就將逐一從五個方面對英漢問候語的差異進行對比。 
   
  1 
  內容差別 
   
  中英文招呼語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問候語內容的差異。從古至今,中國人不僅把食物作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還將其作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們一見面通常使用“吃了嗎?”作為問候語。在英語國家,人們通常將談論天氣作為問候語,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氣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對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風真大。不是嗎?***。這種語言現象主要歸因於英國多變的天氣。由於英語和漢語一些習慣性的問候語在內容方面存在差別,所以在使用時應考慮文化差異,以免產生不必要的尷尬。例如。在英語中“你吃了嗎?”並不是一種問候語,而是男士向女士發出的邀請。 

  中文問候語的內容可以根據說話雙方的關係、場合、心理狀態等進行變化。漢文化中習慣使用諸如“你在忙什麼?”或“你去哪?”等傳統的問候語。這類問候語的目的不是詢問,而是表達說話人的關心。聽話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為回答。在英語文化中,一些個人資訊被視作隱私,只有和非常親密的朋友在一起時才會說起。而且英語問候語的內容也有很大的約束性。漢語中的“你在忙什麼?”或“你去哪?”在英語文化中就會被作為一種對個人隱私的侵犯。曾經有一位外籍教師向學校領導抱怨經常會有人詢問他要去哪裡,要做什麼,甚至陌生人也會這樣發問。他認為他在中國沒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員給他做出解釋才罷休。由此可見一種語言中的問候語在其他語言中可能並不適合。 
   
  2 意義差別 
   
  英漢問候語的另一個重要區別就是表達意義上的差別。漢語和英語有時使用相同的問候語,但是由於語義場的不同,兩者表達的意義也有所不同。 
  English 
  Chinese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從以上兩者的對比可以看出,英語中的一些表達在漢語中都能找到對應。但是漢語的“早上”指的是8點以前,而英語的早上指的是從太陽升起到中午的這段時間。所以英語的“Goodmorning”比漢語的“早上好!”在一天內可使用的時間範圍要長。而“Good afternoom”則是中午到下午6點之間一個較為正式的問候語;“Good evening”也是用於下午6點以後的一個較為正式的問候語。這兩者在漢語的日常會話中都找不到對應項,除了在電視電臺廣播節目,或是正式的演說中出現。相同的例子還有英語中的“Hi!”是一箇中性問候語,在漢語中也沒有對應,只能根據發音用“嘿!”替代。事實上,“Hi!”同漢語中的“你好”意義相近,只是在意思上表露的不甚明確。 
   
  3 結構差別 
   
  英漢問候語在句子結構上也存在差異。例如,漢語也有將天氣作為問候語的時候,但是漢語通常使用感嘆句,如:“天氣真好!”或“天氣真糟糕!”來表達對好天氣的欣喜和對壞天氣的不滿;而英語通常使用反意疑問句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如,“Lovelyday,isn’t jI?”,“Il’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這在漢語中卻是極為少見的。類似的差異還有在漢語中有很多可以用“是”或者“否”來回答的問候語,如。“上學去啊!”,“出去呀?”,“洗衣服啊?”但是英語中就沒有類似的問候語。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漢語的問候語在一些場合趨於簡化。熟人在路上見面的話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多以“嘿!”或“改天我再找你!”,“哪天我給你打電話!”。 
  英語問候語形式較為固定,回覆也較為正式。如, 
  ——How ale you? 
  ——Fine,thanks./I’m fine,thanks,and you? 
  漢語問候的形式就較為靈活,並隨著現代生活的步伐增添了新的內容。如,雙休日打算去哪?,上網了嗎?,你們單位效益怎麼樣?/現在在哪兒幹呢? 
   
  4 稱謂差別 
   
  英漢問候語的差異在稱謂上也有所體現。首先,漢語的人稱代詞比英語要豐富。僅僅第二人稱漢語就有“你”和“您”,而英語只有“you”,而且單複數均可用。一般而言,“您”是和較高的社會身份相聯絡的。地位低的人稱呼地位高的人為“您”。而地位高的人稱呼其下屬為“你”。漢語中還有很多用於稱呼對方的敬語和稱呼自己的謙卑語。例如,稱呼別人用“君”、“公”、“先生”、“足下”、“閣下”等,稱呼自己用“鄙人”、“在下”、“弟子”等。儘管漢語的代詞比英語要豐富的多,但是漢語問候語中的代詞的使用卻遠不如英語的頻繁。通過下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差異。 
  ***1***How ale you?最近怎麼樣? 
  ***2***How is your work?工作怎麼樣? 
  ***3***How is your family?家裡都好吧? 
  “老”是漢語中常用的稱謂字首,用在姓氏前表示對被稱呼人的尊敬。人們在稱呼地位較高或者年齡較長的人時,多用“老”。如,“張老”,“李老”等。但是在英語中相應的翻譯就變成了“Old Zhang”,“Old Li”,失去了尊敬的意味。因為在國外稱呼對方“老”是很不禮貌的。在使用問候語時,直接稱呼對方“先生”、“小姐”或“女士”即可。 
  其次,在中國,一個人的職業或頭銜可以直接被用來當作稱謂,如。趙經理、李校長、王工程師、張老師等。但是我們很少聽到英語中有這樣的稱呼“Bureau Director Smith”,“Manager Black”,

“Principal Brown”,等。在英語中,只有少數職業名稱可以作為稱謂使用,像“Doctor”,“Governor”,“Mayor”,“Professor”等,但後面均不加姓氏。 
  漢語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一套複雜的親屬稱謂體系。根據血緣關係以及年齡大小衍生出了不同的名稱。例如,英文中的aunt在中文中就有若干對應詞:姑姑***大姑、二姑***,嬸嬸,姨媽,等等。中國人不僅用這些親屬稱謂詞稱呼和自己有關係的人,還用於稱呼非親屬關係的人或者是陌生人,以此來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如稱呼老人用“爺爺、奶奶”,稱呼中年人用“伯伯、叔叔、大嬸、阿姨”等。而在英語中,只有稱呼親屬才會使用這些詞彙,對於非親屬關係的人一般使用“先生”、“小姐”或“女士”。 
   
  5 合作差別 
   
  1967年,美國哲學家格萊斯提出了會話交際的合作原則。格萊斯認為,為了保證會話參與者能夠持續地進行有意義的語言交際,要求每一個交談參與者在整個過程中所說的話符合這一次交談的目標或方向,這就是會話的“合作原則”。 
  大多數英語問候語都遵循“合作原則”,即被問候人都儘可能回答問候人的詢問。例如: 
  A:How ale you? 
  B:Just fine.How’s your mother?I heard she WEkcJn’t well. 
  A:She’0 got a headache.but she i8 much better now. 
  B:Glad to hear that. 
  A:Thank you! 
  以格萊斯的“合作原則”為標準,漢語的問候語大多違反了這個原則。漢語問候語的回答較為模糊、籠統。
  A:你家孩子出國的事情怎麼樣了? 
  B:估計還得幾個月! 
  A:要好好培養啊,孩子學習好吧? 
  B:湊合吧! 
  在上面的例子中,A詢問事情的進展是否順利,而B只是告訴對方一個時間,並沒有直接回答。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更是模糊,或許只是為了表示謙虛。 
  漢語中的問候語還可以用一些和問候人所說話題不相關的問題來回答。比如: 
  A:您老要去提水啊? 
  B:你這是要去哪兒? 
  以上對話毫無關聯,違反了格萊斯的合作原則。顯然B知道A在發問,他卻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了另外一個問題。實際上,A和B的問題都無需回答。儘管這個回話意義不完整,但是雙方都沒有感到不自然或是被冒犯。因為漢語的問候語所要表達的只是一種人與人之間語言的交流,並不一定要提供什麼資訊。 
  問候語存在於所有語言之中。它作為恰當開始談話,為建立、維持和商定社會關係提供了手段。在跨文化交際的大環境下。怎樣運用語言才得體,才合乎理解,這是我們應當注意的。通過以上對比可以得出,由於英漢兩種語言有著不同的淵源,使得問候語的習慣性表達產生諸多差異,如果忽視了這些差異就會使交流產生困難,造成誤解。因而加強跨文化研究在語言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都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