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與傳統文化論文

  武術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案之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武術起源於原始社會,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發展經歷了多個朝代,興盛於明清時期。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論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傳統武術是指在農耕文明的歷史時空背景下形成發展的至今仍在傳播的以套路、功法練習和實用技擊為主要內容並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體精神的身體活動方式,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底蘊中並不斷積累起來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1〕。民族傳統武術正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使傳統武術發生了轉型,向著競技武術方面發展。橫向與縱向的逐漸遞進提高,使傳統武術的研究建立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理論視野高度上,提升及開闊傳統武術文化研究的整體價值與發展前景。傳統武術價值的多元文化形態和作用功能,使我們對擴散於民間的武術拳種獨特價值和廣泛的社會基礎應引起關注,它是整個中國武術拳派體系中最為重要的內容。

  1武術傳承由祕密狀態轉向公開將會日益發展

  西學東漸的文化改良,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衝擊的同時,傳統武術文化也同樣受到西方體育思想的強烈衝擊。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了劇烈衝突,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武術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奧林匹克運動雖然是近代國際體育運動的最高代表,但並非真正容納了世界各民族的體育文化,它在推動世界各國開展民族的體育運動時,也充當了向全球傳播和普及西方體育文化的角色。

  中國傳統文化受中國傳統哲學、政治理論、軍事思想、文化藝術、醫學原理、社會習俗等影響,因而它具有封閉性,而且在長期的封建中央集權限制下,比較重視整體的東西、巨集觀的東西、共性的東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係〔2〕。西方文化是在希臘城邦制中發展起來的,它看重平等,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分別對立的關係。中國文化側重於內心修為、自然、繼承傳統、安逸。西方文化復興的是個性、自我超越、創新、奮鬥、反傳統等。

  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我國民族傳統武術呈現出:***一***民族傳統武術中的部分民族傳統專案已經開始消亡或逐漸走向消亡;***二***“西學東漸”使我國各民族文化被外來民族文化所同化,一些傳統武術專案已經逐漸消失;***三***因西方競爭體育的傳入,籃球、足球等專案已搶走民族傳統體育的觀眾和參與者,使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繼承者減少;***四***民族傳統武術從側重於強身健體、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娛性怡情的作用,已成為人們休閒之中的生活點綴。

  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由於工作時間的限制,他們的選擇有了更快的節奏,人們的目光瞄準了NBA的飛人和足球世界盃的綠茵,他們的興趣逐漸離開了武術。人類社會的社會行為存在著一定的遺傳性,即人們的社會意識和行為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著與一代人或前輩的相對一致。社會行為遺傳實質上是在一種社會環境的薰陶下,使人們在特定環境中將某種技能有機會表現和發揮。處於不同區域的民族體育是在相對封閉的條件下獨立成長的,在封閉的環境中,社會結構是以血緣為主體,血緣維繫的人際關係重點是敬祖,存在著強烈“輩份主義”色彩,人們行事嚴格講究輩份,因為在他們心目中權利是嚴格按照輩份的高低排列的。

  武術作為傳統文化,涵蓋內容縱橫交錯,在不同的歷史年代,不同的地域環境,不同的拳種人物等方面千差萬別,研究內容非常寬泛。以血緣為紐帶維繫的宗法制度,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穩定的農民生活適合於血緣家族的世代延續,因而在自然經濟的條件下,這種傾向甚為明顯。師徒之間的關係血緣化傾向導致各門派在技藝上的千差萬別,形成獨特的風格和傳統,並在各門派之間相互保密,成為“祖傳祕方”的封閉狀態〔3〕。傳統武術的區域性也非常明顯,改革開放迅猛發展,與世界的交通與資訊傳遞日益發達,武術傳承由祕密狀態轉向公開,由師徒授受制改為學校教育制,武術交流更加普遍、武術門派是一個封閉文化環境的產物,武術傳承由祕密狀態轉向公開,那麼這個環境一旦開放,當更有利於傳統武術的繼承。

  2 努力構建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體系

  中國人很重視自己的武術文化。民族武術文化的自尊,是對民族武術文化的認可,對民族武術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依戀和從容的把握。要樹立武術文化自尊和自信,必須依靠一定的武術文化張力。武術文化張力主要是由精神文化作用於人而產生的觀念形態的張力,這種張力就是靠弘揚武術文化、傳承先進武術文化激發出來的。傳統武術的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存在著相似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除包括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大量的科學知識外,還有許多富有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化內涵,是民間知識的重要來源〔4〕。

  近年社會各界有識之士一再呼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關注。要使傳統武術在民間更好地發展,當務之急就是如何在民間傳承和發展武術文化,如何在民間創造一個習武氛圍。武術文化的傳播是個耳濡目染的過程,需要適宜的條件和環境。筆者認為,長期浸淫於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氛圍的個人必然會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某種人格結構,並會由於得到社會的鼓勵而不斷得到強化。營造一個好的習練傳統武術的社會氛圍,這需要並非少數的老武術家和更多寂寞的、傳統武術傳承者忍耐住現在生活的清貧,只有這樣,才能守住明天傳統武術文化復甦的希望。

  同時更需要我們對傳統武術文化有清醒認識。對於民間武術文化,我們不應也不能只把它囿於練武人的小圈子裡,而應該最大限度地拓展它的範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不同人群關愛武術文化傳承,因為武術文化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人人都擁有認識武術文化、享受武術文化、創造武術文化的權利。儘管他們對武術文化傳統的詮釋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層次水平也會有所差異,但他們在武術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承積極性上卻是一致的。

  傳統武術現在和將來的發展大有希望,我們要珍視和立足於這一十分有利時機與基礎。一個古老的文明或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與經濟條件下發生的。國家首先應該樹立武術文化自尊,在高層,要形成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戰略思考、系統政策。當今時代的中國,廣大青年學生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日趨深入的多元文化環境之下,他們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衝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重要的一條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條件下培養青年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5〕。因此,我們要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武術傳統文化。如今是資訊時代、知識時代,武術要想引起國民的文化自尊,政府決策、媒體宣傳是非常重要的。全面系統地宣傳武術文化教育思想,加強人們對武術文化思想的深刻認識也是十分必要的。

  國家應該加大對武術的宣傳力度並出資扶持傳統武術的發展,這個問題我們過去巳經呼籲過多年,問題現在依然嚴峻,並未得到明顯改變。對武術歷史的輕薄態度很容易導致喪失民族自尊和自信,喪失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劍道為什麼在日本發展得這麼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日本國家高度重視,日本為了向我們國家灌輸劍道,可以做到路費住宿費等由傳教者出,只要給日本人提供場所和學生就可以把劍道技術免費送人。這種“金錢加技術”的特有傳播方式,使劍道得到了快速發展〔6〕。

  3吸收外來文化與民族武術文化的自強

  傳統武術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驛站,用來承載民族的認同感,更是傳承民族文化生命、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誌。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不少人在追求“武術創新”時,卻忘記了武術繼承傳統的重要性,例如將西洋體操嫁接到武術中來,結果造成了“奢華的滑稽”。由於歷史的原因,武術文化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受民族傳統文化中其他文化的影響與滲透,精華與糟粕並存、先進與落後共進,已是明顯的武術文化現象,它符合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如果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發展傳統武術的過程中,只求與外來文化的接軌,而忽略武術的文化內涵,我們拿什麼復興傳統武術呢?武術文化傳承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用全球化的視角審視自身文化,並尋找揚棄的方法和途徑。武術文化自強也是民族文化的自強,是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發展的自強。當前,喚起全民族的武術文化意識,使武術文化上升到理性的層面,成為全民族認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這必將大大推動武術的發展。

  提高武術文化層次,需要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武術文化的認識,闡析其內涵,把握其精華,發掘其價值;需要把中華武術文化同火熱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使之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成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千秋大計;需要將中華武術文化建設變成大家關心的事情,眾志成城,齊心協力,通過共同的艱苦努力,才能實現中華武術的復興。我們的武術文化自覺,明確主張選優汰劣。

  但要淘汰的,應是各國家和民族的技擊文化中的負面劣質,而絕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暫時落後的國家和民族的技擊文化;要選擇的,應是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技擊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而絕不是對著某一個國家的技擊文化頂禮膜拜。“武術文化自強”也是指一種武術文化心態,這種心態的最高層次要求深刻反省舊武術文化的痼疾,適時展望新武術文化的前景,從而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並付諸實踐。

  傳統武術文化昭示於世人的是東方特有的文化模式和價值尺度,其中飽含著傳統文化精華。當然,傳統武術文化中也有消極的、糟粕的東西,特別是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內容,如武術文化中傳承的封閉、落後與保守性、故步自封等歷史侷限。培養國民的武術文化自強精神,就是要切實做到把中國武術文化裡的好東西提煉出來,應用到現實的社會中間去,把我們武術文化中的好東西變成世界性的東西。

  2006年6月國務院發出通知,公佈批准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但從另一方面講,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保護遺產名錄,也預示著這些寶貴的武術文化拳技的瀕危性。國務院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的精神和有關要求,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它提醒世人,武術保護工作已經到了非常緊迫的地步,反觀現在,從武術價值和文化歷史價值來看,還有相當數量的武術拳種需要重點保護,需要進入國家級受保護的非物質遺產文化名錄。對於一些阻礙我們對武術發展正確認識的歷史問題和現象,我們要大膽探索,精心考證,還武術以本來的歷史面目,在這方面,近年來有了明顯的改進,取得了新的有價值的成果,這主要是得益於許多默默奉獻和對我國武術發展前途擔憂的武術學者的長期艱辛研究考證和探求,這為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4結語

  在不少地方傳統武術特別是一些稀有拳種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致使這些拳種面臨著滅絕的危險,亟須儘快扭轉和改變傳統武術的這種生存局面。我們特別應該注重民族武術文化自身能量的發揮,努力提高我們的武術文化自尊與自強,使綿延數千年的武術文化不斷髮揚光大。我們要警惕傳統武術的舞蹈化和戲劇化傾向,更要精心守護我們最後寶貴的武術家園。因此我們再也不能麻木不仁,任憑傳統武術的自生自滅,留下無法挽回的損失和遺憾?郾找原因不是我們今天的真正目的,保護才是真正的目的。拯救我們瀕危的傳統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梳理清保護文化遺產的正確思路,保證我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每一個炎黃子孫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268.

  〔2〕谷世權,林伯原.中國體育史***上下冊***〔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9.

  〔3〕顧留馨.太極拳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10-311.

  〔4〕田祖國,鍾海平,白晉湘.論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衝擊〔J〕.體育文化導刊2002***3***.

  〔5〕蔡寶忠.少林武術之謎的形成與破譯〔J〕.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003.3.

  〔6〕周偉良.中國武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