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教學與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探究論文

  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資訊科技課程的基礎性、技術性和人文性特徵使其成為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資訊科技教學與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探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資訊科技教學與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探究全文如下:

  摘要:民族文化意識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關乎國家的前途,在新的歷史時期,民族文化意識的培養對中職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可以產生深遠的影響。近年來, 隨著Internet的飛速發展,全世界所有的地方都已經網路化。世界各國的文化正在洶湧地衝擊我們的民族文化,在大量的外國文化的衝擊下,一些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國家意志淡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減退、誠信意識淡薄,缺乏社會責任感等問題。

  民族文化包含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民族文化包括物質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等***和精神文化***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傳統等***。民族文化反映該一個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由於資訊時代的到來,網路已經變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網路文化是一個多元化的文化模式,這些對我們傳統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衝擊,資訊科技正是我們在網路文化的最前沿的陣地,如何使學生在學習資訊科技知識的同時,能夠獲得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識,培養民族精神,抵制網路不良因素的侵蝕,是我們資訊科技課教師一直在探討和實踐的問題。因此,資訊科技教育課程應該在原有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加以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多融入一些民族文化氛圍,重視選用具有中國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科整體效益,真正使傳統民族文化教育得以滲透和落實。

  1 根據教材內容對比挖掘民族精神教育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天朝大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歷史的積澱中形成了許多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有關我們民族方面的內容,我們資訊科技課教師應充分發掘教學內容中類似的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素材的內容,在教學設計中合理穿插傳統文化教育例項,使學生在學到資訊科技技能的同時,得到民族情感的薰陶,從而塑造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風貌,最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比如在講到window作業系統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我們國家的紅旗作業系統作比較,告訴學生現在看到的大部分電腦都是用window的系統,window作業系統可以說是我們電腦賴以依存的系統,由於我們過度依賴於window作業系統,美國通過作業系統就能監控到我們的電腦,比如國家的軍事機密檔案、企業的商業祕密等。這樣對我們國家的資訊保安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脅,我們國家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創造出我們自己的“紅旗”作業系統,雖然我們國家的作業系統和window相比還很落後,但是我們只要加倍努力,總有一天會趕上window的作業系統。

  在硬體基礎的教學上,當然離不開Intel 、AMD等知名企業,同時我們也應該介紹我們國家的龍芯這幾年所取得的進步,在電腦晶片上因為我們的龍芯起步晚,要趕上外國的技術,只有靠我們全中國人的智慧,相信有一天我們會超過他們的。更應該介紹我們國家的聯想集團是世界上比較強大的計算機制造企業,不管是筆記本還是桌上型電腦在世界上所佔的份額都是很大的,而且電腦效能穩定。在教學過也順便建議同學們以後儘可能選用我們國家品牌的電腦。在講到office辦公軟體時,教師也應該介紹我們國家的自主品牌的辦公軟體WPS。通過對比告訴學生它們各自的優點。對於一般的辦公來說其實WPS還是很好用的,資訊老師在教Office外還可以教學生如何使用WPS。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們國家在各個資訊領域所處在的水平,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樹立起遠大理想,為趕超外國先進技術而努力學習,頑強拼搏。

  2 通過挖掘民族文化素材來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

  資訊科技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將所學的資訊科技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資訊科技課教學過程中開展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資訊科技的相關知識,同時還能夠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瞭解。比如在教學生學會搜尋時,我們就用一些與民族文化有關的詞語來搜尋。如:“壯族三月三”、炮龍節、蘆笙等,這樣不僅給學生學會了在網頁上搜索資料,又能夠了解到我們民族的一些文化傳統。

  在講到“製作電子板報”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以家鄉的人文風俗、風景、人物圖片、文字說明來作為素材,製作出圖文並茂的介紹家鄉的宣傳冊。當老師佈置這樣的任務時,每個學生都充分挖掘自己家鄉的素材,有些通過網上查詢,有些通過家人、朋友收集,總之想盡辦法收集到自己獨特的素材,製作出獨特的作品。

  在製作PPT作品或者製作視訊作品時,我們也都可以讓學生以家鄉的人文風俗、風景、人物的圖片、文字、音樂、視訊等來作為素材,通過資訊科技的加工,變成介紹家鄉優美的景點、風俗習慣等的宣傳資料,這樣就可以給學生加深對家鄉文化的瞭解,甚至我們還可以通過微博上傳到網路上,讓更多的人瞭解我們家鄉的民族文化。比如在講到製作PPT、製作視訊時,我要求學生儘量挖掘自己家鄉的文化作為題材,有些在賓陽縣的學生就以賓陽的“炮龍節”為主題來製作,因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一賓陽縣都會舉行“炮龍節”,他們很多都去看過,甚至都有拍過的圖片或視訊,再加上其他資料的收集,製作出具有特色的作品。

  武鳴的學生以三月三對歌為主題來製作,他們在民間找到一些對歌的錄影資料、圖片、文字資料等。還有些同學就以家鄉的剪紙作為題材,把家鄉的剪紙能手的作品都拍下來,製作成PPT作品或視訊作品,由於橫縣每年都有茉莉花節,橫縣籍的有些學生就以茶文化為主題製作出介紹本地生產的茶葉的PPT,還插入茉莉花這首歌作為PPT的配音。每個縣的學生都有幾個做得很不錯的,然後把好的作品在全班上甚至全校展示出來,這樣同學們都能瞭解到其他地方的民族風俗文化。

  3 通過佈置課外任務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

  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單靠課堂上所接觸的還是不夠的,俗話說:“聽不如看、看不如做”,也就是聽說的事情不如親眼看到的真實,看到的又不如自己親自參與的印象深刻。況且挖掘民族素材不是一兩節課就能做到的,還需要長時間地用心去體會,由於學生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假期學生放假回家,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要求他們回去後用心去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素材。比如要求學生放假回家多注意觀察,發現自己身邊的一些與民族文化有關的事情,並蒐集自己所見所聞的能體現出本民族特點的工作、生活等圖片或視訊,整理後通過QQ傳給老師或者開學後交給老師。由於現在很多學生都有手機,而且手機都有拍照、攝像功能,因此收集的圖片、視訊對學生來說是很容易的事情。這樣老師就可以製作成一個素材庫,這些素材庫與學生共享,平時在上課的過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馬上就能找出來。比如春節回家,家鄉都會搞一些活動,壯族家鄉的對歌比賽、鬥牛比賽、籃球比賽、農村的廟會、農村的喜喪事風俗等。

  為了使得每個學生都很用心地去做這事情,乾脆就給學生一個主題,比如家鄉風貌、家鄉奇特的風俗習慣、家鄉炮龍節趣事、包粽子,家鄉的小吃等等,要求學生回家後注意觀察,遇到有趣的事、或能代表自己民族獨特的事情拍下來,通過整理製作成一篇PPT作品或用會聲會影製作成視訊檔案。比如包粽子,學生還可以和自己的家人親身體會一下怎麼包粽子,粽子裡面都用哪些原料來做餡,還有關於粽子的一些習俗。比如有些農村當年有家人去世,則家裡一般都不包粽子,這一年春節所吃粽子都是由親戚朋友送去的,這些都反映出民族的風俗文化。有條件的學生做好就能傳給老師,家裡沒有條件的學生拍好素材開學後做好再上交。這樣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內涵。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資訊素養,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4 結束語

  資訊科技無疑是民族文化教育的最好的最快捷的載體,利用網際網路的方便快捷和資訊量大的特點,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的民族文化知識。學生自己通過利用資訊科技製作出生動形象的作品,在作品的製作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參與到體驗民族文化的活動中來。重視資訊科技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為傳承燦爛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教育實踐意義。作為資訊科技的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資訊科技教學平臺,刻不容緩地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教育。通過在資訊科技課中滲透民族文化教育,使學生有民族憂患的意識,為國家的前途發奮圖強、盡責盡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