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論文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運動和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城市。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談歷史文化名城旅遊開發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旅遊業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有利時機。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旅遊資源開發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果處理不當,不但會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名勝古蹟,使旅遊開發失去可持續性,而且會給城市的長期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對歷史文化名城旅遊開發的研究,對處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旅遊開發之間關係提出可行性建議,以助於旅遊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旅遊開發;保護
1.研究物件
1.1歷史文化名城
根據1982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指的是“儲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而且必須是一座正在延續使用的城市,獲得“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必須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准並公佈。
國務院於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後公佈了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共計99座,此後十幾年間又有陸續增補。截止到2012年,中國已有119個市、縣、區獲得“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
1.2城市旅遊開發
旅遊開發指的是為發揮、提高和改善旅遊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使潛在的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並使旅遊活動得以實現的技術經濟活動。
城市旅遊開發則是以城市旅遊為核心的旅遊開發活動。
2.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2.1保護物件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按照旅遊資源的各自特點可以分為七類,保護物件也因此各不相同。
以北京、西安、洛陽、南京為代表的古都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物件主要是作為都城時代的歷史遺存和古都風貌。
以平遙、韓城為代表的傳統風貌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物件主要是一個或幾個歷史時期積澱的完整建築群。
以蘇州、桂林為代表的風景名勝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物件主要是彰顯鮮明個性特徵的、因歷史原因而疊加的古建築和山水環境。
以銀川、麗江、拉薩為代表的地方及民族特色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物件主要是由地域特色、民族風情、地方文化構成的城市風貌。
以上海、遵義為代表的近現代史蹟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物件主要是反映歷史上某一事件或某個階段的建築物或建築群。
以景德鎮、自貢為代表的特殊職能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物件主要是與城市中在歷史上佔有突出地位的某種職能相關的文化風貌。
以山海關、濟南、無錫、長沙為代表的一般史蹟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物件主要是分散在全城各處的文物古蹟。
2.2保護措施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特點鮮明,形態各異,保護措施也各不相同。總體來說,不外乎以下幾點:
***1***根據國家城鄉規劃、文物保護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2***應當堅持統籌規劃、統一管理、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
***3***應當統籌協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歷史文化名城全域性保護的資金,並將其納入政府投資管理程式來執行。
***4***鼓勵單位和個人以捐贈、資助、提供技術服務或者提出建議等方式參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
***5***對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行為進行勸阻、檢舉和控告,對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
2.3意義
歷史文化名城的名勝古蹟,飽含歷史的滄桑,悠久歲月的資訊留存至今,成為人類歷史的古老見證。人們越發意識到全人類價值的統一性,並把歷史文化名城視為全人類的共同財產,認識到為後代保護這些名勝古蹟的共同責任。將它們真實而完整地傳承下去,既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者的職責,又是旅遊從業者的義務。
眾多歷史文化名城能夠經久不衰地延續並發展下來,其核心因素就是這些市、縣、區始終代表著當地居民的文化傳統,並把其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留傳給後代。不研究古代文化,不保護歷史遺產,就不可能創造出新的、現代的城市文化,更不利於歷史文化名城的旅遊開發。
3.歷史文化名城旅遊開發的基本原則與措施
3.1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
我國擁有超過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湧現了許多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作為全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歷史文化星空中的璀璨明星。
然而令人憂慮的是,這些代表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歷史文化名城,不但飽經自然因素的破壞,而且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還遭到了人為因素的破壞,很多名勝古蹟都已面目全非,面臨湮沒的危險。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遊業的規模也日益擴大,歷史文化名城旅遊不再侷限於憑弔、懷古、探險等內容,旅遊活動日新月異,旅遊現象也變得更加複雜,旅遊資源的開發能否完全適應遊客接待、文化承載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持續發展等需要,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必須承認的一點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旅遊開發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而這種矛盾並非不可調和。
旅遊開發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
***1***旅遊城市化帶來的巨大人口壓力,造成旅遊資源、景區生態系統的破壞,從而使城市環境質量下降。
***2***風景名勝區不斷遭受蠶食和破壞。
***3***現代城市景觀與旅遊整體環境意境不協調。
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矛盾相互依存,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保護與開發是一種對立的關係,不過在合理利用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的前提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完全可以在保護和開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3.2正確處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旅遊開發之間關係的辦法
如何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開發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旅遊資源,實現其歷史文化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的雙贏,使其在科技與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仍能保持其歷史個性及其風貌,並富有創造性地傳承給子孫後代,是旅遊從業者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針對旅遊開發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採取以下辦法:
3.2.1避免超負荷開發
歷史文化名城旅遊的關鍵是可持續發展,旅遊開發必須以此為前提來進行。歷史遺蹟、風景名勝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所以不考慮景區承載能力的超負荷開發,對景區的長遠規劃和長期經濟效益的增長有害而無益。可持續的旅遊開發以發展為核心,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為基本手段,以資源的迴圈利用和環境改善為標誌,為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了新的價值標準。
3.2.2實施保護性建設
保護性建設的目的是彰顯個性品質,為文化旅遊的開發提供真實的載體,避免文化的同化、異化和商品化。
3.2.3杜絕粗放型管理
歷史文化名城旅遊是一種特殊的旅遊,在旅遊開發中應盡力改變因巨集觀調控乏力或規劃執行隨意性大的發展格局,改變對景區開發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實施全新的開發戰略。
4.結語
國務院先後批准公佈11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是國家在新時期加強城市現代化建設和文物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措施,必將對我國曆史文化保護事業和歷史文化名城旅遊開發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這種形勢下,對歷史文化名城旅遊開發的研究也必將進入一個新階段,力求使研究者在旅遊開發理論方面有所創新,從而推動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使遊客在享受高品質旅遊服務的同時,感受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醇美。
【參考文獻】
[1]西安市城市總體規劃.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1996.
[2]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2005.
[3]莊志民.旅遊經濟發展的文化空間.學林出版社,1999.
[4]吳必虎.區域旅遊規劃原理.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篇2
試談歷史文化名城的旅遊營銷
摘要: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如何挖掘這些旅遊資源,發揮其應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具有學理價值和現實意義,從歷史文化名城旅遊營銷規劃及意義、旅遊營銷包裝、以“差異”競爭取勝等方面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旅遊營銷予以闡述。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旅遊營銷;營銷包裝;“差異”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運動和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城市。迄今,中國已有109座歷史文化名城。在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儲存了大量歷史文物與革命文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光榮的革命傳統與光輝燦爛的文化。做好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對旅遊事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旅遊營銷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名城分佈於全國各省市,其原始選址多位於自然區位條件優越、經濟文化發達、交通便利、風光秀麗、易於防守之處,為現代旅遊業的開發營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歷史文化名城不同於一般的旅遊地,在旅遊資源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旅遊熱點,文化、社會、經濟等多元價值業已顯現,其中旅遊營銷功不可沒。
一、歷史文化名城旅遊營銷規劃及意義
***一***旅遊營銷規劃先行
1997年,世界77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及私營團體的代表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通過的《關於旅遊業社會影響的馬尼拉宣言》中著重指出“旅遊發展規劃要確保旅遊目的地的遺產及其完整性。”尊重社會和文化規範,特別是要尊重當地固有的文化傳統。這一點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的旅遊規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但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並不意味著將其凍結,而是要不斷地進行“譯解”,在開發中進行“詮釋”。旅遊規劃尤為重視維持併發揚歷史遺存的使用功能,展示歷史文化名城在一定時間跨度內的物質與文化多樣性,保持其活力,促進發展和繁榮。在具體操作中應全面規劃,將其與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相關規劃相銜接,與城市設計、景觀設計相結合,逐步整治開發,在設計施工上精工細作,注意保留更多的歷史資訊,注重景觀風貌的保護與開發 [1]。
***二***旅遊營銷意義
要使歷史文化名城發揮其現實的社會、經濟意義,實現其歷史的、文化的內在價值,旅遊營銷必不可少,而旅遊營銷則必須規劃先行,規劃則必須以保護為前提。旅遊規劃要注重資源評價和約束分析,尤其是環境容量的研究,合理控制遊客數量、遊客密度,調節客流量以緩解;緩解對旅遊地環境的壓力,避免超載而造成對文化環境的破壞。旅遊之規劃,一定程度上就是讓文化符號通過景點呈現在遊客面前,讓遊客在旅遊中感受到旅遊地的文化魅力。世界旅遊組織的《世界旅遊報告》指出,在21世紀,旅遊市場對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強,文化旅遊正以每年10%~20%速度增長,現代旅遊已從傳統的觀光旅遊向文化旅遊層次發展[2]。旅遊營銷規劃要善於借勢文化營銷:即借用電影和電視來宣傳文化旅遊景點的悠久歷史和內涵。此外還得加強主題文化營銷,即通過挖掘旅遊景點的傳統文化內涵和優勢,對這一旅遊景點進行的主題文化營銷。如揚州 “煙花三月經貿旅遊節”就根據其所在地的旅遊資源優勢和特色,每年定期舉辦一次。
二、歷史文化名城的旅遊營銷包裝
***一***歷史文化名城的“打包”營銷
歷史文化名城的景點都有各自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通過產品價值、服務價值、人員價值、形象價值等的“打包”營銷方式潛移默化地體現出來。這種“打包”營銷,就是以顧客為中心,一方面,要求市場營銷的多項活動密切配合,如設計生產、分配渠道的選擇、市場調研等都必須相互配合,成為一個整體;另一方面,整個營銷活動必須與企業其他各個部門的活動協調一致。旅遊業包括吃、住、行、遊、娛、購等方面,是綜臺服務性行業,客觀上要求旅遊部門與其他產業部門緊密合作, “打包”營銷頗有必要。對於旅遊景點而言,當然也是遊客至上,以遊客價值最大化為根本出發點,全面突出景點的產品價值、服務價值、人員價值、形象價值,不但景觀設計開發要符合遊客的需要,而且在遊客遊覽和欣賞景觀的同時,要以適當的方式將景觀隱含的文化價值揭示並傳播到遊客中去,使遊客能感受到文化的薰陶、景點的價值。如從貴州赤水河到四川宜賓、瀘州這個不到200公里的狹長地帶,積聚了茅臺、五糧液、董酒、瀘州老窖、習酒、郎酒等酒業大亨,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酒文化長廊”。如果再配上這一帶豔麗的丹霞地貌和碧綠的桫欏竹海,一幅獨一無二的酒文化旅遊風光就渾然天成。但目前還沒有一家旅遊公司打“酒文化”旅遊的旗號[3]。“打包”營銷要求景點的開發設計、經營、管理、營銷等部門密切配合,形成一個整體,並在統一領導下執行。
***二***利用歷史文化積澱包裝旅遊線路
歷史街區、歷史路段是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一般都儲存有較多的歷史遺存,有較完整的環境風貌,能夠相對全面地表達城市的歷史文化資訊,展示城市發展的歷史延續和文化特色。不同的歷史街區和歷史路段,其旅遊線路設計還可選擇不同的遊覽方式。如北京的“衚衕遊”採用黃包車作為遊覽工具,穿行於衚衕巷陌之中,別有一番風情;而黃山屯溪老街改造為步行街後,讓遊客可以隨心所欲地漫步在街頭,領略皖南民間風情[4]。另外,旅遊線路設計不但要重視物質層面的景觀利用,而且要重視非物質開發,如平遙的晉商文化、皖南的徽商文化、北京的衚衕文化,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來引導遊客,讓遊客去尋找一種歷史的真實,體現歷史的積澱。
三、歷史文化名城旅遊營銷以“差異”競爭取勝
***一***旅遊營銷中注重文化的“差異”營銷
旅遊的本質屬性是文化,感受文化差異,探索文化,體驗文化是旅遊營銷取勝永恆的動力。旅遊文化是現代旅遊業發展的立足點和靈魂,亦是旅遊產品競爭的底蘊所在。
1.歷史文化內涵。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成為東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體系。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就是來看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周口店、孔夫子、兵馬俑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它為中國旅遊企業跨文化營銷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對於國際遊客來講,中國的歷史文化內涵尤具吸引力。
2.文學審美內涵。古代眾多的文人騷客為後世留下了無數的優秀文學作品。李白詩云:“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兩千五百年的文明積澱透發出迷人魅力。古運河橫貫揚城,杜牧、秦觀……多少風流人物留跡維揚。揚州是一幅歷史長卷,踏進綠楊城郭,眼前是清風、細柳、明月、綠水,有的是一種寧靜的清新。秀美的自然風光與歷代無數詩詞吟詠、題記、楹聯等文學作品交相輝映,人文與美景融為一體,由此營造出詩情畫意的文化氛圍。旅遊風景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及宣傳包裝應該著力於渲染強化這種文化氛圍。引發其審美思維,使其達到情景交融的最高審美境界。
3.宗教文化內涵。中國的宗教文化源遠流長,無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外傳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包含了內容各異、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一些石窟石刻以及寺廟等旅遊景點應該對自身宗教文化進行深層次挖掘,配備文字或優秀導遊員對其內涵進行解釋。讓遊客領會到宗教文化的獨特,爭取到更多的回頭客[5]。
***二***時空關係的“差異”營銷
旅遊市場營銷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的內容和要素眾多,其中,時間、空間和關係三個核心要素影響著整個營銷系統的結構和效率。
1.時間方面的“差異”營銷。
充足的時間是開展旅遊活動的前提。不同行業、不同職業和不同年齡階段的旅遊者對出遊時間的選擇存在差異性。這就要求旅遊營銷者必須針對不同的物件,在不同的時段採取不同的營銷對策。旅遊產品也要有時間上的考慮。首先,旅遊資源的時間屬性明顯,尤其是自然資源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四季變化不同,適遊期長短不一。譬如四五月份是遊覽江南美景的最佳時期;冬季可以到哈爾濱等北部城市看冬天景觀,參與冰雕、滑雪等專案,還可以到海南度假;夏季可以到大連、青島海濱度假等等。其次,旅遊產品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客觀存在的旅遊資源的時限,還必須考慮旅遊產品最佳的市場接受時間。譬如通過人工技術延長花卉城市的旅遊週期;旅遊目的地日間活動和夜間活動的搭配設計等。營銷決策更要考慮時間因素。時間在營銷決策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資訊傳遞的時間效率、營銷計劃週期的選擇上。首先,營銷決策是建立在充分的營銷調研和資訊收集基礎上的,伴隨著營銷規劃和分析、營銷戰略選擇、營銷組合制定、營銷計劃實施和反饋等時間序列過程,資訊貫穿始終。資訊除了準確、可靠外,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效用性強和適應時機。再次,旅遊營銷計劃的週期長短和營銷時機的選擇,直接關係著營銷成本的控制、營銷的最終效果。譬如,在經過了“絕版三峽遊”和“告別三峽遊”的市場促銷後,沒有適時地提出“新三峽,新體驗,新感受”的營銷攻勢,從而導致了“告別三峽遊”後幾年市場的持續冷淡[6]。
2.空間方面的“差異”營銷。旅遊資源空間分佈有差異。
氣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要素組合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就中國自然旅遊資源而言,形成了東部以調和型為主,西部以矛盾型為主,“南秀北雄”的空間特徵形態。如長江流域及“杏花春雨江南”的陰柔之美,包括西南的靈秀之美,華南的華麗之美;黃河流域及“駿馬西風冀北”的陽剛之美,包括中原的雄壯之美,東北的粗獷之美。如人們都喜歡異地購買旅遊紀念品。現在,不少旅遊紀念品在全國各地都能買到。旅遊者之所以不願在自己家門口購買,而要不怕麻煩、不怕勞累地在產品生產地購買,其原因就在於異地購物的吸引力。異地購物衝動的產生,源於旅遊者認為自己購買的不僅是一個商品,而且是負載了當地文化及旅遊所獲得的愉悅和快感的寶物。一個或許到處都可以買到的工藝品,在旅遊者的眼中,它成了凝聚景區文化和紀念愉快旅遊的載體,具有了十分特殊的意義[7]。中國旅遊者旅遊空間形態總體以線型為主、向點式縱深。傳統“走馬觀花”式的線型條狀、環狀開始向盡事區域內部資源的縱向空間延伸轉變。遊客的空間行為形態不僅是單一的線型迴路,開始轉向核心節點的縱向深化,最終形成一種立體網狀結構,其中歷史文化名城的空間“差異”營銷若做得好,可大大增加其歷史、文化的內在價值。
3.關係方面的“差異”營銷。
消費者、經營者、管理者相互之間構成旅遊營銷的關係,各自從自身出發,均有各自的需求和預期。消費者、旅遊消費者,即旅遊者,是催動旅遊產業發展的核心原動力,也是旅遊活動的主體。旅遊產品的設計和營銷都圍繞旅遊者來展開,食、住、行、遊、購、娛等產品的提供都是以旅遊者滿意為目標,並且旅遊者也參與旅遊產品的生產,在旅遊活動中處於關係網路的中心。經營者。旅遊經營者包括所有為旅遊者提供旅遊產品和服務的關係主體,如旅遊供應商、旅遊代理商、旅遊批發商、旅遊分銷商等,包括交通、飯店、旅行社、景點景區、餐飲、旅遊商品、娛樂等。以旅遊經營者為中心的關係網路主要包括經營者之間的關係、經營者與旅遊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經營者與行業管理者之間的關係。
管理者:這裡的旅遊管理者主要指政府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政府主導型旅遊產業的發展在中國是符合國情的,政府管理者在旅遊產業的發展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既管理,也服務。旅遊管理者制定行業發展規範,規範行業市場環境,扶持旅遊企業發展,研究旅遊業發展狀態,協調旅遊經營者之間、旅遊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調查、統計行業資料,預測行業發展趨勢,提供安全保障系統。以及與國外相關組織交流、合作等。各級旅遊局要處理好與文化部門、土地部門、交通部門、城建部門等旅遊相關管理部門的關係,避免多頭管理、條塊分割。
綜合分析時間、空間、關係三大要素對旅遊市場營銷的作用機理出發,充分考慮各個要素在時間、空間、關係三個維度上的“差異”定位,從而制定有效的旅遊經濟活動規劃,以滿足旅遊消費者的各種需求。旅遊“差異”營銷通過對旅遊需求和旅遊產品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對應分析。對旅遊市場供求關係進行深刻量度,從而在產品策略、定價策略、促銷策略和分銷渠道上進行準確定位[6]。針對“差異”,各取所需,採取不同的營銷戰略和營銷組合,提高旅遊營銷的組織效率和科學程度。
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每一個歷史文化名城都是獨特的,具有各自的特徵。在實際營銷中,應堅定不移地貫徹保護為主的開發營銷原則,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的原生旅遊資源,並在此基礎上,以名牌戰略創造歷史文化名城良好的旅遊形象,保持活力,促進它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林,王駐.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編制方法研究[J].城市規劃,1998,***3***:37-39.
[2]李晶.後工業化時代旅遊營銷模式初探[J].商場現代化: 中旬刊,2007,***8***:119.
[3]姚航.旅遊營銷要打“文化牌”[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65.
[4]甘萌雨,張捷.歷史文化名城的旅遊開發[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0,***2***:119.
[5]劉婧,靳俊喜.旅遊經典景區營銷策略[J].企業研究,2007,***2***:58.
[6]馬勇,王勇.旅遊三維營銷概念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價值評估[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7]劉蓬春.旅遊紀念品營銷策略[J].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