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及其內涵價值論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國家的靈魂,文化強國戰略就是通過發展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來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及其內涵價值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及其內涵價值篇1

  文化戰略是指國家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擴大文化市場和文化消費,造就文化人才,使文化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實現國家經濟、社會、教育、科技、生態與文化的和諧發展,形成國家的文化品牌,提升國家的文化輻射力、傳承力、創新力、支撐力、競爭力等,增強國家文化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提高人民的綜合素質。文化強國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化市場、文化消費和文化人才的綜合實力居於國際的第一方陣。文化強國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強國對公民素質的影響

  科學文化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包括良好的教育素質、科學素質、文化素質。科學文化的力量,越來越深刻地成為改造世界、推動國家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通過文化強國建設,使國家公民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文明行為方式是文化強國的最首要特徵, 也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在是否擁有科學文化力量,以及多大程度上擁有科學文化力量。 人民必備的文明行為能力是文化強國的一個重要因素。人民如果都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傳承家庭美德、崇尚職業道德、昇華個人品德,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那麼就很容易樹立起良好的國家整體形象。

  二、公共文化的建設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推進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縣級重點文化設施建設,促進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大力實施數字文化建設工程,促進數字網路技術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應用。完善的文化活動資訊釋出機制,健全的文化新聞釋出制度。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執行機制。政府職能轉變,由辦文化到管理文化轉變為治理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務上來。滿足實際需要的公共文化產品,建立公益性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制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公示制度,建立經營性文化場館的優惠服務制度探索建立對高雅藝術演出活動的票價補貼機制。健全的公共文化資金保障體系。堅定的公共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保障,明確的政策、法規保障,完善的公益性文化事業資金籌措引導機制。

  三、文化強國對國家形象的影響

  國家形象傳播是由國家形象傳播者包括國家各級政府、企業、居民等推動,通過國家符號的選擇來傳遞國家理念,以吸引國內外公眾的行為過程。國家形象傳播力是指一個國家通過形象推廣、宣傳公關、媒體傳播、企業誠信、文化交流、公民行為素質等各種傳播渠道來影響人們對這些內部諸要素的總和以及各要素之於國內外人們的總體印象和感受,從而累積或改變人們對一個國家印象的能力。文化強國的國家形象傳播力能夠讓人們看出這個國家的風格、特色以及文化特點,增加對這個國家的認識和理解,並能夠產生文化和情感上的認同和共鳴。

  四、國家歷史文化的傳承

  國家文化傳承是文化強國的責任和使命,增強國家文化傳承力是國家各級政府和人民義不容辭的義務。國家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保護工作機制完善有效,國家文物資料庫動態管理系統完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及時到位,文物保護手段和方式現代科技含量較高,物質文化遺產在安全保護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形成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完善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傳統文化在揚棄中得到弘揚和創新,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國學被大力重視和提倡,國學熱成為時尚,國家內湧現出一大批國學大師和傳承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開發創新發展的時代理念的得到了極大地弘揚。隨著各種文化事業的發展,各地區的圖書館,文化館,展覽館都在積極做好宣傳工作,把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展現給每一個人,在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培養了大家對文化意識的認同,營造出最為良好的文化遺產保護氛圍。

  五、文化強國的創新力

  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建設最大的推動力就是不斷創新,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同時也讓文化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這也是建設先進文化理念,繁榮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增強本國文化軟實力的最有效措施。先進的文化發展需要各種相應文化機制的建立和健全,更需要文化思想的不斷創新,也需要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和文化環境的新鮮化。在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遵循政企分開的原則,由政府領導部門牽頭帶動社會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實行新聞釋出制度,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建立法人治理機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有較強的尊重創新、鼓勵創新、主動創新和保護創新的意識;完整的系統的文化強國戰略;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是文化的吸引力、號召力、凝聚力、輻射力的源泉;濃厚的文化創新環境。文化創新力是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與影響力。先進文化創新力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活力所在,在當今以科技競爭為核心的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經濟能否保持較快發展,能否保持可持續發展,主要取決於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科技產品的研發能力、文化產業的創意能力。

  六、文化強國的品牌競爭力

  文化品牌的建立是文化強國的一項重要內容,文化品牌一旦建立起來可以在市場經濟運作中獲得豐厚的品牌價值和品牌利潤,並且在市場發展中率先獲得獨佔性。文化品牌效應是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對文化強國建設至關重要,能夠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影響力,能夠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機遇,吸引投資,推動旅遊。文化強國要形成一批代表國家形象、具有國家特色的文化品牌,要創立適合國內外人民需求的文化品牌,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富有創意的挖掘和提煉,開發深受人民喜愛、市場佔有率高的文化品牌產品,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國家的文化需求。

  七、文化人才創造力

  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一個國家、民族、社會的興旺發達,關鍵在人才。無論是發展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一方面要靠資源,另一方面要靠文化人才,兩者缺一不可,但在這二者中, 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人才,尤其是能夠提供文化創意的文化人才。繁榮和發展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根本途徑就要培養一大批素質優良、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文化行政管理、文化經營管理和文化藝術專業方面的專門人才。文化人才是具有良好的內在文化素質,能夠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不斷努力取得創造性文化成果,並對人類的文化發展產生影響的人。文化人才的內在文化素質是其特有的認識文化現象、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和進行文化創造的知識和能力,體現了文化創新的特質。創造性文化成果是文化人才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進行的文化傳承、生產、經營、管理、創新等。

  文化強國的戰略論文篇2:《淺談文化強國視域下的國文教育》

  當代大學生在傳統道德文化強國的視域下應該更為積極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合格的高校學生,學習大學國文課程不僅是審美的精神享受,更是精神層面的成長。

  一、何謂大學國文

  國文是建立在國學大的背景下展開的。廣義的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狹義的國學是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國文是指本國的語言文學作品,民國時期的國文就是現在所說的語文科目。“國文”顧名思義,堂堂一國之文,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喚起的是我們意識深處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依賴感。需要說明的是,1949年之前,“語文”被稱作“國文”。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國文課的學習更強調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現代語文的學習則更強調功能、更強調應試,進而忽略了原有的本族文化意蘊的深刻內涵。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程序中,形成了豐厚的文化積澱。“國學”就是指根植於中華大地的、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中國文化精粹,它是我們民族精神成長髮育的基石,也是一個國民尤其是大學生應該接受的基本素養。然而,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資訊網路化帶來的文化多元現象,弱化了我們對“國學”的傳承。而大學的人文素質課應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傳承文化的重大使命,作為教師更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們汲取國學瑰寶中人文素養的精華,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大學國文教育現狀

  ***一***主動學習意識不足

  當下主流意識是功利的,從而忽略了人文素質課基礎課的學習,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專業課才是自己立足社會的基本,忽視了寫作、演講、面試的能力。這些綜合能力才是一名合格大學生畢業的立足之本。現在的學生書寫能力不及高中水平,錯字處處可見,表達能力欠佳,在這個時候更需要喚醒他們對國文學習的主動意識。

  ***二***國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功利社會的背景下,大多數人重物質不重精神,這是社會大背景下的原因。中國文化的精神風貌不再像古代受到重視,儒學之風在物質世界極大豐富的今天已經儼然被削弱。大家之所以喜歡陳曉旭版的《紅樓夢》,封其為經典,不僅僅是因為劇組演員的敬業。在當年拍攝伊始,他們就進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培訓,學習其中的文化課,使演員被知識薰陶,慢慢融入其中。然而,在當下急功近利的社會,鮮有劇組會花費大量的金錢與時間在拍攝的前期準備過程當中,大多數人都把預期效益、投資費用看得很重,從而忽視了當中蘊含的文化綱常。當代高校學生重視專業課的學習、考試課的學習,忽視考查課和人文素質課的學習,歸根結底是因為追求學分的功利心。從而忽視了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絡,忽視了課程設定的科學性、學科外部的關聯性。當今學生更注重學分,忽略了需要學習相應的文化,夯實自己的學習能力,最後達到增強自己的綜合實力的目的。

  ***三***相關表現

  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本國曆史的地位在一片“振興國學”的呼喊聲中卻仍在下降,這種巨大的反差不能不使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感到憂心。出於這種對弘揚母語、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感,我們高校老師更應該自己以身作則把母語教育和人文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各個高校更應該加強基礎學科建設,而不是任意刪改覺得“沒有用”的學科,著力把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聯絡,使學生更能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

  大學國文課程設定的走向究竟需要強調人文性、強調工具性、強調審美性、強調適用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現代大學裡開設了很多通識課程,很多都有提高人文素質的作用,但通過提高駕馭母語、品味母語的能力來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課程恐怕非大學語文莫屬了,所以大學語文課程應是集工具性與人文性於一體、通過學習品味語言來提升學生精神境界和終極關懷的一門通識教育課程。倘若脫離了工具性,便失去了這門課程的基礎;倘若脫離了人文性,便失去了這門課程的方向,而大學,則更強調人文性。母語水平和人文素養是大學語文課的兩大支點。所以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強調文化元典和文學經典的結合,以及知識性、審美性、趣味性的結合。

  三、大學國文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語言規範性

  語言文字應放在大背景下考量,目的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使得創造的文明得以繼承。語言的產生與發展是對社會主流意識的肯定,比如“點贊”“給力”,新詞彙的產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得以流傳和發揚。外國語的大量深入,提醒我們注重本族語的文化傾向性。對語言文字要有責任意識,使其健康發展。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推廣普通話,寫規範漢字。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要將其落實到每一節課中,支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範、豐富和發展。在尊重方言的同時,推廣普通話,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建設和諧的社會。

  ***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口語的表達能力是學生能在當今社會立足的重中之重,如何在經濟發展的現在能夠迅速地抓住機會,才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試金石。口語表達的基礎又是語文能力學習的外在表現。高校畢業生應具備基本的演講能力及面試能力。不善言談和不善表達的話,就很容易給人留下能力不高和思想匱乏的印象。這樣的人不管處在哪一個社會層面,也不管走到哪裡,都不會輕鬆地進行人際交往,也不會得到足夠的器重和賞識。要想擺脫這種不利的境地,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讓語言成為架通事業成功的橋樑,讓語言成為連線自己和他人的紐帶。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立世和處事的成敗。因而高校大學生應通過國文類的課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以增強語言方面的自信力。

  ***三***增強教育品德功能

  人品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學校和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加強學生的品德教育。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把傳道、做人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知識的傳授。巴金勉勵後輩“說話要說真話,做人要做好人”。先賢的眾多論述,都強調了做人的重要性。誠然,不做好人,就不會說真話;不會做人,“努力學習”就失去了方向,甚至會起相反的作用。孔子也講“不學禮,無以立”。待人以禮,待君以禮“君命召,不俟駕行矣”***《鄉黨》***。在大學裡學知識固然重要,修習人品更重要。比如清華大學學生硫酸潑熊事件、復旦大學學生投毒事件,這些血淋淋的事實都在提醒我們,學生應該以德為本,德育是首要。尤其是高校教師更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培養學生的品德。從每一句話、從每一節課、每一個學期做起。

  ***四***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綱常

  世人一講到儒,馬上就會聯想到孔子、孟子,因此很多人便想當然地認為,“儒”是從孔子那時才有的,“儒”都是孔子、孟子那樣的人,他們胸懷天下、知識廣博、講究仁義。其實這些都是誤解。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儒”,他們的流品非常複雜,有“君子之儒”,也有“小人之儒”。孔子常常教導自己的弟子要做“君子之儒”,而不是“小人之儒”。後來經過孔子的不斷努力,把那些“古儒”改造成“新儒”,這就是思想史上講的“儒家”。歷朝歷代也把這種儒家思想延續至今。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儒”為“柔也,術士之稱”。“儒”為什麼會有“柔”的意思呢?我們分析,這可能與以下兩點有關:一是“儒”源於東夷,而東夷諸族柔遜多禮;二是初期的“儒”多是有學問、有本事的公族,亦即讀書人,而讀書人大多性情柔遜。

  從漢字的結構看,“儒”字從“人”從“需”。“需”的本義是密雲在上,雨要下而未下的樣子,因此“需”字有辦事不堅決果斷、性格柔弱的意思。凡是從“需”的字,常常都有柔弱是意思,如“孺”“孺”“糯”。許慎所講的“術”,有時並非泛指所有的雜術,而是專指所謂術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那麼他講的“術士”,也可以專指熟悉六藝的讀書人,他們都是幫助諸侯用六藝教育人民的人,都是人民教師,當教師時間長了,自然有股文弱之氣,所以被他們成為“儒”。儒家學說主要內容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和自身修養。

  無論是孔子講做人的道理,抑或是孟子講政治,都以“仁”字為出發點,做人到治國,仁愛之心一脈相承,這就是孔孟思想“仁”的核心。他們的重點是人,也就是指人的心性和品德,因此孔子和孟子從始至終都非常重視人格修養。儒家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文化綱常和道德的最高標準。實施國學教育就是要充分發揮高中語文教學的自身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積澱國學底蘊,大幅度提高人文素養,將對社會公德、各種公約、規章制度、行為規範的被動遵守轉變為一種自覺意識、自覺行為,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大學需要更多地培養應用型人才,德才兼備才是培養的首要任務,是重中之重。在大學國文意識形態下,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德育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應用型技術大學的崛起勢在必行,由此,更要構建出一套合理的教學方法,以適應這種人才培養模式。

  文化強國的戰略論文篇3:《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中國共產黨一直都重視文化的發展,重視用先進文化來武裝全黨、引領社會,在我國幾千年的文化長河中,中華民族團結一致、艱苦奮鬥,創造出了博大精深的、優秀的華夏文化,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奉獻,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是中華名族進步的精神力量以及重要保證和支援,不僅開闢了中華文化走向復興的光明前景,而且推動了社會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

  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越來越重視文化的作用,對它的認識程度也越來越深。對於“文化強國戰略”這個問題的提出並不是一舉成功的,相反,它是我們黨在經歷了幾十多年的辛苦探索,不斷深化對文化的認識後,才最終形成和提出的。

  2002年11月,黨的召開。這次大會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對於文化事業發展的任務以及部署,這是我們國家的文化體制改革步入嶄新的歷史階段的標誌。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擁有全域性性的重要戰略地位和作用。

  2007年10月,黨的報告具體闡述了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和它的戰略地位,在如何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和繁榮這一問題上,提出了重要的指示和要求。

  2011年10月,黨的全會,通過對目前形勢的分析,實事求是地總結了我國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會上提到,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對他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行高度的培養,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我們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僅要做到文化自覺,更要做到文化自信,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而奮鬥。這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尊重客觀規律,尊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歷史規律,也體現了在先進文化發展這一問題上,黨的執政能力作用的發揮,更彰顯了中共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性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我們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的時代條件下,作出的滿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有利於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名族的傳統文化,深刻認識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使我們更加自覺地自發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奮鬥,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前進。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在全國人民面前許下的承諾。從黨的十八大為起,我們國家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讓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提高,而且要讓人民的文化生活得到豐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是增強文化軟實力。億萬中華兒女不懈追求的光榮夢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重要的精神支撐是文化的繁榮發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我們黨是一個有著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對於文化建設,歷來都高度重視。堅持文化的前進方向、團結奮鬥力量,用先進的文化來引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以新的文化視覺、新的文化成果來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不管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改革發展都要加快步伐,時刻牢記文化建設的任務,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途徑

  為了文化的發展,為了提高我們國家的實力,必須要在馬克思主義的帶領下,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實踐,弘揚我國優秀文化,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目標,促使文化建設步入一個新的臺階。實現這樣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必須選擇科學的文化發展途徑。

  1.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關鍵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最關鍵的一點是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要使文化生產力得到不斷的解放和發展,使文化體制不斷得到深化和改革,不僅要創造學術民主,還要發揚藝術民主,激發全民族的活力,確保人民的基本的文化權益,提高廣大人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讓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各民族文化之間,應形成各具特色、和而不同、互融共存、全面發展的良好態勢。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增強,將為文化強國提供強勁的原動力,使文化持續大發展大繁榮,促進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2.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道路

  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係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和人民的幸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加快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對於文化強國的建立,不僅僅是要堅持正確的道路,要知道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必須做好充分準備,隨時迎接新的挑戰。

  3.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必須提高黨的領導能力

  對於文化強國的建設,堅持黨的領導是前提,要提高黨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引領能力。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文化才能夠適應不斷髮展變化的社會環境並與之相協調,使人民的精神文明需求得到體現。作為執政黨,如果不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就不能領導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黨。所以,為了文化的發展,必須提高黨的引領能力,以此來保證文化強國的建設。

  四、結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文化強國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奮鬥目標,在各個方面都不能鬆懈,面對的挑戰還很多。我們要在黨的領導下,加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繼承中華名族的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質,鼓勵廣大人民群眾支援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投身文化建設上來,學習和借鑑那些優秀的文明成果,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