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觀點論文

  哲學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析西方科學哲學的演變邏輯

  一、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的發展概述

  西方科學哲學產生以來,經歷了一個明顯的轉變,即從實證主義到歷史主義的轉變,由科學知識的邏輯模型到科學理論的歷史模型的轉變。代表這種歷史發展的三個主要流派是:以孔德為創始人的實證主義;以波普爾為創始人的證偽主義和以庫恩為創始人的歷史主義。

  ***一***實證主義的緣起與演進

  實證主義是19世紀中葉法國哲學家孔德首創的一種科學哲學派別,主張以經驗論傳統為認識基礎,反對形而上學,並經歷了前後相繼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實證主義:孔德繼承了17世紀以來歐洲哲學中一直存在的經驗主義傳統,特別是貝克萊、休謨的主觀經驗論和牛頓的機械論哲學,創立了實證主義哲學。認為:“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科學知識都必須建立在經驗證實的基礎上。”

  第二代實證主義:19世紀末,物理學領域的深刻變革推動了實證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馬赫接受並改造了孔德的實證主義原則,進一步反對形而上學。把“科學的任務看作是對事實的概要性描述而非理解和解釋,並把人的經驗看成中立的感覺要素,一切研究都是探知這些要素的聯結方式,強調除感覺經驗之外的存在都是多餘的,形而上學的東西。

  第三代實證主義:20世紀初,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誕生為標誌的物理學革命,使科學和哲學的關係達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以維也納學派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作為經驗論傳統與數理邏輯相結合的時代產物。一方面,繼承了馬赫的經驗論原則,更為徹底的反對一切形而上學,認為:“只有數學和邏輯的命題、經驗科學的命題才算有意義的,而形而上學的命題是一些無認識意義的偽命題。”另一方面,提出科學知識的增長是不斷通過歸納邏輯,得到被經驗證實而具有較高概率的命題和理論。這種累進式積累的機制是:一個相對自足的理論為另一個內涵更大的理論所吸收,或者歸化到另一個內涵更大的理論。

  ***二***證偽主義的批判與繼承

  1.證偽主義對實證主義的超越。證偽主義,又稱“批判理性主義”,是在同邏輯實證主義爭論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哲學流派。它的創始人波普爾主張以“證偽”取代“證實”,以“試錯法”取代“歸納法”。證偽主義還把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從命題的意義標準轉向科學知識的增長,把科學的方法論從邏輯的證明轉向猜測和反駁。同時,用證偽主義的科學動態發展模式***問題――猜測――反駁――新的問題***來代替證實主義的科學知識積累模式***經驗――理論――經驗的證實――理論的擴充***。此外,批判理性主義反對實證主義拒斥本體論問題的態度,提出了“突現進化論”和“三個世界”的理論,為科學哲學開闢了新的視野,成為邏輯經驗主義和歷史主義之間的過渡性哲學。

  2.證偽主義對實證主義的繼承。雖然“證偽原則”是針對邏輯實證主義的“證實原則”提出的,但是證偽主義仍然是以“經驗”作為檢驗“科學真理”的標準的。因此暴露了從實證主義那裡繼承下來的先天缺陷:***1***從純邏輯、純理性的科學“內部”方面去探討科學的發展,企圖為具體科學理論尋求一種普適的理想模式。***2***認為經驗和觀察是穩定、客觀、可靠的,是對科學理論做出評價的唯一基礎。由於這兩點根本缺陷,當歷史主義興起的時候,邏輯經驗主義和證偽主義一起成為了被批判的物件。

  ***三***歷史主義的融合與創新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了以庫恩為代表的科學哲學中的歷史主義學派。歷史主義反對邏輯主義只注重從“內部”來研究科學本身的傾向,主張要從歷史因素和社會因素這個“外部”來研究科學本身,強調科學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一個整體,必須研究這個系統的構成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為了克服邏輯實證主義和批判理性主義的片面性,庫恩主張尊重歷史,用歷史的方法從動態角度來考察科學發展的機制和規律。強調社會學和歷史學對於研究發展問題的重要作用,主張深入到科學史之中,對科學發展的事例進行研究,以科學發展的歷史事實為評判尺度來探討科學發展的模式、科學進步的評價標準等問題,而不是對科學的發展過程進行簡單的邏輯重建,為科學行為定下不變的不可違反的規則的規範方法論。基於此,提出了一個既包含有常規科學的量的進化,又包含有科學革命的質的飛躍的科學發展模式和一個帶有綜合性和總體性的“正規化”概念。

  二、從實證主義到歷史主義的演變邏輯

  ***一***從評價標準的“邏輯基礎”到“歷史整體性”的轉變

  自從庫恩開始的歷史主義,明確反對實證主義與證偽主義尋求一個普遍適用的評價標準的企圖,並且反對它們以經驗與邏輯為唯一標準,靜態地分析科學知識的邏輯結構或科學發展的模式,主張科學理論的評價標準隨科學理論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應從動態的科學史中去捕捉科學發展的特點和規律。

  邏輯實證主義者和波普爾都將科學發現及科學理論的基礎歸結為單一的邏輯,或者是歸納的,或者是演繹的。認為從這最基礎的邏輯原理出發,我們能夠解決科學及其理論面臨的一切問題。而歷史主義認為,“對於歷史學家或者至少對這個歷史學家來說,理論在某些本質方面是整體性的,就他所能講的,理論總是存在的,因而總是覆蓋著可設想的全部自然現象。”作為歷史視域下的科學哲學,它的基礎是受到它所處時代的各種條件所限定的,也就是說科學理論的基礎不是唯一的。邏輯主義者們的邏輯原理,不過是科學的發現方法,作為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因此,歷史主義主張科學理論的評價標準也是隨科學理論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強調應到動態的科學史中去捕捉科學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從而克服了邏輯主義的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和科學實踐相距甚遠的缺陷,將西方科學哲學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二***從科學發展模式的靜態積累到動態飛躍的辯證考察

  傳統邏輯實證主義主張科學發展的“積累進步模式”相比,認為科學進步是科學命題及理論的單純積累過程,是單純量的增加;波普爾的“證偽模式”是否定型的模式,認為科學的發展是通過新理論對舊理論的不斷否定而實現的,是一個不斷逼近真理的過程,反對科學發展的知識積累過程。

  到了歷史主義這裡,庫恩綜合了以上兩種發展模式的合理性成分。他認為,科學發展模式既不是實證主義只注重持續性的積累,也不是證偽主義只注重理論的“質變”,他用“科學的常規階段”、“科學的危機階段”、“科學的革命階段”將科學的發展過程看做是正規化不斷更迭的發展過程,在科學發展的“量”和“質”的把握上,庫恩的觀點更好的做到了二者的結合。

  在這個層面上,可以說庫恩的科學發展模式充分展現了哲學特有的辨證思維:將整個科學的發展看為一個過程不同的整體,保留了科學結構的完整性。與馬克思主義者們倡導的質量互變規律不謀而合,質量互變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在科學初期階段,與量的積累相同;到了危機階段,表明己經做好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準備;到了科學革命階段,表明出現了質的飛躍。同時庫恩也強調正規化的新舊交替不會終結,總是舊的正規化被新的正規化所取代,巡迴往復以致無窮。

  ***三***從科學視野“純理論”的推演到注重 “非理性”的研究

  科學哲學從實證主義到歷史主義的發展,也經歷了從對“經驗理性”的片面強調,到對“非理性”因素的逐漸承認與重視的這一過程。

  在實證主義者們那裡,建構科學理論的是邏輯中的歸納方法,而科學本身是對真理的無限逼近,真理是對客觀經驗的真實反映,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必然不包括非理性的方面。所以,持邏輯模式思維的哲學家們,對非理性因素都不夠重視,甚至是採取一種摒棄的態度,認為非理性因素應該排除在科學之外,非理性因素將會干擾科學理論的純潔性。儘管波普爾在其理論中提出了 “期望”這個概念,但是從對科學本質的解釋中,波普爾本人還是堅持理性因素作為科學理論的基礎,“期望”概念的提出只是為了解釋他理論中“理論在先”的矛盾。

  然而,庫恩認為科學不僅是已經存在的知識體系,它還是人類在各種時間活動中探索規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創造性活動,是科學共同體、科學正規化和特定客觀物件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活動。

  三、科學哲學演變的評價與反思

  ***一***對科學哲學從實證主義到歷史主義演變的評價

  1.科學哲學本性應當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對科學哲學理論本性的全面把握經歷了一個過程。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科學哲學理論割裂了邏輯的與歷史的聯絡,或脫離歷史片面強調邏輯分析;或脫離邏輯片面強調歷史描述,兩者都違背了辯證思維的邏輯要求。

  邏輯主義者認為,科學哲學的中心任務是對既定的科學研究成果作語義和 邏輯分析,“合理重建”科學理論,清除語義和邏輯疑難,測定理論的事實支援程度,提出接受科學主張的明顯準則,並應用這些準則對科學理論作評價。並且把據以接受或評價理論的標準和準則視為對一切時代的科學都是普遍有效的,從而把邏輯分析絕對化;而歷史主義者則認為,科學模型應該同實際科學及其歷史符合。整個科學事業的發展過程;科學的目的、方法、問題和內容的變化;科學理論、假說的發現與辯護等等,都是科學哲學所要研究的。然而,他們卻往往陷入科學史的具體事件中,只是描述不同歷史時期的科學理論、方法的變化,卻不去揭示科學進步的合理性標準,對一切方法論原則採取了相對主義的態度。

  綜上所述,邏輯主義強調對科學理論的“橫向”邏輯分析,歷史主義強調對科學發展的“縱向”歷史分析,兩者都從一個側面豐富了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但又走向極端。無論是邏輯主義,還是歷史主義,理論上的片面都阻礙了科學哲學理論的深化。因此,把兩者結合起來,實現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是現代科學哲學理論發展必然提出的要求。

  2.科學哲學發展應當是理性與非理性因素的融合。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是人類認識不能割裂的兩個要素,建立在人類認識之上的科學同樣同時包含著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邏輯主義側重於進行科學“內部”建構的研究,注重實踐和理性因素在科學和哲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認為經驗是科學研究的基礎,除經驗之外的一切東西都是多餘的、形而上學的;歷史主義則將研究視角從科學“內部”結構擴充套件到了社會歷史範疇,重點進行社會關係、社會條件的外在研究。這兩種思想一個研究科學的認識本性,另一個研究科學的社會本性;它們互補的探討了科學活動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二***對當代科學研究的啟迪

  首先,當代科學與哲學日益緊密的聯絡,要求我們科學看待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一方面,科學哲學對某一種特定科學的概念、含義、論證,都是由於在這個科學及其領域產生突破,並對這個科學有了理論要求而言的。另一方面,無論是一個通過事實得出的科學哲學理論,還是通過事實得出的科學哲學的假說,他們的目標和宗旨都在理解科學和促進科學的向上發展。因此,無論是哪個思想流派盛行和高調的時期,它的思維模式總是來源於科學實際,又要返回到科學實際之中。

  其次,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範圍的拓展和認識程度的縱深,要求科學哲學研究運用多元化理論與方法。科學哲學從實證向歷史主義的轉變過程中,科學研究者們對科學方法的探尋經歷了歸納、演繹、文化從單一到多元的發展過程。科學哲學從實證主義向歷史主義轉變過程中,充分體現了科學方法在科學研究的重要性。而從當代的科學進步和發展前景來說,我們面臨著更廣闊的研究空間和研究方向,因而,更應當注重科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創造性地進行科學研究。

  再次,科學哲學理論的演進是不斷批判、繼承和發展的過程,我們對科學的哲學反思也應當從辯護走向批判與審度。從實證主義到歷史主義的演變過程中,各個思想流派無論是在理論上的合理之處還是其不足之處都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前後相繼的思想特點。西方科學哲學的發展也正是在這種不斷批判、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步走向成熟。因此,我們也要始終秉承這種“批判――繼承――創新”的科學態度,敢於批判,懂得繼承,勤於創新,實現發展。

  篇2

  淺論哲學人性觀與管理哲學人性假設的關係

  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已經成為發展的基本趨勢,哲學與管理學的交叉融合就有了管理哲學的概念。儘管管理哲學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的認識,然而無法迴避的是強調管理哲學把管理學和哲學聯絡起來,然而管理哲學不同於一般意義的哲學,它是一種具體的應用哲學。管理哲學作為哲學理念和哲學智慧在管理領域的具體運用,必須少一些思辨,多一些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所以,管理哲學更多地是一種實踐的哲學,而不單純是理念哲學,這就要求一般意義上的哲學精神和哲學理念必須具體化到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中,這個具體化過程的實現,需要通過特定的途徑,而這個途徑或出發點,筆者認為就是哲學人性觀要具體到管理哲學中的人性假設。

  一、 哲學人性觀

  從哲學史上來說,研究人性無外乎兩種思維方式:一是從現實出發,總結人性;二是從超驗出發,規定人性。人從哪裡來的?又要到那裡去?從古希臘自然哲學開始,就圍繞著本原問題探討哲學。對於人既有肉體又有靈魂的認識,自古以來就有,靈魂和肉體如何統一的問題,是哲學史上人性觀一直在探討的問題,要麼把人看成物質性的,要麼把人規定為精神性的,於是“物性人性觀”、“神學人性觀”、“理性人性觀”等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並有人的“物性”和“超物性”對立的觀點。從今天來看,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人們對人取得了進一步深入的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勞動、實踐和社會關係三個層面探討了人性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人性是指人身上所具有的特性和屬性,人的本性主要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三個方面,而精神屬性本質上屬於人的社會屬性,因此,人性主要有自然屬性和精神屬性兩個方面。

  現當代關於人性的爭議,還集中在批判抽象人性論的觀點上。抽象人性論是著眼於人同動物的區別而對人性進行的一種抽象。它通過靜態的、共時性的比較和歸納,把諸如理性、語言、意志、情慾、利己等人的共性特徵抽象化為絕對的、永恆不變的人性,以此作為考察、研究、解釋人和社會的出發點和根本動因,從不變的人性中引伸出社會關係及其規律。很多學者也是基於人的現實性而批判這種所謂抽象人性論的,認為這種人性論不能把握人的本質。而我們在這裡探討的“人性假設”也被批判為抽象的人性論。誠然,抽象人性論是不能最大程度把握人的本質,而人性假設不同於抽象人性論,人性假設的作用不是把握人的本質,而是通過一定的理論前提建構相應理論,從而為現實提供理論指導,管理哲學中的人性假設就是達到此作用,我們不能從不能徹底把握人的本質,就忽略這種人性觀的作用,它是哲學中關於人的認識的具體應用,而非達到一種把握人的本質的作用,所以這種人性觀並不“抽象”。而對人的本質的探索,對人性的進一步發掘是以前、現在乃至將來永恆不變的哲學任務。哲學的人性觀和管理哲學中的人性假設既有一定的聯絡,又相互區別。

  二、哲學人性觀和管理哲學人性假設的聯絡與區別

  管理哲學的人性假設本質上是一般哲學人性觀的具體應用,所以管理哲學的人性假設是以哲學的人性觀為前提的,就今天管理哲學的發展水平來看,所有管理哲學的人性假設都是直接藉助於一般哲學的人性觀。從中西人性認識的不同來看,中國古代人性觀主要是基於倫理的角度上提出的,受儒家文化人性善的影響,認為人性本質上是善的,所以引導開發人的善性就成了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的基本價值取向;古希臘文明對人的理解主要是從人的個體自由和感性生命力的弘揚出發來探索人之所以為人的特徵,而不僅僅像中國一樣囿於倫理關係,在古希臘人看來,人性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追求自由和張揚個性,而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個體都是自私的,所以人性中最主要的就是自由和個性,而這種自由和個性的人性在基督教文化中就變成了人性的“原罪”。到了近現代,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相互交織,從管理學上講,西方人性觀主要是理性的人性觀,在此基礎上,管理哲學強調製度設計,是典型的制度管理,表現在強調管理制度要使人的自由的實現和對自私的合理限制。從某種程度上說,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主要是基於對於人的認識進一步深入的基礎上所提出的人性假設理論的發展。因此,管理哲學中的人性假設是基於哲學人性觀的發展上的,管理理論構建的基點是人性假設,哲學人性觀是管理哲學人性假設的認識論來源,而管理哲學人性假設又不同於一般哲學的人性觀,是一般哲學人性觀的具體應用,是基於方法論意義上的管理理論構建的需要。

  哲學人性觀與管理哲學人性假設的區別從整體上講是哲學與管理哲學的區別,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出發點不同

  “哲學是什麼”是哲學研究中一個永恆的、開放性的問題。研究這個問題主要有幾個明顯傾向:哲學的起源***中西起源***、哲學無定論***認為人們無法給哲學下準確的定義,哲學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不同的內容***、“什麼是哲學”與“哲學是什麼”之爭以及哲學就是人學等等。現代德國哲學家卡西爾在《人論》一開始就說:“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這看來是眾所公認的。在各種不同哲學流派之間的一切爭論中,這個目標始終未被改變和動搖過:它已被證明是阿基米德點,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動搖的中心。”1在現代中國哲學界有些人認為哲學的中心問題是人。如果認為哲學是尋求一般規律,科學是尋求具體規律,那麼哲學與科學就僅僅有層次上的區別而沒有性質上的區別了。哲學的目的不是揭示世界是什麼,而是告訴人們人的世界應如何,因此哲學的實質是人學。對於這個觀點,存在一定問題,也存在著爭論,哲學的主題是人並不意味著哲學研究的範圍僅限於人,而不重視其它方面的研究。在我們研究人的同時,必定要研究與人有關的所有知識。而關於人性的科學恰好是哲學,但是與人有關的知識並不僅限於哲學。筆者在這裡不是研究哲學是什麼的問題,只想說明 “人”在哲學中的地位,哲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用理性思維去實現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人”的問題一直是古希臘哲學到中世紀宗教哲學以及到現當代西方哲學不變的主題,筆者認為,哲學中關於人的問題主要是一直在追問“人從哪裡來?”和“人到哪裡去?”兩個問題,亦即本原問題和終極關懷問題,哲學人性觀是試圖從追問本原問題以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西方哲學史上的相關理論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人性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出發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也如此。

  管理哲學人性假設則不同,管理哲學人性假設是為了一定管理目標的實現而作出的,是為了一定管理理論的構建而服務的,從出發點上與哲學人性觀有著根本的區別。雖然現代管理理念也強調管理的最終目標也是人,主要表現在強調“人本管理”上***關於人本管理,第三章會作專門論述***,但是這個目標要一系列的子目標配合,是不斷實現的,終極目標的實現是需要各種具體目標的實現為前提的。比如,企業管理中,企業以盈利為主要目標,到今天仍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即便當今許多打著“社會企業”的名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也是如此,他們之中可能有一部分真的是以實現社會利益為根本,但是這個社會利益實現的前提是一定經濟利益的實現。

  ***二*** 一般意義和具體意義的區別

  哲學人性觀是對人性一般意義的把握,是對人性本質的探索和對人性實現的追求,而管理哲學中人性假設是人性在微觀層面的具體應用。管理哲學中人性假設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概念,這種具體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假設理念及應用不同;第二,不同管理組織當中所要求的人性假設不同,相同組織當中不同部門的人性假設應用也不同;第三,人性假設為了一定管理目標的實現而存在,其目的性非常明顯,涉及到不同管理目標的人性假設不同。總之,管理哲學的人性假設是一個具體的概念,總的來說,管理哲學人性假設是具體到管理學上的,是哲學人性觀在管理學中的具體應用,涉及的條件不同,應用的方法不同。

  ***三*** 目的和手段的區別

  哲學對人性的探索是追求人性實現的目的,更多時候強調的是價值理性。而管理哲學人性假設是強調利用人去實現人的目的,人是同時作為手段和目的而存在的,因此管理哲學人性假設更多強調的是人的工具理性。

  “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之所以困擾哲學界那麼久至今沒有明確統一的答案,“哲學問題都是一些永恆無解、萬古常新的難題,哲學家們只能不斷地探索、尋求通達智慧境界的道路,但是卻註定了不可能獲得終極的答案”,張志偉認為哲學問題之所以是沒有終極答案的難題,“原因就在於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人不僅是屬於自然的存在物,不僅依靠自然本能而存在於世界上,而且有理性思維,是自在性與自為性的統一,“這就使他形成了超越自身有限性而通達無限的自由境界的理想,哲學***包括宗教***就是這一理想的集中體現。”2“人的奧祕,是哲學奧祕的所在;探尋哲學的奧祕,就在於求解人的奧祕。人及其與世界的關係,是全部哲學問題的集結點。”3 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探索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在“人屬”世界中探索世界的規律,又要依靠自我理性不斷反思自我,在反思的過程中認識自我的本性,並且利用自我的本性改造自然,使世界改造為“屬人”世界。然而,人們探索外部世界的客觀規律,在最終的意義上,並不是為了解釋和說明外部世界,而是為了掌***下轉71頁*** ***上接51頁***握外部世界的客觀規律來實現人自己的目的;人們認識自我的本性,從根本上說,也是為了合乎本性地實現自身的發展。“所以,人類的一切探索,包括哲學探索,都是為了人自身的發展而進行的探索。”4

  古希臘自然哲學主要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始基問題,以追求“萬物的統一性”,也就意味著同時包含人的本原問題,也即前文所提到的“人從哪裡來”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追問“人到哪裡去”,以實現人的價值為根本目的;中世紀基督教哲學更是從信仰的角度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近代西方哲學通常被人稱為“認識論的轉向”,認識論的轉向是針對本體論而言的,說明人們開始強調自覺地認識“人和世界”的關係,從而達到實現人的自身發展的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從現實出發,指出人的實踐性,在認識人的基礎上,最終達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西方哲學人性觀探索人性以實現人的價值,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其“為了人而認識人”的目的性非常明顯,中國哲學同樣如此。就影響廣泛的儒家思想來說,“儒家站在人生之內體證宇宙萬物之生命本源,並據此體證追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審視人生的意義、命運及人對天地萬物的倫理義務和道德責任。5”

  哲學人性觀是管理哲學人性假設的認識論來源,管理哲學人性假設必須以一定的哲學人性觀為依據。然而,管理哲學人性假設從深層次的角度看,可能也蘊含著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性,但它首先不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是為了一定的管理目標而存在的,因此,此時的人性假設中的人就變成為了實現一定管理目標的手段,其手段性非常明顯,是方法論意義上對人所作出的“假設”,強調的是工具理性。

  由此可見,哲學人性觀和管理哲學不僅存在著密切的聯絡,哲學的人性觀為管理哲學人性假設提供認識論基礎,人性假設理論的發展也會促進管理哲學人性觀對人性的深入認識。然而他們之間也有一定的區別,這是我們不能迴避的問題,不能因為看不到他們之間這種微觀的區別,就一味地去評判人性假設,把它當作抽象的人性論加以批判而看不到它的重要作用。正是由於哲學的人性觀和管理哲學中的人性假設是存在一定的區別的,以及人性的複雜性和難以捉摸,人性假設在管理哲學中有其非常重要的作用與重大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