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古代文學論文

  古代文學作為中國學科建設中的基礎學科,可以說歷史最為悠久,普及最為廣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中學語文教學下的古代文學

  一、美育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與以往的時代相比,美育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了很大的改觀,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由於許多與優秀的教育學前輩嘔心瀝血,在美育的海洋裡為我們開闢了一條康莊大道,中學語文美學教育也展露出全新的教學風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美育工作在的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其次,許多優秀的教師通過改進教育手段,將美育教學融合到理論的教育工作中;另外,人們已將美育教學貫穿到整個中學教學過程。

  二、古代文學作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作用

  ***一***提高中學生的審美力和認知力

  我們咿咿呀呀從一首簡單的詩句到一首古詩再到一篇完整的文學作品,在大聲朗讀和應和的過程中逐漸搖頭晃腦。很顯然,學生已經對一個陌生的知識由最簡單的認知到後來產生了一種審美的體驗,這說明認知力的發展對中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深刻顯著的影響。人們認識世界的途徑是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1],而中學生對世界的認知主要是通過學習書本獲取的。古代文學作品或通過向我們介紹知識,或通過議論文向我們講述道理,或通過散文帶我們感受文字藝術之美,讓學生在認知世界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培養中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古代文學作品美育比其他教育學科更能較好的開發中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古代文學作品都是通過語言手段來塑造文學形象的,通過生動的語言描述,引發學生產生相應的畫面,使文中描繪的事物活靈活現的呈現在學生的大腦中併產生共鳴,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中不知不覺的接受。古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首先是把作品的藝術和實實在在的社會生活聯絡起來,再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欣賞,比較的過程中進行再構造,再想象,以此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三***培養中學生的情商

  每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徵***個性、氣質、愛好等***都可以在審美的過程中留下印記。比如說有人熱愛李清照的婉約細緻,有人喜歡岳飛的剛直不阿,有的鐘情於林黛玉的柔情似水,有的人偏愛李煜的沉鬱頓挫,有人佩服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這些都是審美過程中不自覺形成的情性,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情商。因此,注重古代文學作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情商。

  三、古代文學作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策略

  ***一***挖掘古代文學作品的情感之美

  由於古代文學作品不像現代白話文直觀清晰,明白易懂,在語文美育的過程中,老師要帶領學生從“看不懂”的文學作品中去挖掘隱含的情感和色彩,以此來挑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認知活動,使得學生在認知的基礎上展開審美活動,從而提升學生內在的精神品質。另一方面,中學語文老師在授課時,應該將自己的生活經歷融入到文學作品所描述的角色中,通過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讓學生在精神受到共鳴的同時,自己去挖掘作品中更深刻更能與自己精神產生共鳴的思想感情。

  ***二***展現古文學邏輯形式之美

  一堆雜亂無章的文字片段是很難讓人產生美感的。但古代文學作品都是經過精心雕琢和細心安排的,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中學語文老師更要善於把握古文學的脈絡框架,引人入勝,循序漸進,輕重緩急,環環相扣,有鬆有馳,有扣人心懸,有巔峰高潮,波瀾起伏,回味無窮,這樣的教學課堂才能使學生產生愉悅感,才能使學生體驗文學之美。因此,教師應該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現古代文學中的邏輯形式,讓學生去體會,去發現,去感受這種邏輯形式的美感,從而達到美育的昇華。

  ***三***激發中學生的理智滿足感

  有實驗證明,智力的滿足感來自於一切發現,這些發現能給發現者帶來驚喜,使發現者能夠體會到一種智力的昇華。中學語文教學本來就是一個師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方式。老師要在學生苦思卻得不到結果的情況下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去引導學生去發現,創造,讓學生靠自己的能力找到答案。而不是一味的向學生提供現有的“正確答案”,否定學生的“錯誤答案”。老師可以通過一步步的引導學生去解讀古代文學作品,品味作品,讓學生在與作者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時去發現作者的文筆之美,情感之美,作品的結構之美。老師要給予學生的發現以肯定,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發現的喜悅和驚喜、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

  四、結語

  中學語文美學教育能提升個人的審美人格,使人保持精神愉悅,身心健康。古代文學作品作為一種美育的手段,不僅能夠培養中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力,思維能力,情商,還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的協調與平衡,使學生能體驗到生命的完美和人生的樂趣,保持身心的健康和活力。

  範文二: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

  一、改革的構想

  在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對於中文專業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具體而言,涉及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首先,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針對教學物件的未來就業去向是以中小學語文教師為主的實際情況,弱化古代文學課程的重理論、重學術的現狀,轉而改為重文學基礎知識、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因為中小學教師必備的業務能力之一就是能夠準確理解課文內容,並能夠向學生準確表述出來;同時,能夠辨別學生作文的優劣,並能夠給予恰當修改和指導示範,這又是一項特別重要的教學目標。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史論和作品兩個部分,現在多是二者並重。近年來,由於專業課程教學時數的壓縮,講授時間不足,部分老師只能側重一個部分,即史論部分。本改革的構想是側重作品部分。歷史理論部分簡明扼要、突出重點地介紹,對其掌握的詳細度和深刻度降低要求,而把多數時間和精力用於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講解、賞析,培養學生的文學理解能力,即要學生真切理解什麼樣的作品是優秀的,這些作品為什麼優秀,它們是怎樣做到優秀的。在課上,一方面先是老師講解,學生體會,一方面學生口頭評論,老師指導。在課下,要求學生擴充套件閱讀相關作品,並寫書面的賞析評論性質的作業,進一步使學生真切體會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的藝術高妙之處。這樣,閱讀配合寫作,二者相輔而行,強化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賞析能力。另外,針對教學物件的中學語文課程所學基礎知識不夠紮實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分配一定的時間用於彌補,包括語言文字各個方面。因為中小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打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如果教師相關基礎薄弱,勢必後果嚴重。現在這類院校的學生基礎薄弱,和中學階段教師基礎薄弱有著直接關係。因此,在閱讀作品過程之中,注意語言、文字、語法、修辭等各方面語文基礎知識的反覆提示和強調,儘可能地彌補學生文言文底子薄弱的缺陷。

  其次,教學形式方面的改革。針對地方院校圖書資料有限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利用網路資源輔助自學的指導,包括本校校園網圖書館站內的數字資源,諸如電子書、期刊庫、講座視訊等,也包括公用網路的免費的相關專業的學習資源,諸如專業網站、免費文庫、高校論壇等。具體而言,每一章內容講解完畢之後,留出一定時間指導學生如何自己進一步深入學習,推薦具體的閱讀書目,圖書館網站的相關名家講座視訊,載有相關文獻資源的文學網站,以及一些著名高校的校園網論壇相關交流版塊,使得學生知道課後擴充套件學習的內容該是哪些,相關文獻資料在哪裡可以便捷找到,學習這些可以達到什麼效果,甚至可以上線發表言論與同好交流。另外,針對學校擴招後校區分散,師生難得機會當面溝通交流、答疑解惑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現代通訊技術,拓通訊息交流渠道,加強課下對學生的具體指導和答疑。諸如利用QQ的群組功能組織討論、用MSN的視訊會議功能實現問答、用郵件批註作業、用網盤共享資料等。這一方面尤為重要,根據調查,大部分學生對網路學習資源知之甚少,難得利用網路資訊幫助學習,多是消遣娛樂。而傳統科目的教師對資訊科技興趣偏少,很少積極嘗試利用網路解決課下輔導的難題。實際上,這二者都是容易實現的,而且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向。具體而言,為上同一門課程的所有班級建立一個QQ群,定期組織群組討論,這樣老師不必進校,學生也不必集中,同時各自在電腦終端發言對話討論交流,其提供的文字、圖片、語音、視訊等多樣化的交談方式,能夠大大提高交談效率,節省時間。對於需要重點強調的問題,教師隨時以微博形式發出,其即時性、隨身效能夠大大縮減傳播時間和成本。對於學生課下完成的賞析評論性作業,學生以電子版的形式上交,老師以電子版的形式批改,這樣可以充分利用officeword和adobeacrobat的強大功能,更為直觀地予以批註和修訂,同時網路傳輸不受見面限制,可以反覆修改,多次傳遞。既能節約時間,又能把工作做細。通過上述具體改革措施的實施,力爭達到如下目標。在教學內容方面,彌補學生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力和寫作能力,以適應將來職業的實際需要;在教學形式方面,指導學生利用電子資訊資源,充分利用網路通訊,加強對學生的課下輔導,以鞏固學習效果。最終讓學生學到就業後直接可以運用的基礎知識和業務能力。通過這項改革,根本解決現在的教學脫離實際,學生學無所好、學無所獲、學無所用的現狀,使得學生樂於學、能學到、可應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可用人才。

  二、實施的方案

  首先要調查摸底。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切實瞭解教學物件的具體情況,因此調查摸底是第一步的工作。採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對全系學生髮放調查問卷,二是找各科任課教師瞭解。要了解的內容有兩個,一是學生的基礎情況,在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古代文學、現代文學之中,哪個方面最為薄弱,亟待提高,在平時上課古代文學過程中特別給予關注,重點彌補。二是學生最希望學到哪方面本領,是閱讀還是寫作,這和他們的就業理想密切相關,決定著培養能力方面老師的側重。當然,各個階段的調查物件,調查內容各有側重,一年級新生主要了解其中學階段的學習情況,即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四年級學生的主要內容是教育實習,因此主要了解他們在實習經歷中親身體會到的自身缺陷和必備的能力。二三年紀的學生主要了解他們寫論文作業時候體會到的困難之處,也就是在閱讀、寫作方面各種具體的能力侷限。其次是實踐檢驗。根據調查瞭解的資訊,針對不同年級和班級的具體情況,有側重點地推行改革措施。分階段觀察實驗效果,通過個人檢查,輔助調查問卷。最後是總結經驗。經過對任課班級古代文學課程的相應考察,總結各項改革舉措的得與失。相應的考察包括:通過分析學生的考試試卷、學生作業來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的變化情況;通過老師組織的師生座談、問卷調查來了解學生的真實感受;通過教育實習的帶隊老師和接受單位來了解學生所學知識的實用性等。綜上所述,這一教學改革設想的創新之處在於兩個方面:一是完全直接面向就業去向而對古代文學教學內容的改革提出具體意見;二是強化傳統理論性學科利用的現代資訊化教學輔導手段的意識。這種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的預期效果是,徹底改變這門傳統學科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打實基礎,真實提高語言文學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表達能力,能夠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得以應用。

  三、結語

  這一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的可行性強。這一方面在於改革研究的針對性強。其研究物件、改革構想、應用理想都是直接針對學校實際情況而確定的,完全根據地方性、應用型院校的實際特點而具體予以考慮。其較強的針對性,有助於得到學生的配合。另一方面在於改革的實用性強。它能對全國同類院校的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提供具體的建議;推而廣之,也能對所有的傳統學科,尤其是理論性較強的學科的課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啟示。其較強的實用性,有助於得到同行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