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與詩同行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作文
詩的國度是一種唯美的景象,身臨其中,樂得自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1
小時候,爸爸就教我背古詩,什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還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當時我還弄不懂句中的意思,只知道念起來好聽,不知不覺中已記下了不少。到漸漸明白句中的含意,我更是像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地喜歡上了詩。可以說我是從很小時候開始,就愛上了詩,愛上了祖國文化史上這顆最璀璨的明珠。
從初唐到晚清,有李白的豪邁放蕩詩,有杜甫的深沉慨嘆詩,有蘇東坡的豪放詩,有李清照的幽怨詩,還有龔自珍的疾惡如仇詩,無一不向世人展現了我國的文化瑰寶,中華古國的優秀詩篇,為世人傳誦。
一直都很喜歡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詩的前半部分歌頌了小草生命的頑強,後半部分卻向我們訴說了友人依依惜別的情景。原來詩人是借詠野草來抒發離情,詩人選材之新,角度之奇,讓人慨嘆。還有高適的《別董大》,描寫兩個好友在涼亭裡對酒當歌,相互傾訴離鄉別井後各自的巨集偉志向。表達遊子離開家鄉,在異地懷念親人好友的詩還有很多很多,“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荑少一人”… …
古詩中包羅了我們想要表達的一切感情,這份古老的盛宴實在太吸引,太令人神往了。“書中自有黃金屋”,對我來說,更是“詩中自有黃金屋”。
篇2
中國,是“詩之國度”。而一談起詩歌,不禁令人浮想聯翩:戴望舒那落寞、惆悵的《雨巷》;海子那充滿陽光活力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徐志摩那清爽而幾分傷感的《再別康橋》……各種不同詩歌,各種不同的情感。
初次接觸現代詩歌,是戴望舒的《雨巷》。那是在一次春晚中,淡淡的暮色和幽怨的音樂,使那時還小的我就已深有感觸。
一個夏日的午後,我靜靜地坐在窗戶邊,看著窗外的雨點從空中緩緩舞動直至落地綻開點點水蕾絲的長裙。一切都好朦朧,沉浸在雨的世界中。伸出手,讓指尖撫摸雨簾,看著雨滴從指尖滑落,我的腦子裡不由自主地跳出戴望舒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惆悵、落寞,襲來。一個身著黑裙的修長女子,撐著一把黑色的油紙傘,走在雨巷中,黑色融入了雨中,悽婉又迷茫……丁香一般的姑娘。我彷彿看見了身著書生長衫的戴望舒猶如欣賞在雨中的一幅畫一樣。而我則好像一個隱身人,看著這個書生滿臉的迷茫,看著他揮揮衣袖,寫下這首《雨巷》。
我晃晃腦袋,把我從幻想中拉出來,緩緩地轉過身,桌上正靜靜地躺著幾張手寫的白紙,我走了過去,也揮筆寫下《雨景》,願這首清淡憂傷的小詩能像《雨巷》令人彷徨:漫步林間小路/踩著雨的腳步/追尋朦朧的氣息/年老的青石板/雨精靈綻開水裙/蒼老的大樹/雨中沐浴/雨珠輕點樹葉/發出聲聲清脆/我甩開雨傘/雨絲拂過臉頰/赤足踏水歡歌……
筆尖拂過白紙,留下這首小詩,帶有一縷清香。我望望窗外,看雨後幻化出的美麗彩虹。
篇3
我國古詩詞源遠流長。各朝各代都有自己最盛行的文體和許多著名的詩人和詞人。他們的作品有異,風格也各不相同:或喜、或悲、或高昂、或低沉。而我,便與古詩詞一起尋夢。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要說最熟悉的莫過於李白的《靜夜思》了,這首詩委婉地寫出了作者對家的思念之情;到之後“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由王維寫的詩《送元二使安西》湧入我的眼簾,字裡行間,詩人似乎把我帶入分別之景,而又從字裡行間,我讀到了作者對朋友即將遠去的無助與悲哀,而今,一股淒涼從李煜的《相見歡》中透露出來。“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被上天賦予文采,但上天也賦予了悲傷給他——他是一位君主。或許他是皇帝中最有文采的,也是文人中最有權力的,但一個人被夾在兩個領域裡面,一定會受到傷害。他是君主——亡國之君;他是文人——不幸文人。他的所有痛苦不能被髮洩,於是他就只有用寫作的方式來排洩自己的痛苦。
小時候,我因詩的韻律而學習詩,認為讀詩是一種高尚優雅的事情,但我只領會了詩之本,並沒有領會詩之意,所以我只是詩之芽。
之後,我因詩的意思、故事而學習詩,認為詩歌是人類最美好記憶的載體,但我只領會了詩之意,並沒有領會詩之情,所以我只領會了詩之葉。
現在,我因詩的情感、意願而學習詩,認為詩歌是詩人表達自己的方法,我只領會了詩之情,並沒有領會詩之夢,所以我只開出了詩之花。
未來,我將和古詩詞一起找尋我的夢想,呈現詩之果。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