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而成功的小例子

  放棄是一種智慧,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未形,只有學會放棄,才能使自己更寬容、更睿智,放棄不是惡夢方醒,不是你複製我得文章去發表成你自己的。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敢於放棄才敢突破

  摩洛·路易士的非凡成就來自兩次成功的拼搏,一次在二十歲,另一次在三十二歲。

  摩洛在十九歲時隨家人一起搬到紐約,在一家廣告公司找到了一份一週十四美元的差事。對當時的情景,摩洛是這樣回憶的:“那時候我經常跑外勤,工作非常忙碌,成天像發瘋似的,時間也過得特別快。六點下班以後,我還到哥倫比亞大學上夜校部,主修廣告。有時候,由於工作尚未做完,所以下課後,我還要從學校趕回辦公室繼續做未完成的工作,從晚上十一點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兩點。”

  摩洛非常喜歡需要創意的設計工作,而他也的確做得有聲有色。

  二十歲時,摩洛放棄在廣告公司內頗有發展的工作與旁人夢寐以求的職位而決心自己創業。這便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拼搏。他完全投身於未知的世界,從事創意的開發。結果,成績令人滿意。

  他的創意主要是說服各大百貨公司,通過CBS電視公司成為“紐約交響樂”節目的共同贊助人。在當時,這種性質的工作對人們來說相當陌生,所以做起來困難重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不可能成功。

  摩洛十分賣力地在各地進行說服工作。結果他做得相當成功;一方面,他的創意大受歡迎,與許多家百貨公司籤成合約;另一方面,他向CBS電臺提出的策劃方案也順利被接受。計劃眼看著就要步入最後的成功階段,但由於合約內某些細節未能達成而終告流產,他的夢想也隨之破滅。

  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事結束之後,一家公司馬上聘請他為紐約辦事處新設銷售業務部門的負責人,並支付給他三倍於以往的薪水。於是,摩洛又再度活躍,他的潛力得以繼續發揮。

  此時他年方二十。幾年之後,摩洛再度回到廣告業界工作,但這次不是從基層做起,而是直躍龍門——他擔任了承包華納影片公司業務的湯普生智囊公司的副總經理。

  那個時代,電視尚未普及,與今日相比,仍處於搖籃期。但摩洛看好它的遠景,認為電視必將快速發展,大有可為,因此他便專心致力於這種傳播媒體的推廣。由他的公司所提供的多樣化綜藝節目,為CBS公司帶來了空前的成功。

  這便是摩洛人生中的第二次拼搏,但這次冒險並不完全是孤注一擲,他是看準後才堆下自己的“賭注”的。最初兩年,他僅是純義務性地在“街上乾杯”的節目中幫忙,沒想到競使該節目大受歡迎,直至今日仍是最受歡迎的綜藝節目之一。

  從l948年開始到今年六十餘年的時間,它的播映從未間斷過,這在競爭激烈的電視界內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除了節目成功之外,他還被CBS公司任命為所有喜劇、戲劇、綜藝節目的製作主任。

  篇2:危機感成就的央視名嘴

  因為下崗,所以就會有危機感;因為有危機感,所以才會拼搏;因為拼搏,所以才會成功。

  《開心辭典》開播以後,王小丫以趣味而又幽默的主持風格給億萬觀眾帶來了啟迪與歡笑。並因此一舉成名,成為央視金牌節目的金牌主持人。然而,王小丫的成功卻源於她的一段下崗經歷。

  王小丫出生在四川省涼山彝族地區一個普通的職工家庭。父親是報社編輯,母親是工廠工人。1990年9月,王小丫從四川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分配到四川《改革時報》當記者。記者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女承父業,又與自己學習的專業對口,她感到很滿足。可是,一場改革的風暴使她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人生。

  《改革時報》是四川省一家經濟類報紙,後改名為《新經濟時報》、《城市購物導報》。幾易其名並沒有徹底改變報社的厄運。發行量提不上去,經費困難,舉步維艱,這種困境使報社不得不進行改革。這件事發生在1996年7月,當時的王小丫已經在這工作了6年。本來,科班出身的她留在報社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那一刻,她猶豫了。面對幾十位白髮蒼蒼的老編輯老記者,她選擇了放棄,把有限的機會讓給了別人。

  王小丫下崗後,單槍匹馬到北京去謀生。那個時候,京漂似乎是一種時髦的職業。在北京,有數十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要想在北京靠文字混飯吃,談何容易,不少人混不下去,甚至流落街頭。面對數十萬的競爭對手,剛剛下崗的她更加充滿了危機感。她決定重新學習,以此獲得新的機遇。為此,她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廣電文學系,研修電視文學。1997年,她在北京廣播學院廣電文學系結業後,到中央電視臺經濟部實習。

  她是一個性格內向甚至“不會說話”的人。她第一次去採訪的時候居然不知道怎麼提問。然而,下崗的經歷使她充滿了危機感,每次採訪前,都要認真做好準備,強迫自已改變。好在是經濟學科班出身,加之一年的電視文學研修,使她很快找到了採訪的感覺。她的出色表現引起了領導的注意,馬上由實習記者轉為正式記者。

  1998年,央視經濟欄目改版,開闢了《經濟半小時》欄目。新欄目的籌建需要新的節目主持人。單位推薦她參加《經濟半小時》主持人競選。當時,她已經30 歲,並不是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然而下崗的經歷使她恐懼,同時,也激發著她的火一樣的拼搏精神。她抓緊時間備戰,虛心向有經驗的導播請教。“經濟”是一個學術性很強的名詞,聽起來冷冰冰的。為了能讓自己與眾不同,她硬是把那些深不可測的東西完全在生活中找到對應,把經濟變得感性又通俗。所以,在試鏡頭的時候,她的嫻熟而又通俗的播音風格贏得了評委的認可,她成功入住《經濟半小時》。

  真正讓她在央視走紅還是在《開心辭典》這個欄目。2009年,湖南衛視的《魯豫有約》欄目走紅熒屏。央視為了提高收視率,決定開辦《開心辭典》。開始的時候,央視決定黃安為節目主持人,她只是黃安的助理,幹些幫忙抱獎品之類的活。已經走紅熒屏的她給黃安當助手?這在別人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她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導演選不中自己,這說明自己的能力不行。這種意識使她充滿了危機感。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她不但仔細做筆記,還把節目錄像帶回家反覆鑽研。一次,黃安因故不能參加欄目製作,作為助理的她便代替黃安做了一期節目。這期節目受到了觀眾的好評,收視率直線上升。終於,她替代了黃安。事後,黃安說: “我早就知道我快要做不下去了,因為我己經被人家‘偷師’不少。她能夠成功,我祝賀她!”

  因為下崗,所以就會有危機感;因為有危機感,所以才會拼搏;因為拼搏,所以才會成功。下崗的經歷鍛造了王小丫,成就了一代央視名嘴。

  篇3:生命需要的僅僅是一顆心臟

  英國倫敦有一家著名的醫院——湯普森急救中心,在這家醫院的大樓上,刻著這樣一句話:你的身軀很龐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僅僅是一顆心臟。說這句話的是美國好萊塢影星利奧·羅斯頓。1936年,他在英國演出時因心力衰竭被送進了這家醫院。搶救他的醫生使用了最先進的藥物和醫療器械,但最終仍然沒能挽救他的生命,一顆藝術明星殞落了。他的疾病源於肥胖,在臨終時他說出了這句頗有哲理的話。這家醫院的院長、胸外科專家哈登為之傷心落淚,為了警誡後人,他決定將這句話刻在醫院的大樓上。

  在利奧·羅斯頓去世30多年後,美國的石油大亨默爾在為生意奔波時也患病住進了這家醫院。雖然也是心力衰竭,但他的運氣卻比羅斯頓好得多,一個月後,他病癒出院了。出院後他沒有再回美國去經營石油生意,而是賣掉了自己的公司,住到蘇格蘭的一棟鄉間別墅裡去了。1998年,默爾參加了湯普森醫院建院百年慶典,有記者問他,當初為什麼要賣掉自己的公司,他指著刻在大樓上的那句話說:是利奧·羅斯頓提醒了我。在默爾的傳記裡有這樣一句話:鉅富和肥胖並沒有什麼兩樣,不過是獲得了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罷了。

  多餘的脂肪會壓迫人的心臟,多餘的財富會拖累人的心靈,多餘的追逐、多餘的幻想只會增加一個人生命的負擔。人要想活得健康一點,自在一點,有許多東西都是必須捨棄的。

  “捨棄”,看似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動作,而實質是一種智慧,一種清醒,更是難得的成熟,懂得“捨棄”的人,才會生活在一片燦爛的陽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