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導演吳宇森的電影之夢

  摘錄:吳宇森鍥而不捨,憑藉勤奮與執著,得到了大導演張徹的賞識。張徹的言傳身教,使吳宇森迅速地成長。終於,在1985年,吳宇森拍出了為他贏得滿堂喝彩的《英雄本色》。電影中的兄弟之情義薄雲天,正是吳宇森心中一直嚮往的。他以獨特的“暴力美學”,開啟了電影藝術的新型別。

  童年險些因病夭折

  1946年,吳宇森在廣州出生。幼時的他身體不錯,不料三歲那年,背上卻長了一個膿瘡。本來只是小小的一粒,看起來沒什麼特別,誰想竟日漸長大,最後擴散到了整個背部。大夫說,那是背癰。

  當時,廣州的一箇中醫對吳宇森的父親吳倬雲說,這個孩子沒救了,勸他不要再浪費金錢。吳倬雲沒有理會中醫的勸告,他對人說:“這是我的兒子,不管要花多少錢,我也要把他醫好。”

  吳倬雲變賣了家產,四處尋訪名醫,給兒子治病。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留學德國的西醫,這才醫好了吳宇森的“不治之症”。

  生病的那段時間,吳宇森的背又膿又腫,疼得死去活來,晝夜啼哭。幸好當時吳倬雲還有些積蓄,就僱了個傭人,讓她和妻子二十四小時輪流抱著吳宇森,讓他趴在她們手臂上睡覺。父親的愛,不僅令吳宇森重獲新生,更為他奠定了一生的性格基石——堅毅不屈。

  父母禁止吳宇森進入電影圈

  有一段時間,吳宇森每天看晚場電影,回到家已接近午夜時分。

  吳倬雲身上帶有很多中國舊時文人的氣質,他從來就不喜歡電影,曾經明白無誤地告訴吳宇森,搞話劇可以,拍電影則絕對不行,因為電影是虛假的,而話劇才是真實的。

  母親也是同樣的立場。由於初到香港吳倬雲便患上了肺病,一直不能工作,整個家庭的重擔都落在了母親身上。母親憑藉她勤勞的雙手,白天到石礦場敲石頭,晚上則挑燈替人補衫、織毛衣,將四個兒女拉扯大。

  因為嘗透了生活的艱辛,她明白知識的重要,望子成龍之心非常強烈。眼看吳宇森有書不好好讀,整日痴迷於電影,十分擔憂。

  母親每次發現吳宇森看電影晚歸,都傷心欲絕,悲憤地拿起藤條狠狠地打他,直把他打得跪到地上,緊接著便是長達五六個小時的罰跪。但即使如此,吳宇森也從沒動搖過看電影的決心。

  父母無可奈何,只好寄希望於吳宇森長大後可以慢慢改變志向,幹些比較穩當的行業——因為電影對那一代香港人而言,確實是很不靠譜的玩意兒。

  牽著母親的手進戲院

  有意思的是,母親雖然反對吳宇森乾電影這一行,但她本人卻是個資深影迷,而且正是她把對電影的迷戀傳染給兒子的。牽著母親的手走進戲院,是吳宇森至今難以忘懷的幸福回憶。而吳宇森的電影夢,就是從《魂斷藍橋》開始的,母親欣賞的費雯麗與羅伯特泰勒,是吳宇森電影夢想中最早出現的兩顆明星。

  另一部讓吳宇森魂牽夢繞的電影,是好萊塢著名歌舞片《綠野仙蹤》。對這部影片,吳宇森不僅嘴上經常提起,而且在其潛意識中的那種深沉影響,也是極其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