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有哪些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關於中華傳統美德的名人故事,這些故事啟迪著我們要向他們學習,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達七百里,高達七八千丈。它們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

  北山有個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住在兩座大山的正對面。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力挖平兩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量,並不能削減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瞭。憑你的餘年剩下的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麼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兩座山。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沒有高山阻隔了。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是漢朝著名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漢武帝剛登上皇位不久,想聯合西域***今新疆以西一帶***的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於是下詔書公開招募使者去聯絡大月氏,張騫以郎官的身份勇敢應召。公元前138 年,張騫帶領一支隊伍從隴西向大月氏國出發,不巧中途便被匈奴扣留。

  匈奴單于***chán yú***為軟化、拉攏張騫,打消其出使大月氏的念頭,進行了種種威逼利誘,還為張騫娶了匈奴的女子為妻,生了孩子,但張騫始終保留著那根出使的旌節,一直不忘漢武帝交給自己通使大月氏的神聖使命。一晃十年過去了,匈奴對張騫的看管也鬆了下來。

  有一天,張騫與他的下屬趁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快馬逃向大月氏。這次行程極為艱苦。張騫一行穿過戈壁荒灘和高山峻嶺,風餐露宿,艱難跋涉。乾糧吃盡了,就靠射殺禽獸充飢。不少隨從或因飢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獻出了生命。

  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了大宛。大宛王早聽說有個富饒強盛的漢朝,很想互通往來,現在見到漢朝使者很高興,熱情地招待了張騫等人,並派人一直護送他們到了康居***約在今天的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又由康居到了大月氏國。

  這時大月氏已經統治了更廣大、更肥沃的地域,大月氏王感到很安樂,不想再和匈奴打仗了。張騫在那裡始終得不到大月氏王明確的答覆。

  他滯留了一年多,只好返回。在回國途中,他們又被匈奴抓到並被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單于死了,國內***,張騫才逃回到漢朝。漢武帝為表彰張騫的功勞,封他為太中大夫。

  張騫出使西域時帶著一百多人,歷經十三年後,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回來。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 但對於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瞭解,為漢朝開闢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公元前119 年,張騫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他率領三百人組成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數千萬,到了烏孫,遊說烏孫王東返,沒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節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訪問。公元前115 年張騫回國,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從此,漢朝同西域的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朱雲折檻

  在西漢成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大臣,名叫朱雲。他從小喜歡救濟窮人,抱打不平。後來,朱雲做了槐裡縣的縣令,依舊保持這種正直的品格,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受百姓愛戴。當時有位名叫張禹的大臣,曾經當過成帝的老師,很受成帝的寵信。但是,他倚仗權勢,處處為自己牟取私利。

  朱雲知道張禹的劣跡之後,挺身而出,上書請求朝見皇帝。他當著滿朝公卿大臣的面痛陳朝政積弊:“當今朝中有的大臣,對上不能輔佐陛下,對下不能為百姓造福,只知領取國家俸祿,還要欺壓百姓。請陛下賜給我一把上方寶劍,斬殺一個大奸臣,以警戒百官。”

  成帝問道:“誰是奸臣?”朱雲用手一指,道:“就是安昌侯張禹!”漢成帝大怒:“你一個小小官吏,竟敢在私底下誹謗大臣,今天居然到朝廷上辱罵我的老師,罪當處死,絕不赦免!”御史過來要把朱雲拉出去,準備處斬。朱雲死死抓住御殿欄檻不放,欄檻被折斷了。

  朱雲在殿上大聲疾呼:“我死之後,可以和古代的大忠臣齊名了,我不怕死。只是,陛下將蒙受殺害直諫大臣的惡名,被人們當成昏君!”成帝聽完之後,深受觸動,就叫人把朱雲放了回來,免了他的死罪。他還吩咐,把朱雲折斷的欄檻保持原樣,不要更新,以表彰忠臣冒死直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