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故事優秀作文

  隨著社會演變和文明的推進,民族傳統美德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逐漸得到明確、規範、昇華、豐富和發展。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季札讓國

  季札是周朝吳國人,因受封於延陵一代,又稱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被孔子讚美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於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採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

  數代後,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幹,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

  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託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絕。為了堅守臣民應有的忠義,並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讚美為能守節的盛德之人。前賢的殷鑑歷歷在心,國君的尊位,哪裡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聖,則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如同眾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擁戴季札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煺隱於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

  有一次,吳國派遣季札出使魯國。到了魯國,季札聽到了蔚為大觀的周樂。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絕的見識,透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蘊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勢,語驚四座,使眾人為之側目。聽到《唐》,他聽出了思接千載的陶唐氏遺風,聽到《大雅》,他在樂曲深廣的氣魄裡,聽到了文王之德。當《魏》歌四起,那大而寬,儉而易的盟主之志,輝映著以德輔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時候,季札驚嘆道:這是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至德樂章,就如同蒼天無不覆蓋,大地無不承載。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無以復加了。

  季札出使鄭國之時,見到了子產。他們一見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對時局有著異常明晰的洞察力,臨別前,他語重心長地對子產說:鄭國的國君無德,在位不會很久,將來國主的王位,一定會傳到你的手中。你統理鄭國的時候,務必要謹慎,務必以禮來持國。否則鄭國很難避免敗亡的命運。言之諄諄。當子產目送季札遠去時,仍然覺得音猶在耳,心裡不禁萬分悵惘。

  吳王諸樊一直到過世之前,都還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遺訓,讓後人將王位依次傳給幾位弟弟,這樣最終就能傳到幼弟季札的手裡,以滿先王壽夢生前的遺願。繼位的吳王夷昧臨終前,要把王位傳給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絕了。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他再度歸隱而去。

  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叄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讚美季札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賢者的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知,一直在中國歷史的長空中,閃耀不絕。

  在這個季札讓國歷史故事的背後,還有一個溯源主題餘韻不盡。中塬地區與句吳一帶的人們,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千百年來,人們本就同根同源,同體相依!

  :王覽爭酖

  晉朝的王覽,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王祥,王覽對這個兄長很尊敬。王祥侍奉後母非常孝順,而後母卻對王祥非常不好,經常打王祥。王覽看到了,就流著眼淚抱著哥哥哭。後母刁難王祥,王覽就與王祥一起去做。後母對王祥的虐待不僅在小的時候,到了成年娶了妻子以後,對王祥和他的妻子也是非常嚴厲。每一次母親懲罰大哥,王覽都帶著妻子過來幫忙,盡心調和他們之間的關係,化解危機。

  王祥的道德學問日益提升,後母起了個壞念頭,因為王祥的名聲越好,往後她的惡名就越昭彰。於是就在酒裡下了毒,要給王祥喝,被王覽發現,情急之下把毒酒奪過來自己要當場喝下去,替哥哥***。這時後母立刻把酒打翻在地,恐怕自己親生的兒子被毒死。見此情形,後母也很慚愧,心想,我時時想致王祥於死地,而我的兒子卻用生命來保護王祥!兄弟之情終於感化了後母,當場後母和兩個兄弟抱在一起痛苦流涕。可見唯有德行、唯有真誠能化解人生的災難。

  :公藝百忍

  唐朝張公藝,他的家裡竟有九代同堂,住在一塊不分家,也因為這麼和氣興盛,引起皇帝的注意。他家祖先從北齊開始得到當時皇帝重視,表揚這戶人家能和睦共處,足以成為鄰里的典範。到了隋朝以及唐朝太宗皇帝時也一樣得到朝廷的表揚。等到了唐高宗時,這戶人家依然興盛。有一次,高宗皇帝到太山路過當州這個地方,就來拜訪張公藝,問他:“為什麼你們這一家可以和樂融融,這麼多人都能居住在一塊呢?”張公藝就請求用紙筆來對答,高宗皇帝就給了他紙筆,他提起筆竟連寫了一百多個“忍”字呈給皇上,並且說:“一個家庭一切都得利於‘忍’。宗族為什麼不能和睦相處呢?最主要是領導人有偏頗、私心,在衣食住行方面會徇私,家人當然就會起憤憤不平之心。除此之外,長幼是否有序,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如果一個家庭沒有尊卑,沒有次第,那麼這個家一定是很混亂,在一起相處時一定會紛爭不斷,更何況彼此之間如果不能相互的包容,就會相互爭吵,彼此不能同心協力相互合作,不願意努力生產,家裡的產業就不能蒸蒸日上,這個家就沒有辦法維持下去了。如果每一個人,都積極為家裡做貢獻,在平時互相協助,都能用這個‘忍’字,做到禮讓,那麼家庭當然就能和睦了。”

  從上述的故事我們看到,張公藝的家能夠九代同堂的祕訣是一個“忍”字,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應該學會“忍”。經典中雲:“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法”就是一切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來,如果你沒有忍耐的功夫,就一事無成。如果我們學會了忍耐,那最終的結果是“百忍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