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良傳統美德故事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所創造、積澱的寶貴財富,在現實生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負荊請罪將相和

  戰國七雄鼎立時期的趙國。

  廉頗從宮中回到府中便躺倒在床 榻上,胸中像積鬱著一團 烈火,燃燒升騰,卻又噴吐不出。

  趙王剛剛在朝中拜藺相如為上卿,位列在他的前面。藺相如是什麼東西?四年前僅是個門客,憑著兩脣的鼓譟,使和氏壁完璧歸趙、澠池會趙王免辱。這怎麼能和我大敗齊軍、攻佔陽晉,擴大趙國的疆土,保衛趙國的安寧相比呢?

  他胸中的鬱火是一定要噴吐出去的。

  第二天,廉頗早早的就來到宮中,在殿前等候藺相如。他要在上朝時當著百官的面羞辱這個剛上任的上卿。

  可藺相如病了,沒有上朝。

  沒有見到藺相如,廉頗胸中的鬱火愈加強烈。他不知道,藺相如正是聽到他要羞辱他的傳言才託病不出的。

  藺相如實在不願與廉頗爭持位次的高低,可在朝上有嚴格的禮儀,官員的排位不能有絲毫的差錯,他是必須排在廉頗之上的。既然這會引起廉頗的不快,那就只好除了趙王召見不再上朝了。

  廉頗胸中的鬱火越積越烈,就像頭四處尋找獵物的飢腸轆轆的雄獅,天天盼著與藺相如相遇。

  林中的飛鳥總有出林的時候,藺相如久居府中,也有出門會友的一天。那天他是悄悄上的車,怕驚動了四鄰,身旁也只帶了幾個門客。

  為防與廉頗相遇,藺相如還讓馭手繞路而行。

  拐過兩條街巷,前面就是寬闊的正街,可以讓馬車跑起來了。就在這時,一輛華貴的馬車出現在街巷的盡頭,擋住了藺相如的車。這是隻有上卿才可坐的車。馭手勒馬停住。

  “為什麼停車?”藺相如問。

  “前面有車擋路,像是廉的車。”

  藺相如不假思索地說:“那就退到小巷,等廉的車過後再行。”

  門客們生氣了:“為什麼要讓廉頗的車?廉頗位在您之下,讓他就是侮辱您!”

  藺相如不為門客的話所動,仍讓馭手將車退到小巷中。

  廉頗是聽到打探訊息的門客說藺相如要出門訪友後,才坐車來此堵截的。雖然藺相如繞道而行,可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中。現在他端坐車中,看著藺相如的車退到小巷,心中的鬱火似乎消去許多。當他的車駛過小巷,藺相如在車中像侍者一樣目送他走過時,禁不住長出一氣,久積胸的火焰也隨之噴了出去。終於羞辱了藺相如,他笑了。

  傍晚,藺相如回到府中,門客們還在生氣。他們來到堂上質問藺相如:

  “我們仰慕您的品德和才能,才來侍奉您。可您居然如此懼怕廉頗,寧可受他的羞辱也要躲避他。這令我們難以忍受。”

  藺相如平和地問他們:“廉頗和秦王哪個厲害?”

  “當然是秦王。”

  藺相如笑了:“為了保護和氏壁,為了不讓趙國受辱,我在秦王面前當眾羞辱他,難道我還怕廉嗎?”

  “那為什麼還要躲避他呢?”

  “你們只想到藺相如,而沒有想到趙國。秦國早就想滅掉趙國,久未得逞,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如果我與廉相爭,兩敗俱傷,秦國就會滅趙了。我躲避廉,是把趙國的存亡放在前面,個人的榮辱放在後面啊!”

  門客們聽罷,心胸豁然開闊,對藺相如愈加欽佩。從此,藺府的門客也有意地躲避廉府的門客。

  藺相如的這番話終於有一天傳到廉頗的耳中。久經沙場的大臉紅了。這次他的胸中沒有再積鬱烈火,而是壓上了難以移動的巨石,沉重得令他邁不動雙腳。他感到是自己羞辱了自己。

  他要解脫胸中的重負,於是赤裸起上身,背上捆一束荊條,徒步向藺府走去。

  見到藺相如,廉頗跪倒在地,慚愧地說:“我是個粗鄙的人,目光短淺,心胸狹隘,可您卻這樣的容忍我。請您用我背上的荊條像對待罪人一樣抽打我吧。”

  藺相如被廉頗的真誠感動了,陡然跪下握住廉頗的雙手。倆人四目相望,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史記》記載,藺、廉“將相和”的結果,使趙國更加強大,不僅秦國不敢相欺,而且對齊、魏兩國攻城奪地,擴大了疆域。

  以史為鑑,國家的興亡、家庭的興衰、事業的成功,往往維繫在“團 結”二字。重團 結不僅僅是人所遵從的道德準則,實為人之一生行為的準繩。

  :齊太史秉筆直書

  齊國都城淄臨。

  黃昏將至,陰雲低垂,大夫崔杼的內府早早地就點上了蠟燭。

  突然,刀光斧影,堂內傳出一聲淒厲的慘叫,接著傳來甲士的稟報聲:“莊公已死!”

  時間凝聚在公元前548年,齊國大夫崔杼在自己的府中設計誘殺了齊莊公。

  崔杼召集百官,宣佈立年幼的莊公之弟杵臼為齊君,稱景公;接著又自立為左丞相。春秋時期以左為上,崔杼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在刀劍面前,唯唯諾諾的齊國百官只有接受這個國君和丞相。

  崔杼擔憂百官不服,遂率百官到太廟歃血盟誓。

  “諸君若有不與崔杼同心者,必遇凶而亡!”

  聽著崔杼寡廉鮮恥的誓詞,百官心中憤恨不已,可望著太廟內外的甲士和甲士手中寒光閃閃的刀戈,只有喟嘆著隨崔杼盟誓了。

  百官的歸順令崔杼心安不少,可他依然睡不著覺。弒君畢竟是十惡不赦的罪過,生前既使權傾一身,死後也免不了遭人唾罵。怎麼辦呢?

  時間可以改變一切,歷史卻不因時間而改變。那麼記載歷史的史書呢?只要寫上史書,一切不就成了歷史。

  於是,崔杼急召太史***記載史事的官***伯進相府議事。

  “你要把我的話記入簡冊,”崔杼的雙目透著殺氣道,“就說:‘莊公以瘧疾歿’。”

  太史伯似乎沒有聽到崔杼的話,筆走龍蛇,飛快地在簡上寫下“崔杼弒其君”五個字。

  崔杼大怒:“你不服從我的命令,就不怕死嗎?”

  太史伯坦然地:“如果不按照事實記史,還叫什麼太史。”

  崔杼揮手命令甲士將太史伯斬首,然後又召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進府。

  太史仲已知兄長被殺,進府後,未等崔杼開口,已將“崔杼弒其君”五個字寫到簡上,交 給崔杼審閱。

  崔杼看到這五個字,握著簡的手顫抖起來,臉因惱怒失去了血色。“斬!”他從喉嚨裡迸出沉悶的殺聲。

  “叫太史叔來!”崔杼怒氣未消,又令侍者召太史伯的二弟進府。

  “太史叔、太史季已在府門外等候召見。”侍者說。

  太史伯家兄弟四人都是史官。仲被崔杼召走後,叔、季二人知道仲不會將偽史寫上簡冊,必死在崔杼的刀下,於是一起來到左丞相府前等候崔杼的召見。

  太史叔站到崔杼面前蔑視地問:“左丞相召我,是為莊公之事嗎?”

  “是,你想怎樣寫?”

  “與兄同。”

  “他們死了!”

  “與兄同死!”

  太史叔毅然在簡上寫下“崔杼弒其君”,然後含笑引頸請死。

  崔杼氣得七竅生煙,聲嘶力竭地朝太史叔吼道:“殺!殺!”

  太史叔的血還未流盡,太史季已持簡面對著崔杼了。

  “你的三個哥哥都死了,你若按照我的話去做,可免一死。”崔杼威脅說。

  太史季冷笑道:“史官為史不懼死。秉筆直書是史官的職責,若因失職而活著,不如死去!”說罷,在簡上寫下“崔杼弒其君”,遞給了崔杼。

  崔杼膽怯了,太史伯四兄弟為據實直書前仆後繼,震懾了他的心。他不敢再舉起屠刀,無奈地將簡冊扔給太史季,讓他走了。

  太史季在回史館的路上,遇到史官南史持簡從外地匆匆地趕來。

  “季,崔杼弒君之事怎樣了?”南史擦著額上的汗問。

  “已記到簡上了,”太史季開啟簡冊讓南史閱過後說,“我的三個哥哥總算沒有白死。”

  南史慨嘆道:“我聽說你們兄弟四人都被崔杼殺死,擔心崔杼弒君之事無人記載,便匆忙地趕來。看來我已不用死了。”

  “伏清白以死直”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意思是說:保持清白節操寧可為真理而死。“齊有太史簡”***文天祥《正氣歌》詩句***,太史伯四兄弟為了盡史官之職,不將偽史入冊,前赴後繼,凜然赴義的故事流傳至今仍震撼著人心。敢於為正義獻身已成為最令中華民族引以為自豪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