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墓葬驚天祕密有哪些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下面小編給大家說說,供大家閱讀!

  武則天墓葬驚天祕密

  武則天的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甚至出動40萬人去挖。然而,沒有人能開啟乾陵。漢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掃蕩了,康熙大帝連骨頭都湊不齊,為什麼武則天乾陵獨善其身?

  文物專家郭沫若先生曾對周恩來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儲存在墓室裡!開啟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出動人數40萬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幾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時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拋棄、不放棄,像許三多一樣恪盡職守地保護著主人武則天和丈夫李治的遺體。

  武則天墓葬格局

  主陵

  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巨集大,建築雄偉富麗。唐初,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佈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

  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

  地宮

  根據西安文保中心有關專家對乾陵地宮的探測,結合已發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關文獻,專家推測乾陵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後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宮”即棺槨,“梓宮”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寶覆蓋,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宮的後室設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設有“寶帳”,帳內設神座,周圍放置玉質的“寶綬”、“諡冊”和“哀冊”。另外在過洞兩側的耳室和甬道石門的前後,放置有大量珍貴的隨葬明器。

  武則天墓葬文物遺存

  述聖紀碑

  述聖紀碑位於司馬道西側,與無字碑相對,是武則天親撰、其子唐中宗李顯書丹,是為唐高宗歌功頌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闕8.65米。述聖紀碑記述高宗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樹碑,墓內也不放墓誌銘,乾陵突破了這一慣例,因此述聖紀碑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

  述聖紀碑為方形,高7.53米,每邊寬1.86米,重約89.6噸。碑頂為廡殿式建築,簷角刻有4個護法力士。簷雕斗拱中間為五節碑身,由五塊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紋。全碑由頂、身、座七部分構成,碑首象徵太陽,碑座象徵月亮,中間五節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個部分所組成,所以,述聖紀碑又有“七節碑”之稱。七節取“七曜”之意,故立七節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樣普照天下,光照千秋 。述聖紀碑全文鐫刻在碑的正陽面,碑身五節除第一塊和四塊無字外,其餘三塊的正面及東西兩側均刻有字。碑文為駢體,共計46行,5600餘字,皆楷書。由於千年風雨侵蝕,加之人為破壞,現僅存文字1600餘字。據資料記載碑文刻好後,每個字的凹槽處都填有金屑,遠遠望去金光閃閃,故又稱“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築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東西18.85米,現碑亭早已不存。

  無字碑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著聞名於世的無字碑,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線刻而成騰空飛舞的巨龍,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鬥圖***,長2.14米,寬0.66米。其馬屈蹄俯首,雄獅則昂首怒目。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無字碑北靠東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巍峨壯觀,雕刻精美,為歷代群碑之冠。

  宋金以後,開始有遊人題字於碑,使無字碑成為有字碑。再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漸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或許這正符合了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儲存比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寫,旁邊有漢字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陪葬墓

  乾陵陪葬墓共計17座。計有太子墓二***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王墓三***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彬王李守禮***,公主墓四***義陽公主、新都公主、安興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楊再思、劉審禮、豆盧欽望、劉仁軌、李謹行、高侃、蘇定方、薛仁貴***。

  1960—1971年已先後發掘了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中書令薛元超、燕國公李謹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貴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絢爛多彩的墓室壁畫,堪稱中國古代瑰麗奇絕的藝術畫廊,《馬球圖》、《客使圖》、《觀鳥捕蟬圖》、《出獵圖》、《儀仗圖》等壁畫,不僅對研究唐代繪畫,而且對研究唐代建築、服飾、風俗習慣、體育活動、宮廷生活、外事往來等具有重要價值。

  石雕石刻

  從梁山南二峰的天然雙闕起,往北依次對稱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對高達8米有餘的八稜柱石華表,這是帝王陵墓的標誌,其造型昭示著生命長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對人類生殖行為的崇拜。接著是一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馬身兩翼雕以捲雲紋,似有騰飛之勢。翼馬之北是1對優美的高浮雕鴕鳥,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象徵。緊接鴕鳥的是5對配有馭手的石仗馬和10對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稱直閣***。

  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著4對8尊高大雄偉的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獅於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聖和威嚴氣勢。

  乾陵引人注目之處,還有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佈著的兩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唐高宗入葬時前往參加葬禮,武則天為炫揚大唐威勢,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國別、官職和姓名,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于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幹”、“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這些石人殘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之為“蕃像”、“賓王像”,也稱“六十一蕃臣像”。這些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著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領紫袖。但他們都雙雙並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為謙恭,彷彿在這裡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但這些石像都沒有腦袋。

  考古學家對此進行了分析,發現可能是自然災害給這些石像帶來了災難。通過大量資料證明,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11級。由於地震發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萬人死於這場地震中。而乾陵距華縣只有100多公里,同樣屬於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據專家們推斷,這場地震才是造成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石像的材質不是很結實,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損的時候,頭部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蓖貧希??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毀於那場大地震中,還有一部分是毀於明末清初的戰爭中。

  武則天墓葬軼聞傳說

  乾陵選址

  唐高宗病逝後,武則天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建造帝陵。很快,朝廷在全國範圍內遴選了兩位名揚天下的方士,一位是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宮裡專掌陰陽和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

  袁天罡接旨後遍尋黃河兩岸,都沒找到一塊中意之處。後來來到關中,半夜子時出來觀看天象,只見一處山巒上紫氣沖天,恰好與北斗相交。袁天罡認定是塊寶地,於是急忙奔上山巒,找準方位,但一時找不到東西作記號,就摸出枚銅錢放地上再蓋上浮土,這才下山回朝覆命去了。

  另一個風水師李淳風接旨後,沿渭水東行尋找寶地。在一天正午豔陽高照之時,他見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從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婦裸睡在藍天白雲之下,這少婦五官齊全,一對乳房堅挺對稱,連乳頭、肚臍都也具備。更讓他神奇的是:這少婦雙腿稍稍分開,中間還有一淙清泉在終日流淌不息!李淳風大為吃驚,於是抓緊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擺八卦,拔出髮針在二魚相交處扎入土中後,也下山回朝覆命去了。

  武則天聽二人說在同一方位選中吉地,派人再去複查。大臣來到梁山後,發現原來李淳風的那根髮針正紮在袁天罡那枚銅錢的錢眼裡!武則天下令立即開工,很快就將乾陵修好,安葬唐高宗,後隨夫也葬於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應合了陰陽二儀、天地配合得最絕妙的完美結合。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陰陽交合,乃生萬物。

  無頭石像

  乾陵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的石像沒有腦袋,原因眾說紛紜,民間傳聞這些石像的頭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個外國使節到乾陵去遊玩,發現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這裡給唐朝的皇帝守陵,覺得既有損國格,也有辱於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強大的損害,便想把這些石像給毀了。但是他又怕引起當地民眾的不滿,於是便想到了一個妙計。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莊稼裡踐踏糧食,然後在第二天又煽風點火似的,和百姓說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們在晚上便成精了,開始糟蹋莊稼。要想保護好莊稼和糧食就必須把這些石像消滅掉,砍掉它們的腦袋,讓它們不能在出來禍害莊稼。當地的群眾認為這個外國使者說得非常有道理,於是一氣之下便把這些石像的腦袋給砍碎了。

  歷史巧合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乾陵——唐高宗李治乾陵和遼景宗耶律賢乾陵,一個在陝西乾縣,一個在遼寧北寧,兩陵相隔三百年。有趣的是兩陵有許多相似之處——皇帝即位後都曾因長期患病不能上朝,都由皇后代理攝政,皇帝都先去世,皇后都曾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都做了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情,都是社會有所發展,都成為女政治家,也都有過豔史,死後都葬於乾陵,這在歷代帝陵中都是少見的巧合。
 

武則天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