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生物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教案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教材分析】

  在學完第一節《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明確了“什麼是生物生活的環境”、“環境中有哪些因素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佈”、“生物能影響和改變環境”、“生物能適應環境”等問題後,隨之自然轉入到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的學習,對生態問題的學習和探究就水到渠成。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之一,內容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三大部分。其中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是重點,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是難點,教材通過資料分析、觀察與思考突出重點,通過具體事例突破難點,旨在培養學生對於生物圈這個所有生物的家的認識和愛護,從情感上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以及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出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為什麼說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

  2.能力目標 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教師提供生態系統圖片資料,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演及形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讓學生認同人類是生物圈中的一員,只有保護生物圈才能使我們的生存環境更加美好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和食物鏈的特點。

  難點 食物鏈中物質和能量傳遞的特點,食物網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

  【設計思路】

  本節課通過情境創設,進入生態系統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在課上組織一系列的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充分體現課改的精神,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從身邊的事情談起,培養學生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的情操。

  本屆課採取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即按照“情境匯入—目標展示--自主學習—鞏固小結—任務探究—達標檢測”程式設計教學流程。

  【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好幾種生物頭飾,包括樹、兔、狐狸、老虎、細菌、真菌***蘑菇***,六位同學各自扮演一個角色;收集生態系統相關資料,小組分工合作做好彙報準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6位同學佩戴好生物頭飾,上臺表演課本劇,匯入新課。

  旁白:在一片森林裡,生活著許多生物,有活潑的小兔子,狡猾的狐狸,凶猛的老虎……,你們看,他們來了。

  小草邊唱邊出場:“沒有花香,沒有樹高……”***充滿熱情***我是小草,我長大需要水,需要空氣,太陽公公每天照的我暖洋洋的,我可以自己製造營養,我所製造的營養物質,不僅能養活我自己,而且能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我是快樂的***面帶悲傷***但是我也有傷悲……

  兔子蹦跳出場:***快樂狀***我不能自己製造營養物質,但是我的嘴可讒了***面對草***這綠油油的小草正合我意,我要把你吃掉,我是草食動物。

  狐狸左顧右盼的出場***狡黠,悄聲***我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可我要生存***面對兔子***正好這是一頓美餐,我要把你吃掉。

  老虎:別在那狐假虎威了,我才是森林之王,我要把你們統統吃掉。

  兔***驚恐狀***:不好了,老虎來了,快逃啊。

  真菌、細菌***攙扶出場***我是真菌,我是細菌。

  細菌:你們能看見我嗎?其實我很小,你們是看不見的,但是我無處不在。

  真菌、細菌:***得意狀***:別看我們微不足道,但我們也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你們知道為什麼嗎?***面對其他生物***我們能把你們的屍體分解,供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沒有我們,世界會是怎樣的?***搖頭嘆息***你們的屍體,將會堆積如山,你們還有生存空間嗎?

  師: ***表演完畢***這是一片森林中的6種生物。在一定的範圍內,它們為自己活著,它們似乎又為別的生物二活著,好像誰也離不開誰。這是為什麼呢?進入今天的學習內容──《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二、目標展示

  教師和學生一道閱讀課本23頁“通過本節學習,你將知道:”,然後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思考題。

  1.什麼是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組成是怎樣的?

  3.什麼是食物鏈和食物網?

  4.為什麼說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三、自主學習

  任務──什麼是生態系統

  師:***播放幻燈片 ***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23頁圖片和“想一想,議一議”,小組討論:為什麼加罩網後草籽生長不好,而未加罩網的天然草原生長良好呢?

  生:小組【想一想,議一議】

  ***小組答*** 因為食蟲鳥以食草昆蟲為食,食草昆蟲已草籽為食。加罩網後,隔離了食蟲鳥和食草昆蟲。食草昆蟲大量繁殖,啄食草籽,致使草原生長不好。

  結論: 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 整體 ,這個整體就是 生態系統 。

  師: 那麼,你認為哪些區域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呢?

  生1:我家的一塊農田。

  生2:我家裡承包的一片樹林。

  生3:三峽大壩水庫。

  師:那麼,這些生態系統包括哪幾部分呢?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角色分別起著什麼作用呢?請同學們分析課本“資料分析”。

  生: 分析課本第20頁中“資料分析”, 討論回答相關的3個問題。

  1、啄木鳥以昆蟲幼蟲為食,昆蟲幼蟲以樹為食。

  2、樹樁腐爛是因為細菌和真菌的作用,腐爛的樹樁最終會被細菌真菌分解掉。

  3、在生態系統中,植物扮演生產者,動物扮演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扮演分解者。

  師: 請同學們梳理一下本部分內容。

  生: 【讀一讀,填一填】,完成下列目標任務。

  1.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 生物 與環境 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 生態系統 。比如 一片森林 , 一塊農田 , 一個湖泊 , 一條河流 等等都可以看做一個生態系統。

  2.在生態系統中植物屬於 生產者 ,動物屬於消費者 ,細菌和真菌屬於 分解者 。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的關係。

  3.生態系統除了生物部分還有 非生物部分,如 陽光 、 土壤 和 水 等。

  生: 小組歸納,得出結論。

  結論: 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和水。

  任務二──食物鏈和食物網

  師: ***問題引入***你聽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諺語嗎?怎麼解釋這些諺語呢?

  生: 說明生物之間存在吃魚被吃關係。螳螂吃蟬,黃雀吃螳螂,相互制約著。

  生:【讀一讀,填一填】,完成下列目標任務。

  3.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於吃與被吃的關係而形成的鏈狀順序叫做 食物鏈 ,起始環節是生產者 ,草、兔、狐構成的食物鏈是:草→兔→狐。

  師:***播放幻燈片***那麼,請同學們觀察“觀察與思考”圖片。試一試,你能連結幾條食物鏈呢?你依據什麼連線的?

  生:我們小組連線了9條。我們依據的是它們吃與被吃的關係。比如……

  師: 說得很好。如果把人也新增到這個圖中,你認為人該放在食物鏈的哪一端呢?

  生:人應該在食物鏈的最頂端,也就是最後一級。

  師: 如果人們在農作物上噴灑農藥,農藥最終到哪種食物體內了?由此,你想到了什麼問題呢?

  生1:農作物最終到人體內積累最多。

  生2:我覺得應當少打農藥。

  生3:…

  共同歸納結論: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 流動的。

  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最終威脅到人類 。

  任務三──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師:***創設情境*** 在上述生態系統中,假如蛇的數量大量減少,哪些生物的數量可能發生變化?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想一想 議一議】青蛙數量大量增多,貓頭鷹數量大量減少。

  師:那麼,青蛙的數量會無限制的增加嗎?貓頭鷹的數量會無限制的增加嗎?

  生: ***小組討論交流*** 因為青蛙受到蛇和食草昆蟲的限制,不會無限制增加。貓頭鷹受到蛇、鼠、兔等限制,也不會無限制增加。

  師: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生:說明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能力。

  師:是不是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能力,就可以任意捕殺生物呢?你想到了什麼問題?

  生1: 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是 相對穩定的 。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自動調節 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有一定 限度 的。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 破壞 。

  生2: 我想到了保護生態平衡問題。為了生態平衡,我們不能隨意捕殺某種動植物。

  四、鞏固小結

  師: 通過本節課學習,關於生態系統的知識知道那些呢?你能把本節知識進行一個梳理嗎?

  生1: 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

  生2: 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生3: 生態系統由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生4: 因為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有限,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捕殺青蛙和蛇等野生動物。

  生5: 我把本節課知識歸納成下列網路。

  五、任務探究

  師: 下面我們請各小組交換閱讀收集的環保資料,根據你們收集的資訊,討論下列問題。

  1.人類在自然界的生存中應該注意些什麼?

  2.聯絡實際,說說怎樣從自身做起,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

  3.有些人愛吃青蛙,為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這種做法會產生什麼後果?

  生: 思考、討論、交流。

  人教版初一生物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教學反思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然後再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在學習中借鑑了別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我認為必須從教學實踐出發,分析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獨立完成作業,讓新課程理念下的生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提高教學效率。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從一個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生物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轉換,表面上看似乎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生物教學只是告訴學生“是什麼”和“如何做”就行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的。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總之,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教學反思,一切以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為指導。

  第三: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讓學生在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第四:生物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為主線,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在動力,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眾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被公認為“鍛鍊思維的體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就成了生物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總是以“問題中心”的心理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過程也就是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通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啟用狀態並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路,交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