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語文_基本簡介_學習方法

  語文只是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來使用的 ,它不是指代語言文字 ,不是交際工具 ,不具有工具性 ,工具性不可能成為語文的本質特性。什麼是語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什麼是語文,歡迎閱讀。

  什麼是語文

  ***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準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執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

  語文基本簡介

  語文一詞在不同的學科裡有不同的所指。

  在“語言文字”這一短語中,語言是狹義的,特指口語。語言文字的實質即廣義的語言。

  語文[1] 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言語文化,其執行的形式也是言語文化。

  語文[1] 有也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簡稱。

  語文也是語言文字或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語文這二字,單看字面上,語文的“語”,意為“自己及他人的言論”***通俗點說就是你說話時運用的語言***,“文”意為“文字”、“書面言論”。語文二字連起來的意思則為自己及他人的言論與文字。

  科學與學科沒有國界,部分學科有區域性和民族性特徵。中國大陸地區漢語區的語文特指漢語文,它是以現代漢語為表述的形式,選取文學庫裡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的基礎平臺的一門重要學科。

  英語等語種也是語文的一種形態,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也學習民族語文。

  在中國臺灣省,漢語文被稱為“國文”或者叫“國語”。

  特殊情況。

  每個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語文***有的民族只有語言但沒有文字,也有幾個民族使用一種語文的情況***。

  語文定義

  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一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運用書面語和口語的能力;一是記憶和理解語言和文化的知識,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化學。任何語種都屬於語文的範疇,文藝文和實用文都是語文中的文章體裁,不僅僅是指文學的東西才是語文。

  “語文”一詞,《辭海》和《辭源》未收編作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法是“‘語言和文字’也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新華詞典》注為“‘語言和文學’,也指‘語[2] 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這些工具書,因都沒有把“語文”作學科名來解,對“語文教育問題”幾乎不起好作用。釋法是否科學?也就另當別論了。在作過大量的調查和分析之後,我得出:“語文”一詞的原義,不應是“什麼和什麼”,只能是“中國古今書面語言作品”,是“文章”。

  《中國文學史》現當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話本”這個詞。“話本”是什麼?以中文系出身為主的語文老師們大概都知道“話本”是“舊時說書的人說唱時用的底稿”。老中國話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明清兩朝作興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時起,“話本”上的語言被叫作“白話”,“話本”上的文章和跟“話本”語言風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語體文”的名號,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禮了。當代中國人都寫“語體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過文言文家族的衰敗史,其統治地位被語體文奪去,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是連續倒黴背運上百年的結果。帶頭造反的康有為、梁啟超,搞了次“新文體運動”,隨後是一批無產者搞“‘五四’文化運動”,再後來,文言文的寶座在三十年代中後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大眾化問題大討論”中搖搖欲墜,最後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藝整風運動”中轟然倒塌。新中國之前,“語文”是“古今中國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聯合式簡稱”,是名詞術語,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個普遍概念。***引用自《陳金海:釋“語文”》***

  語文教學目的

  語文,是新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範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學科。

  總類:科學;分類:人文科學;子類:人文教育科學;屬: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一個基礎學科。足夠與同屬的別種學科如政治、歷史相區分,也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本學科的本質屬性。經檢驗,符號定義的邏輯規則,不存在“寬”“窄”“反覆”“迴圈”“負”“含混”“隱喻”等等毛病。是“科學定義”。

  語文教學的目的有三個:

  ①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②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

  ③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範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物件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

  語文學習態度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開啟語文之門的金鑰匙。想要學好語文,就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習興趣,增加閱讀能力,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3]

  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和精神支柱。

  培養興趣

  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竟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裡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

  培養習慣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2] 習慣”。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散文、名言之類,可以增深了印象。

  語文學習方法

  與學習習慣也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永珍,可用在諸多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裡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濃厚,方法很多,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絡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要重視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

  速讀

  速讀,作為一種現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也就是快速閱讀,中國古代,《北齊書》曾記載王孝瑜“讀書敏速,十行俱下”。前蘇聯大文豪高爾基看雜誌,往往是“幾頁幾頁地翻”。經科學地速讀訓練,其讀速更大得驚人:日本加古德次先生精心訓練的速讀能手長江美子,最快可[5] 達每分鐘讀20萬字。中國北京鐵路二中程 漢傑老師,臺北師專附小譚達士校長訓練的學生其閱讀效率也是成倍、成數倍地增長。本模式實驗表明:學生 閱讀效率一般可提高4—5倍,達到1500字/分。大量經驗表明,速讀能力同其他技能一樣:通過訓練,才能提 高;通過有效的訓練,就能迅速地提高。提倡語文速讀的出發點是提高中語教學效率與學生素質,以適應資訊社會的需求。時代飛速發展,快速閱讀應運而生。快速閱讀集生理學、心理學、語言文字學、現代閱讀學等相關學科原理於一體 ,實質是一門高效閱讀學。它不僅要求讀速快,而且要求理解深、記憶牢,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 ,迅速擴大其知識面。為此,有人還稱:“速讀是語文教育的高科技”。

  速讀訓練的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注重速讀的心理素質訓練。至少包括兩點:[1]、現代閱讀觀的樹立;[2]、 良好速讀心態的養成。“賞析文章、借鑑寫法”,是過去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 我們讀書的千古祖訓;“咬文嚼字、慢咀細嚼”,是中國語文的傳統教法。時代在賓士前進,我們讀書的觀念 也必須迅速改變。正如章熊同志所說:“現代社會,節奏加快,觀念也更新。閱讀的觀念,應該跳出‘文章賞 析’的藩籬,注重資訊的獲取與整理,而且還要注重效率。”閱讀觀念的更新,十分有利於速讀心態的養成。這種良好的“速讀心態”,指的是兩種意識***求快意識、競爭意識***,三個設法***設法快讀、設法理解一切、設法記住一切***。有了這種“心態”,凡速讀就能專心 致志,全身心地投入,因而讀得快、理解深、記憶牢。這種良好的“心態”,還指:凡讀書,就能根據讀物內 容與閱讀目的選用不同的讀書方法,當快則快,當慢則慢,當粗則粗,當細則細,一遍下來,基本解決問題。 良好速讀心態的養成,是我們速讀訓練“四級臺階”的基礎工程,不僅要首先抓,而且要貫穿“四級臺階”的 始終。主要辦法,除了用現代閱讀觀武裝其頭腦,讓其樹立強烈的時效觀念外,就是“計時速讀”訓練。因為 計時、限時,讀者緊迫感必然陡增;因為“計時速讀”追求的目標是:讀速與理解率的同步上升,所以其閱讀 效率必能迅速提高。

  其次注重速讀的生理機能訓練。這裡指的“生理機能”訓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注意力的集中、 轉移與分配的訓練;***2***、右腦圖式認識功能與記憶功能的開掘;***3***、視覺機能的訓練。這三項訓練,主要安 排在第一、二學期的課外進行。第一學期,著重訓練注意力的集中、轉移與分配,以培養學生篩選資訊所需要 的高度專注的心理與快速判斷、快速檢索、快速記憶的能力。為此,我們利用“舒爾特表”作教具,組織學生 在課外作“定向搜尋”與“強記數字”的練習。每天二、三次,每次幾分鐘,教師每週花幾分鐘作一、二次檢 查督促即可,更多的是組織學生自練互測。至於右腦功能的開掘與視覺機能的訓練,則主要放在第二學期進行 。據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平時的閱讀,更多偏重左腦,而在快速閱讀中,右腦的圖式認識功能與記憶 功能則可發揮奇特的功效。為此,我們設計了一系列有利於開掘和鍛鍊右腦上述兩大功能的訓練辦法,以充分 發揮其巨大潛力,提高速讀水平。人們的視覺機能,尤其是廣闊的視讀野、較高的眼腦直映水平,更是快速閱讀須臾不能離開的生理基礎。

  再次注重速讀的基本功訓練。這種基本功的訓練主要是幫助學生熟練地掌握速讀的各種技能技巧:[1]、養成默讀的習慣,提高默讀的速度,直到練好 “眼腦直映的基本功"。[2]、擴大視野,提高整體認讀的能力。[3]、減少回視、準確掃視,提高讀速。[4]、 掌握理解技巧,尤其是文體閱讀技巧,保證讀速和理解率同步上升。[5]、學會跳讀、預讀、獵讀與直讀,並每天用於課外廣泛掃描,攝取大量的知識與資訊。[6]、運用定勢理論,形成閱讀的固定程式,加快閱讀速度。上述技巧的訓練,重在初中,貴在過手,務求紮實,這是我們組織速讀基本功訓練的基本觀點。

  訓練

  最後就是注重速讀的綜合能力訓練。訓練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條孔”教具,開展“面式閱讀”訓練;訓練的直接目標,是培養“一目十行、雙目識頁”的速讀綜合能力。點式閱讀,以字、詞為認知單位;線式閱讀 ,以句或句群為認知單位;面式閱讀,以數行或整個頁幅為認知單位,前兩者的視線執行方向由左而右,獨有 面式閱讀是由上而下沿著書頁的中線作垂直運動。可見,這是難度最大、速度最快的一種高效閱讀方式。實驗 證明,只要前三級臺階步步穩妥,這種“一目十行、雙目識頁”的速讀綜合能力的培養,也不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