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密隔艙的發明介紹

  水密隔艙是一項重要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這一種船舶結構是漢族勞動人民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它具有多方面的優越性。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水密隔艙的發明

  這一船舶結構大約發明於唐代,宋以後在海船中被普遍採用,部分內河船也有采用。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一個一個艙區,艙數有13個的,也有8個的。這一船舶結構是中國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它具有多方面的優越性。

  首先,由於艙與艙之間嚴密分開,因此在航行中,特別是在遠洋航行中,即使有一兩個艙區破損進水,水也不會流到其他艙區。從船的整體來看,仍然保持有相當的浮力,不致沉沒。如果進水太多,船支撐不住,只要拋棄貨物,減輕載重量,也不至於很快沉入海底。如果船舶破損不嚴重,進水不多,只要把進水艙區裡的貨物搬走,就可以修復破損的地方,不會影響船舶繼續航行。如果進水較嚴重,也可以駛到就近的口或陸地進行修補。因此,水密隔艙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效能,又產加了遠航的安全效能。

  其次,船上分艙,貨物的裝卸和管理比較方便。不同的貨主可以同時在個別的艙區中裝貨和取化,提高了裝卸的效率,又便於進行管理。

  另外,由於艙板跟船殼板緊密連結,起著加固船體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而且取代了加設肋骨的工藝,使造船工藝簡化。

  由於水密艙結構具有這些優越性,受到普遍的歡迎。1974年泉州灣後渚出土的南宋海船,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發現的元代海船,1982年泉州法石發現的南宋海船,都採用水密隔艙結構形式。新安海船有8個艙區,法石海船大約也是8個艙區。

  中國船舶採用的水密隔艙結構,很早就受到國外的讚賞。元代義大利施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對中國的船舶作了詳細的描述。

  英國的本瑟姆曾經考察過中國的船舶結構,並且對歐洲的造船工藝進行了改進,引進了中國的水密隔艙結構。公元1795,他受英國皇家海軍的委託,設計並且製造了六艘新型的船隻。在他所寫的論文中說,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強度的隔板,它們可以保護船隻,免得進水而沉沒,正像現在中國人做的一樣。”後來,本瑟姆夫人在為丈夫所寫的傳記中指出:“這不是本瑟姆的發明,他自己曾經公開地說過,'這是今天的中國人,一如古代的中國人所實行的'。”從此,中國先進的水密隔艙結構,逐漸被歐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藝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設計中重要的結構形式。

  水密隔艙的隔艙原形

  據 南朝《宋書》記載,晉代農民起義軍有一種八槽艦,有人認為它是具有八個水密隔艙的戰船。這一點雖然還沒有得到確切的證明,但當時的確已具備了製造水密 隔艙的條件。1960年在 江蘇 揚州出土的唐代木船即設定有水密隔艙,這是世界上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水密隔艙。

  宋元時期, 中國船舶已普遍設定了水密隔艙,大船內隔有數艙乃至數十艙。當時,中國船舶的水密隔艙蜚聲中外,許多其他國家的人提到中國船,都稱讚它的水密隔艙和良好的抗沉效能。而 西方船隻,直至公元18世紀才有水密隔艙。

  水密隔艙優點特性

  首先,由於艙與艙之間嚴密分開,因此在航行中,特別是在遠洋航行中,即使有一兩個艙區破損進水,水也不會流到其他艙區。從船的整體來看,仍然保持有相當的 浮力,不致沉沒。 如果進水太多,船支撐不住,只要拋棄貨物,減輕載重量,也不至於很快沉入海底。如果船舶破損不嚴重,進水不多,只要把進水艙區裡的 貨物搬走,就可以修復破損的地方,不會影響船舶繼續航行。如果進水較嚴重,也可以駛到就近的港口或陸地進行修補。因此,水密隔艙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效能,又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效能。

  其次,船上分艙,貨物的裝卸和 管理比較方便。不同的貨主可以同時在個別的艙區中裝貨和取貨,提高了裝卸的效率,又便於進行管理。

  另外,由於艙板跟船殼板緊密連結,起著加固船體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而且取代了加設 肋骨的工藝,使造船工藝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