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簫樂器的介紹

  排簫又名雅簫、頌簫、舜簫、秦簫,是一種漢族樂器,起源於中國西周時期,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排簫美名別稱

  排簫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它的名字也不相同。

  在中國古代,排簫有許多美名:雅簫、頌簫、舜簫、秦簫、鳳簫、鳳翼、雲簫。

  排簫還有些我們不太熟悉的別名:參差、比竹、短簫、底簫、籥、籟等。

  在世界各國排簫都有各自獨特的名字:西瑞克斯***希臘*** 、菲斯圖拉***古羅馬***、弗萊斯特爾***中世紀法國***;

  伊夫尼塔***羅馬尼亞***、安塔拉***祕魯***、龍達多爾***厄瓜多***、西庫***玻利維亞***。

  此外吶伊、穆斯卡、郝伊拉、 普乎拉也都是排簫的名字。

  中國有這樣傳說:華夏先祖黃帝曾命樂官伶倫製作樂器,他用竹做了“參差”,這種樂器是由長短不一的竹管組成,所以人們都說“參差不齊”。“參差”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說的排簫。

  排簫發展歷史

  起源

  排簫起源於何時,我們很難考查。考古學家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推測:

  大約在7000多年前,有一天,有些原始人經過竹林時發現了一根被風吹斷的半截竹子,在風中搖曳,同時發出美妙聲音。其中一個人砍了一根竹管,把它握在手中,另一隻手捂住竹管的底部,然後吹這支竹管,竟然發出了美妙的樂音。這時其他的人紛紛行動起來,他們砍了長短不同、粗細不等的竹管,做成了一個個獨立的不同的音管,這就是最早的“單管排簫”。

  演奏這種排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演奏者各持一支獨立的音管,並按照一定的音序排列,他們得根據指揮的指示來演奏,當然了,每個人只能吹奏一個固定的音。後來有人發現,如果把這些音管排列好,捆綁起來,就能組成一個獨立的樂器,一個就可以獨立演奏一個完整的樂曲,這就產生具有實用價值的排簫。

  發展

  排簫是漢族發明使用的樂器,在新世紀音樂中可算常規樂器

  在中國,從出土的文物考查,排簫應屬民族樂器。

  在中國的敦煌莫高窟中一幅有雙手持者一支正手直帶排簫的“樂伎佛”的壁畫。

  在歷史上,它有許多名字,如參差、雲簫、鳳簫等,也曾被叫做簫,但到了元朝,官方為區別於單管的簫管***洞簫***,故把它命名為排簫。

  排簫一管發一音,管數不一,古排簫由10至24根管組成。

  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3000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這個排簫由13根長短遞減的禽類腿骨製成,最長管32.7、最短管11.8釐米。這支排簫1997年鹿邑縣太清宮鎮長子口墓出土,出土時管身有帶子束管的痕跡。這支排簫現存於河南省博物院。

  今存最早的石質排簫出土於河南淅川下寺一號楚墓,用整塊石灰石雕琢而成,共13管,距今已2500年,從其腰部的捆紮雕飾看,當是竹排簫的仿製品。

  今存最早的兩支竹質排簫出土於戰國曾侯乙墓,距今已2400多年, 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黑底紅色三角回紋的漆繪。古時的雌雄排簫常作合奏,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

  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中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

  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釐米;另一支7管,高23.5釐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

  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裡,珍藏著一支清乾隆時***1736-1795***製作的排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藝十分精緻,造型美觀,本制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富有民族風格。

  1981年吉林省歌劇院自行研製出雙排加鍵排簫。這種排簫音域寬廣,既可演奏悠揚舒緩樂曲,又可演奏活潑輕快樂曲。

  文獻

  《詩經·周頌·有瞽》:“簫管齊舉,喤喤厥聲,簫雍和鳴,先祖是聽。”

  《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

  唐·杜佑《通典·樂四》:“蔡邕曰:簫,編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排簫大多竹製,排簫的編列通常呈單翼狀,通常自左向右,依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漸次。呈雙翼排列的,依六律六呂分展。“排簫”之稱,始於唐代趙璘的《因話錄》。

  《朱子語類·樂》:“今之簫管,乃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元代正式稱古簫為“排簫”。

  《元史·禮樂志》:“次前行戲竹二,次排簫四,次簫管四,次板四,次歌四,並分左右。”從管身的構造看,史籍所載排簫有開管和閉管兩種,閉管佔主流,取蠟封底,調節各管音高。

  《清會典·樂器》:“排簫,比竹為管十六,陰陽各八。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自右而左,列二倍呂,六正呂,以協陰均。十六管徑皆二分七釐四毫二絲,其長短各不同。”

  排簫樂器形狀

  排簫形似鳳翼,富有民族風格,歷代管數和長度不同,但均為單鳳翼,清朝方改為雙鳳翼。

  1978年8月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兩支排簫。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

  排簫***曾侯乙墓出土***

  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色彩絢麗的漆繪。這兩支排簫雖然形制相同,但相應的管長有別,是一對“雌雄簫”,雄的稍長,雌的略短。古時雌雄排簫常作合奏,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

  從春秋至唐末的1600多年間,排簫的管數和長度均不同,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樂器匠師的改進,直到清代才由依次漸短的單鳳翼,改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並且按律進行編管,簫管的箍子也由繩拴竹捆改成木製套架。

  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裡,珍藏著一支清乾隆時***1736~1795***製作的排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包

  排簫***清乾隆年間製作***

  含十二律及四倍律,工藝十分精緻,木製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頗富民族風格。

  排簫是我國古老的編管樂器,形制美觀,富有民族風格。1956年8月,全國第一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時,經過廣泛徵求意見,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確定以排簫的圖案,作為中國的音樂標誌——樂徽,用以代表我國悠久的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藝術。此後,在我國音樂界向外國友人贈送的紀念章和禮物上,就常印有排簫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