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的婚嫁習俗介紹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婚嫁習俗,一起來看看各民族的婚嫁習俗吧!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土家族婚嫁風俗

  婚姻嫁娶是大家比較感興趣的風俗之一,少數民族結婚與城市裡面的結婚有很大的不同。沒有高檔的小轎車,也沒有隆重的結婚典禮,一切都是顯得那麼的簡樸。但是並不失熱鬧,可以說更加的熱鬧和喜慶。

  對於湖南鳳凰這邊的土家族來說,豬腿就是結為良緣,巧遞婚期的暗號。土家族的男女青年在訂婚的時候,姑娘都會仔細檢視情郎帶來的揹簍,看裡面豬腿所傳遞的資訊。而這個豬腳,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如果豬腿光光蕩蕩,則表明他們的婚期男方尚未擇定。如果靠蹄處有一吹氣的窟窿,則暗示男方來催***吹***親了,女方要做好出嫁的準備。如果這豬腳還帶有一條豬尾巴,則今年的農事忙得差不多了,豐收後這門婚事就要了結收尾了。這時候,如果女方來不及辦理出嫁的事或一時捨不得女兒離開,就把那條生豬腿上的尾巴砍下來,放在回送的禮物中,男方看到後就明白意思了。

  土家族另一個很有名的風俗就是女孩子出嫁的時候要唱出嫁歌,而且土家族把是否會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所以,姑娘們都很重視哭嫁,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要開始學“哭嫁歌”了。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的覺醒和成熟,或者心中的抑鬱怨恨之氣越積越多,出嫁時淚水就會如決堤的河水,傾瀉而出。

  當然,地域的不同,哭嫁內容也各有特色,不過一般都有“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罵媒人”等幾個部分。而哭嫁的時間,也是視家庭經濟狀況而定。一般情況下是一週左右,但是也有長達一個月的。如今,時代變遷,青年們嚮往自由幸福,婚姻戀愛皆由自己作主。土家族姑娘出嫁也無須因襲舊時代的婚俗了,所以哭嫁現在基本上也很難在見到。

  現在,如果還想一睹土家族人結婚時的哭嫁等場面,就得到晚會等表演性質的地方去觀。在鳳凰以及周邊的少數民族聚集地中,基本上很難在找到這樣的場面。

  新娘敲掉牙古老的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後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為“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後,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古老的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類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訂婚時,要吃“雞卦酒”,這是殺雞後用雞股骨占卜求吉利。“雞卦”諧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種形式去細細講究雞股骨上的紋樣是吉是凶,而是把吃訂婚酒統統稱吃“雞***吉***卦酒”。

  吃“雞卦酒”是在姑娘家舉行的,未來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認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獻“雞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獻給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時也要恭維老伴一番,說“娃娃是她養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說,這是人類母權制在婚姻上由母親做主的遺風。

  佬族女人出嫁時要自動打掉上顎大齒1-2顆,說是怕女人傷害夫家而產生的習俗。夫家視處女為一種可畏的東西,需打掉牙然後才敢與之成婚,箇中古遠民俗遺風意味深長。

  還有“把門枋”、“追姑娘”和“打溼親”習俗,在仡佬族婚俗裡也很有特色。“把門枋”是新娘離家出嫁時,要雙手緊緊地拉著門枋表示不肯離去。這時候,媒人就要過來強行拉開新娘的雙手,牽著新娘離開孃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聲號哭,唱“哭嫁歌”。出嫁前還要乘人“不備”而“逃跑”,讓嫁家嬸孃嫂子等女親戚把她找回來。離孃家出嫁前要拜別孃家祖宗,姑娘的父親要解開她衣領邊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閨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員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溼親”則是在新娘娶進夫家之時,一跨進屋,就要用夫家準備好的清水灑向接親的人。傳說這樣可讓清水淋去邪魔求個吉利。

  還有一些和別的民族相異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時,要撐著傘由迎親和送親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後也不興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裝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裡帶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頭胎小孩滿月後,才由孃家把嫁妝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為父母包辦,重彩禮,現在也改變了,選擇吉日後,迎親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親人陪同撐著傘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委員稱國人婚喪嫁娶皆失禮

  健康衛士

  在今年陝西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張小兵建議,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建議政府建立禮儀委員會,以此引導群眾在紅白事中注重中國的傳統禮儀。

  張小兵認為,目前國人的禮儀現狀是,新的沒有學會,舊的又放棄,學西方禮儀一些皮毛,丟掉自己的精髓。

  “禮儀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它民族的標誌,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體現。在中國古代,禮儀已經具備法律效力,如果一個人不遵從禮儀,將受到一定的責罰和周圍人的指責。”張小兵說,在如今中國,這個正在轉型的社會中,中國人正在慢慢淡忘傳統的禮儀,轉而學習西方。

  “學習西方又學得不像,這就形成了中國人辦紅白事四不像的現狀。”張小兵說,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婚禮學習西方,讓新娘穿婚紗,交換戒指,司儀學著西方婚禮中牧師的言辭詢問新郎新娘,一會問的問題很嚴肅,一會又少兒不宜。“這種形式怎麼看著,都讓人覺著不舒服。”

  張小兵認為,現在的白事中,家人要麼迷信,要麼講究排場,這些都喪失了原本“教化活著的人要盡孝道”的意義。“與其如此,還不如就遵從中國傳統禮儀。”

  “目前,中國大學生的畢業典禮,也是學習西方的方式。為什麼不能讓學生們穿漢唐時期的服裝。”張小兵說,禮儀承載道德,不注重禮儀,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也將無法承載,禮儀丟掉,民族認同感也將逐漸消退。

  張小兵表示,陝西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區,更應該注重傳統禮儀。他建議,政府部門可以成立禮儀委員會或者其他部門來開展相關工作,引導群眾來繼承和弘揚傳統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