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的婚嫁習俗
中國是一個多名族國家,而云南是一個多名族地區。這些少數民族各有特色,其中一些民族的祭祀活動、婚嫁風俗、喪葬習俗等可謂有趣而怪異,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之滿族
問門戶--滿族女長大,開始聘婚,但婚姻不自主,完全由家長包辦。先是“年老為媒”,或“親友作伐”,議定婚姻。由男方託人到女方家說親,女家如有意,方可開列某旗某佐領下人及三代情況,還要寫清地址、功名、職業、屬象、生辰八字等,這叫“門戶貼”。由媒人轉交,男先於女,兩家藉此瞭解對方家世等情況,其貼必壓置於家奉灶神前三日,這是古禮中問名之義,謂之“問門戶”。
合婚--“相看”後,如雙方同意,便開寫生辰等情況,雙方還要問卜確認屬上中下何等婚姻,並有無妨克翁姑父母之相,這叫“合婚”。
換盅--男家送聘禮至女家時,女家受之並將手飾等物品陳於祖先位前,兩親翁並跑,以盅斟酒互相遞換,然後醮祭,表示兩家正式定婚成為親家,亦有在訂親宴上,兩親翁於席間行換盅儀式的。
響棚--男方家這天要殺豬,在室外搭喜棚、鍋灶,並開始接待遠方親友,房左側還搭一個喇叭棚子,吹打起來,以使四鄰能知道這家開始操辦喜事,稱謂“響棚”。
迎親--婚禮正日,男家備喜轎彩車,新郎騎馬及父率本家親族、儐相、吹鼓手、儀仗等前往下墅迎新娘。在出發前還要“亮轎”,去時不空轎,轎裡坐一小男孩叫“壓轎”。迎新隊伍的人數必須是單數,以便回來時加上新娘成雙成對,以示吉利。
射三箭 新娘未下轎時,新郎於院內要連射三箭。弓、箭由司儀遞與新郎,射畢再由其接過。新郎搭上弓,向天射一支。司儀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儀唱:“二射地妖!”向轎前射一支,司儀唱:“三射紅煞!”所用之箭為無鏇者,以免意外。
開臉--坐帳時要開臉,也有的在拜完天地後開臉。又稱“絞臉”。由一全科女人,用新鑷子和五色彩絲線為新娘拔去臉上的汗毛,同時開齊額發和鬢角,以標誌此女已是成婚之人。
揭蓋頭--辰時,吹鼓手又開始吹打,鞭炮齊鳴,由新郎家的長輩全科女人端來紅糖水,讓新娘子喝下,意味著以後“嘴甜”。還把雞蛋煮熟,剝掉皮,給新娘子擦臉,意味著新娘子臉上今後不生麻子。之後,叫新郎上前,以秤桿或馬鞭子將新娘“蓋頭”挑下,拋於屋頂或帳篷頂。新郎揭蓋頭後,立即用手撫發,象徵“結髮夫妻”。此時新郎新娘才能互相看到對方的模樣。現在農村揭蓋頭的儀式僅是一種形式。
回門--結婚的第三天,新娘要領新郎回孃家,這叫“回門”。“回門”之前,頭天晚上要倒“寶瓶”。此時新婚夫婦對坐炕上,以手拉衣服成兜狀,由親友家中一年長婦女將婚禮時新娘所抱“寶瓶”取來,向兩個衣襟內左右各倒三下,接連三次,同時口唸“一倒金、二倒銀、三倒兒女一大群”為祝願之詞。倒畢,以瓶內原裝之“金銀米”熬粥,稱“金銀米粥”,新婚夫妻食之。“回門”時,凡打下墅的,要回去看望房東,不打下墅的直接回孃家。在時間上,回門必須帶日頭走,帶日頭回,不能起早貪晚。新郎要帶上四合禮品,以示對岳父岳母的敬重。
到了第七天,新娘還要回趟孃家,可以住一宿,叫做“接七送八”。
到了一個月,新娘要回孃家住一個月,這叫“住對月”。從孃家回來要給婆家每人帶一雙新布鞋。
之納西族
納西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男女一般二十歲左右結婚,早婚現象較少。舊時,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並盛行姑舅表優先婚配習俗。結婚一般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辦婚禮等程式。訂親,納西語“日蚌”,意為送酒,男孩長到五六歲,父母便託媒人帶一壺酒到適合的女方家為兒子說親,雙方父母同意後,待女孩長到十歲左右便擇吉日訂婚。之後男方家要向女家行“小酒”、“大酒”等禮,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節都要到女方家送禮。結婚儀式有不見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帳篷,下鋪松毛,扎迎親牌坊。接親隊伍到達,女家閉門,隔門唱盤問喜歌,答唱對頭方開門迎入,接親者即撤“開門錢”。新娘邊祭祖先、告別父母親友,邊哭泣表示捨不得離開孃家。新娘進夫家大門時,必須跨過門檻正中的馬鞍,以此表示成為男家的成員了。
過去,納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談戀愛稱為“命若賀”,一般不受父母干涉,通過各種節日活動和紅白喜事場合相識交往,定期約會於山間田野,對歌彈弦,傾吐衷腸,互贈情物。這種傳統的社交自由,與漢文化影響的封建包辦婚矛盾尖銳,加上社會中的階級壓迫剝削和農民的貧困加深,致使相愛的青年往往不能成婚,為了忠貞於純潔的愛情,就相約至玉龍雪山或村寨附近風景優美的地方殉情自殺。
東巴祭司依據當時所發生的情死悲劇情況,創作東巴經典《魯般魯饒》***牧奴遷徙記***,並把它作為超薦情死者的經書,在道場儀式中反覆吟誦。納西族第一對情死者從情死鬼頭目演變成愛神,十二巖子坡這個情死鬼魂的歸宿地,也演變成雪山情國***遊翠國***,並把情死國描繪成不同境界的三個國。經過東巴教的不斷傳播,民間又形成口傳的長詩《遊悲》***殉情調***,其故事說:女主人公從小在山上放羊,孤單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沒有份,就上山打獵。二人相會在深山,互訴苦情,於是相愛,但他們燒香問卜,都難於成婚,便去準備情死的用物,接著雙雙爬上雪山,經歷“樹上盤惡峰,石上長尖刺”的“遊翠第一國”和不長草木的第二國,過了獨木橋,到了“金花不會謝,金果不會落”,沒有蒼蠅蚊子的理想樂園“巫魯遊翠國”***第三國***,過上了“白鹿當耕牛,斑虎當騎馬”的自由生活。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加之新婚姻法的深入實施,戀愛自由和結婚自主得到切實的法律保護,納西族的殉情之俗早也成為過去。
之藏族
婚禮儀式一般由舅父、叔、伯或德高望重的長輩擔任主持,內容主要是對新婚夫妻進行教育,如婚後要勤勞、孝敬父母,相親相愛等。這些教育的內容在藏族的婚禮中都是固定的,被稱為***說詞***,用演唱的方式進行,它實際上是一首長篇倫理道德歌。演唱開始前,還要找一個十多歲的小男孩學天鵝、黃鴨、麻雀的叫聲,意為請喜神也來參加。儀式結束後,不論是主人還是賓客,不管是男方還是女方,大家都聚集在一起跳鍋莊舞,盡情歡樂,盡情歌唱,以祝賀婚禮。
婚後第二天,新娘在送親者的陪同下回到孃家居住,要等幾個月甚至一年後,男方家才能接回新娘,新郎新娘始能生活在一起。
之阿昌族
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禮儀。有客來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飯禮讓上座,如客人年輕,輩分小可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禮讓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不接受;遇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手捧碗相接;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通常勸飯是象徵性的,通過勸飯講情說意,乃至唱勸飯山歌抒情,表示歡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緣由。
阿昌族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髮。忌燒燬相片、頭髮,否則認為照片及頭髮燒燬後,人會大病乃至會瘋。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婚禮舉行3天。在婚禮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畢放少許錢幣於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孃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歷史上曾有搶婚和逃婚和習俗。搶婚一般由以下兩種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戀,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兩人只好商定由男方來搶婚,造成既成事實後,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訂下婚約後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強搶,迫使姑娘就範。逃婚一般發生在雙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況下,戀人只好雙雙逃走,以此爭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習俗由於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變化,現已基本絕跡。 阿昌族結婚按長幼順序進行,如長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結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於姐姐結婚。如弟妹先於哥姐結婚,則要舉行"跨越禮"和給哥姐一些錢,以對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夥子在娶親的時候,要請兩個手腳麻利,動作敏捷的陪郎幫著撐雨傘。因為當新郎要進姑娘家的堂屋時,新娘寨子的年輕姑娘們都要從廊簷兩旁向他潑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溼了,就會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連陪郎也會得意驕傲。
據說,這傘是保護新郎免遭傷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個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臘咪,在她六七歲時父母雙亡,靠著哥哥過日子。十六歲時,兩個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臘納的來向臘咪的哥哥提親。因為要娶臘咪的這個小夥子平時嬌生慣養,脾氣不好,甚至連開銷都不會算。為了能娶到臘咪,臘納家的財禮給得十分豐厚,兄弟倆一算,除了辦嫁妝外還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應了。
臘咪看不上這個小夥子,她喜歡一個叫臘舍的年輕人。一次對歌后,倆人交換了定情物,並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日子。臘咪的兩個哥哥知道臘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臘舍家也送齊了財禮,心裡很不情願。兩個嫂子見臘咪找了這樣一個標緻能幹的小夥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澆油,於是兄弟倆就想害死臘舍。
認親的那天,天還很早,臘舍就到了臘咪的寨子。但臘咪的兩個哥哥不讓他進門,說"臘舍是晚上把人領走的,天黑了才能讓他進家門。"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來,臘舍的夥伴放著鞭炮,吹著嗩吶,熱熱鬧鬧地進了臘咪家,臘舍高高興興地走上坷頭,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幾盆冷水從廊簷兩旁劈頭蓋腦地潑下來,只見眼前閃來兩條白光,臘舍一聲慘叫就倒下了。臘咪聽到這個訊息後便把自己勒死了。
後來,人們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達新娘家門口時撐起傘來遮住新郎,叫做:傘護新郎保全身。因此,這種特殊用處的傘實際是阿昌族新郎的護身符。
之景頗族
明媒正娶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結婚的主要形式。當青年男女深深相愛後,經過一定的禮儀,雙方閃定了彩禮的數目和結婚的日期。屆時,女方請媒人、舅父和親朋好友把新娘送去成親。舉行結婚儀式時,要請歌手來演唱***結婚歌***,並按歌中演唱的習俗和程式舉行儀式。***結婚歌***是景頗族的許多關於婚姻方面的古老傳說,它概括了婚姻習俗的全部內容,也含有對新郎新娘祝賀和祝福的內容,實際上是一部口承的景頗族婚姻習俗史。
新娘進院時,要舉行過草橋儀式;在六蓬棒升草上拴一隻孵蛋的母雞,由新郎牽著新娘從這個草橋上跨過去,以象徵將來家業浴量,豬有一千頭,雞有一萬隻。新娘過了草橋,要走過屋簷溝,才能上竹樓。一般情況下,給機關報娘上竹樓的梯子應該是新做的。進了竹樓,新娘受到寨子里長輩們的歡迎,要舉行莊嚴、隆重的迎新娘儀式,並對新娘致以深深的祝福,使新娘感到全寨人都在歡迎她和關心她。這些過程完成後,新娘進入洞房。這時候,姑娘和小夥子開始聚集在新郎新娘身邊。他們一邊祝賀、嬉鬧,一邊喝酒吃喜糖,氣氛極為熱烈。
婚禮的高潮是請歌手來祝福新郎新娘;新郎新娘來到祭祖宗的屋子,旁邊站著男女歌手,聚集著參加婚禮的賓客,屋子裡擺著各種祭品,接著歌手一個個輪流演唱。他們用歌聲讚揚了新郎的勇敢、新娘的美麗祝福新娘新郎早生子女、幸福美滿等。每個歌手的演唱都贏得人們的陣陣歡呼,給婚禮增加了無限的情趣和熱烈的氣氛。
當晚,親朋好友和全寨的鄉親都要來喝酒,吃飯。之後大家又唱歌又跳舞,往往要嬉鬧和歡娛到天亮。
另一類屬於自由戀愛結婚的形式,好男女青年戀愛後,在公房等處發生性關係,致使女方懷孕或生下孩子,這樣需正式結婚,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男方給岳父岳母送一份有限的彩禮,再宴請親戚朋友,其餘一切婚禮的程式和儀式可免除。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於男女感情很深,但雙方或一方的父母不同意這門婚事,這對情侶只好採用這種方式,達到正式結婚的目的。
還有一種形式是搶婚。就是小夥子邀約幾個夥伴,把新娘搶回家,再舉行婚禮。這種形式在景頗族的婚姻形態中,為數最少。
景頗族普遍流行婚後新娘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往往於婚禮結束後即回孃家生活,直到懷孕或生了子女才到夫家長住。
在景頗族的婚姻習俗中,寡婦再嫁的比較少,而轉房則較為普遍。按照轉房習俗,弟可娶嫂,兄可娶弟媳。不只在平輩間,就是在上下輩之間也允許轉房,如叔伯可以娶侄媳婦,侄兒可娶叔伯母。但通過轉房得到的妻子不能算正室,因為她結婚時,曾和原夫祭過祖宗,跨過草橋。
之布朗族
布朗族青年男女結婚需要舉行兩次婚禮。
青年男女通過自由戀愛,雙方感情融洽,男方父母就請媒人給女方家送去茶葉、鹽巴等禮物。女方家收下後,男方就可以請祭司卜卦,選擇吉日結婚。
結婚前一天,男女雙方要分別送給本村寨的長老草煙等禮物,請長老向全村寨的人釋出結婚的訊息,請長老向全村寨的人釋出結婚的訊息,並邀請全村寨的人都去喝酒吃肉。結婚當天,男女兩方都要殺豬置酒。熱情款待親朋好友和全村寨的鄉親。同時還要把剩餘的豬肉切成許多小塊,用竹片穿起來,全村寨每戶送一心。豬心和豬肝則剁碎後煮進糯米飯中,請兒童們來吃,以祝新婚夫婦早生貴子。
舉行婚禮前,要置辦最豐盛的酒席招待村寨長老、頭人和族長,飯後再請他們主持婚禮,並請他夥為新郎新娘的心和靈魂都已拴在一起的拴線。當象徵著新郎和新娘和心和靈魂都已拴在一起的拴線儀式結束後,新婚夫婦要拿芭蕉葉包的一包飯和一包菜到佛寺去行滴水禮,請佛爺唸經禱告和祝福。
布朗族青年男女婚前有充分的戀愛和交友的自由,在舉行婚禮的當天晚上,新娘還要設宴款待自己交往過的男朋友們,以回憶過去的友誼,期望今後能友好相處,並接受男朋友們的祝賀。這時候,新娘和男朋友們都以歌聲來問答和交流,並伴有錚錚的琴絃聲,使婚禮充滿別具一格的情趣和韻味。
結婚當晚,新郎新娘各住一處,並不同房。第二天雞叫頭遍的時候,新娘和女伴悄悄來到新郎的住處,推醒新郎,並帶上早已準備好和東西,一起匆匆來到女方家。這時候,岳母早已等候在竹樓門口,見女婿來到,把一件新上衣送給女婿。新郎則取出兩支用芭蕉葉裹好的臘條插在門上,作為結婚的象徵。這種習俗被稱為"偷女婿",帶有儘早拜謝女方父母的意思。新婚夫婦進入房間後,女方家早已賓客滿座,新郎新娘要一一拜見,並接受老人們的祝福的拴線。
按布朗族婚俗,這次婚禮之後,新郎仍在男方家勞動、生活,只是晚上才到妻子家住宿;新娘則勞動、生活、居住在孃家。這樣的生活一般要經過三年。這期間,女方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撫養,同時也屬女方家庭的成員。三年後,夫妻恩愛,感情融洽,就可以舉行第二婚禮。屆時,妻子就攜子女正式來男方家生活。個別感情不和的,就可以在這三年內離異。
第二次婚禮屬正式婚禮,其隆重程度要超過第一次。屆時,新娘頭上綴滿鮮花,打扮得漂漂亮亮,在眾多送親者的陪同下來到男方家。一路上要燃放鞭炮,高奏鼓樂,一派喜慶氣氛。陪嫁的物品和財產有:茶樹、竹蓬、豬、牛、鐵鍋、衣服、首飾以及自行車、電器等,個別的還有汽車、電器等,個別的還有汽車、摩托車。這時候,新娘要啼哭。以表示離不開父母和兄弟姐妹。到了男方家後,婆婆在樓門口給新娘一條新筒裙,新娘把這條筒裙和第一次婚禮時母親給新郎的上衣疊在一起,以示夫妻今後永不分離。送親者們則同女方家一一清點和交驗陪嫁的物品和財產,並立字為憑。這親者同時還拿出四對蠟條,讓新郎新娘互相交換,以作為第二次婚禮的象徵物。接下來,由村寨中的長老為新婚夫婦拴線,並致以吉祥的祝福。
儀式結束後,男方家盛宴招待賓客,大家喝酒吃酒,笑語喧譁,紛紛祝賀這對夫妻幸福美滿,白首偕老。飯後,人們一邊唱歌,一邊跳舞,以示慶賀。布朗族的兩次婚禮這才結束。
布朗族結婚自願,離婚自由。在訂婚階段,如雙方不願維持婚約,彼此送一串檳榔即可解除。如離婚,則女方不參加離婚儀式,由其父或兄代表。屆時,提出離婚的一方殺一頭豬,把豬肉分給全村寨的孩子們吃,讓孩子們在村寨裡大聲宣告某某和某某已離婚。這樣,民俗形式上的離婚就正式生效。也有剪斷蠟燭表示離婚的。離婚時,妻子在夫家住不滿三年的,可以將自己的財物帶回;住滿三年的,財物由男女雙方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