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禮制的含義

  在古代中國,禮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層面,因而禮的名目極為繁冗,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中國歷史悠久,擁有五千年文明,號稱禮儀之邦。古代社會與國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會,也非通常人們認定的人治社會,而是禮法社會。禮法是禮制與法律相結合的概念,融入哲學家的思想,法學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實踐。禮制是德治夢想的具體化,通過禮儀定式與禮制規範塑造人們的行為與思想;通過法律的懲罰維護禮法的絕對權威。

  可是中國的禮制最終的目的是通過規定人與人的之間的關係禮法,來維護一個穩定的社會統治秩序,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其成功之處是在於用較小的投資換來了較大規模的領土和人口,通過樹立皇帝的決定權威從而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雖然現在中國進入了法治社會,可是在任何地方,我們還可以看見禮制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禮制有它的成功的地方,可以也有它的侷限性。夠多的強調禮制,會削弱個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拋棄了傳統等級觀念的禮制才能真正起到和諧社會和人際關係的作用,同時不會扼殺社會的整體創造性。

  中國古代禮制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①吉禮,就是祭祀的典禮。祭祀是國之大事,所以列為五禮之首。祭祀的物件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澤、風雨雷電、神鬼怪魔等等。 ②凶禮,一般理解是指喪葬。除此之外,還應包括對饑饉、戰亂等天災人禍的哀弔。

  ③軍禮,指戰事和與戰事有關的活動,如校閱、田獵、出師、獻捷、獻俘、築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動。

  ④賓禮,指諸侯對王朝的朝見、各諸侯之間的聘問和會盟等。

  ⑤嘉禮,內容較為複雜,婚禮、冠禮、饗宴、立儲、慶賀、交遊等都在此列。 早期的禮與法律、官制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許多政治、法律方面的規定都見於禮的內容。到了秦、漢以後,官制、法律等與禮的界限才逐漸分明起來,而禮就專指“儀式”了,與現代的觀念趨於一致。

  在階級社會中,禮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禮規定了社會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區分,規定了社會各個等級的尊卑貴賤,因而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如《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庶人貧苦,整日從事農業勞動,不能依照當時的禮制舉行或參加各種典禮,所以禮制的內容就不能把他們包括在內。大夫是統治者,是貴族,如果有罪,有特殊的規定對待,刑法就不能把他們包括在內。所以,古代的禮是公開的不平等的。

  禮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即禮是維護當時社會等級和統治階級利益的有力工具。《禮記·坊記》:“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家富不過百乘。”分封的諸侯國不可以有超過千乘的軍力,城牆不可以有超過高一丈、長三百丈的規模,卿大夫之家不可以有超過百乘的財力。類似這樣的許多規定,就是維護君主利益的等級堤防。

  在《禮記·禮運篇》中,記載了孔子論禮的話:

  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

  1/5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餚***通

  效***於

  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

  國家可得而正之也。

  只有遵循禮才能治理天下,這便體現了禮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