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的吐蕃服飾有哪些特點

  唐朝時期,與吐蕃來往密切,從西域、四川到長安城也常常可以看到吐蕃的使臣、商旅來往穿梭。兩大王國的文明也藉此交會。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唐朝時期的吐蕃服飾特點

  最早的時候,「羌」是古代漢人對居住在我國西部遊牧民族的泛稱,當時代表的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隋唐時代。西藏吐蕃王朝興起後,勢力就擴充套件到岷江一帶,這些羌人便介在漢族和吐蕃勢力範圍之間,有學者認為羌族和藏族自古都有一定的交流存在。藏裝在唐代時期確實和唐服有過交流的,當時吐蕃是強國,從西域、四川到長安城也常常可以看到吐蕃的使臣、商旅來往穿梭。兩大王國的文明也藉此交會。

  吐蕃帽在唐代也一度流行,但是唐代吐蕃服飾主要應該還是受西胡影響,現代很多被當作唐代胡服的繪畫其實是吐蕃時期的吐蕃服飾。唐代是中國服飾的變革期,漢族多了圓領窄袖袍衫等不同的服飾這個也不準確,圓領窄袖,中國自古就有,可以追述到商代,戰國,漢代一直存在,且在東漢後期開始流行,最後變成寬大的曲領,同時三國時期又有一種對襟窄圓領。

  但是唐圓領來源應該不是中國,而是西方,因為整體結構更類似西方的設計而不是漢代式樣。不過唐圓領並不是唐代引入的,唐圓領,古稱上領衫,或從省服。很可能早在鮮卑在進入中原之前他們就從西方民族那裡學過這種服飾,只是被魏孝文帝割斷了--因為早期鮮卑服飾中有這種服飾的類似形象。

  按文字記載,高歡很喜歡穿鮮卑服飾。從我的找到的圖片看,北齊男裝主要恢復的還是鮮卑早期的淺交領袍。但是北周文物中上領衫就大大增加了。按歷史記載,是隋煬帝把這種服飾引入到官員常服體系中的,理由是他要到處走走,寬袍大袖的傳統服飾實在不適合他。這種服飾在隋代稱為從省服,大概是外出時使用的。此後逐漸變為官員常服,但有趣的是袖子又逐漸變大了。一些被認為胡服的翻領俑,就是這種圓領衣開啟衣襟的情況。

  吐蕃起源

  吐蕃一詞,始見於唐朝漢文史籍。蕃,藏語作“bod”,為古代藏族自稱。根據較普遍的說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轉而來;也有人認為,蕃意為農業,與卓***bro,牧業***相對。吐,多數人認為是漢語“大”的音轉,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稱“大蕃”而音譯;也有解釋為藏語“lho”***意為山南,吐蕃王室的發祥地***或“stod”***意為上部,即西部***的音轉。

  6世紀時,興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澤當、 窮結一帶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政權。其領袖人物達布聶賽、囊日論贊父子,逐漸將勢力擴充套件到拉薩河流域。7世紀初,囊日論贊之子松贊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蘇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諸部,將首邑遷至邏些***今拉薩***,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雖然按照藏族歷史的傳統,松贊干布是第33任吐蕃國王,但是因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創制,所以很難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歷史正確性。在《賢者喜宴》等藏文歷史書和在敦煌發掘的古藏文歷史文獻裡記載著在松贊干布之前的吐蕃贊普的許多傳說。

  吐蕃統治

  松贊干布的吐蕃王朝適應奴隸社會的需要,制定法律及職官、軍事制度,統一度量衡,創制文字,與唐朝及天竺***今印度***、尼婆羅***今尼泊爾***廣泛交往,引入封建文化,佛教也於此時正式傳入吐蕃。

  8世紀後半期,墀鬆德贊為贊普時,吐蕃實力最為強盛,統轄範圍除青藏高原外,遠達安西四鎮***今新疆天山南路***及河西隴右***今甘肅省***等地。此時,佛教在與本教不斷鬥爭,並在王室的大力扶植下,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王朝開始設定“卻論”***僧相***,開佛教僧人掌政之先聲。

  在吐蕃社會中,王室和貴族是奴隸主階級,其餘的人都是屬民。屬民包括平民和奴隸。8世紀中葉以後,不僅屬民反抗奴隸主階級的鬥爭迭起,在奴隸主階級內部,王室和貴族之間的權力角逐也很激烈。王室和貴族的鬥爭,往往以宗教上佛教和本教的鬥爭反映出來。

  牟尼贊普在位期間,曾三次下令平均屬民財富,以緩和階級矛盾,毫無成效。9世紀初,墀德鬆贊、墀祖德贊父子兩代贊普,相繼大力發展佛教。其時,王朝政務把持在佛教僧人缽闡布之手。墀祖德贊規定了一人出家為僧,七戶平民供養的制度,還制定了嚴刑峻法,鎮壓反佛勢力,又極力與唐朝和盟***公元823年所立“唐蕃會盟碑”,一稱“甥舅和盟碑”、“長慶會盟碑”,至今在拉薩大昭寺前儲存完好***,以抑制貴族勢力,最後遭到崇信本教的貴族權臣殺害。其後,達瑪在貴族勢力的擁戴下即贊普位,厲行“禁佛崇本”的政策,旋被刺殺,王朝崩潰。

  9世紀後半葉,在經過一場席捲吐蕃全境的奴隸平民大起義之後,吐蕃奴隸制社會全面瓦解。

  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和墀德祖贊聯姻, 促進了唐朝和吐蕃之間的經濟、 文化交流。與二公主嫁入吐蕃的同一時期,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陸續傳到吐蕃,對吐蕃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吐蕃的畜產品及裝飾、遊藝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松贊干布曾接受唐朝官位***駙馬都尉***和封爵***西海郡王、賨王***,奠定了吐蕃與唐朝政治上的親密關係。唐朝與吐蕃之間雖然長期處於和戰不定的局面,但雙方交往密切,民間接觸更為頻繁,“金玉綺繡,問遺往來,道路相望,歡好不絕”,是唐、蕃關係的主流。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手工業。冶鐵有較高水平,能在江面上架設鐵索橋。

  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儲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歷史的寶貴資料。

  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