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馮友蘭的簡介

  馮友蘭是我國當代的一代傑出的教育家、哲學家,生平在教育界和哲學界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在馮友蘭死後,被譽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偉大儒學家,聲名響徹國內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國學大師馮友蘭的婚姻生活

  馮友蘭北大畢業後回到開封,第一件事是結婚成家,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馮友蘭的婚姻同這位哲學家的哲學創作一樣,都帶有近代啟蒙的色彩。他的婚姻似乎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制度。還是在1914年,馮友蘭在上海第二中學讀書時,經同學介紹,與他的同鄉任坤訂婚。任坤是辛亥革命的前輩任紅先生的第三個女兒,其父最早在河南提倡婦女解放,並先後將包括任坤在內的三個女兒送到當時女子的最低學府----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接受現代教育。馮友蘭與任坤訂婚時,正是任坤在女子師範讀書的時候,於是兩家相約:在任坤畢業後方能結婚。1918年夏天,馮友蘭在武昌中華學校哲學系畢業,恰好任坤也讀完了北京女子師範學校的全部課程。二人雙雙拿到了兩所低等學府的畢業文憑,並一同回開封結婚。此時馮友蘭23歲,任坤24歲。

  馮友蘭作為一位哲學家,他頭腦中經常思考的是社會、人生和哲學。而家庭生活的重擔完全落在了出身世家而又受過低等教育的任坤身上。因此馮友蘭的成就與這位賢妻良母式的沒有知識的女性是在不能分割。正因有這樣一位賢妻良母,才使馮友蘭“不相累以庶務”,專心從事創作。在“***”期間,馮友蘭屢遭抄家,備受欺凌,又多虧任載坤的多方護佑方使得馮友蘭在精神上有一隅之安。也正是在“四人幫”倒臺,馮友蘭又遭批判之際,任載坤因患肺癌醫治無效而溘然長逝,她帶著千般無奈和萬般淒涼離開了人世。從1918年夏至1977年秋,這對真正可以稱得上同甘苦共患難的夫妻共同走過了五十九年的漫長道路。五十九年前,馮友蘭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有如此結局的。因為對於這位哲學家來說,愛情、婚姻、家庭和任何事物一樣,雖然都有一個過程,但其本質是穩定的。在馮友蘭這位哲學家心目中,“愛的本體”,生活的本體,早已與他生命的本體融在一處而成為一種永恆,那還會有什麼牽掛呢!

  國學大師馮友蘭的社會評價

  馮友蘭一生勤勉,著述巨集富。畢生以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巨集揚儒家哲學思想為己任。如果說,馮氏前期***抗戰以前***的治學旨趣在於整理研究中國傳統哲學,而直可稱其為哲學史家的話,那麼,他後期***抗戰爆發後,尤其是抗戰期間***的為學進路則重在以“六經注我”的精神,運用西方新實在論哲學重新詮釋、闡發儒家思想,以作為復興中華民族之理論基礎。這一時期寫成的以《新理學》為核心的“貞元六書”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它既是馮氏哲學思想成熟的標誌,也是他一生治學的最高成就,並因此而奠定了他作為“現代新儒家”的地位,成為一位繼往開來,具有國際聲譽的一代哲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