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陵墓在哪_朱元璋陵墓未解之謎
明孝陵是南京名氣較大的景點了,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皇陵,從建造之日起,種種謎團就層出不窮。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朱元璋陵墓未解之謎,希望能幫到你。
朱元璋陵墓在哪
朱元璋陵墓即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 2003年7月3號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其周邊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吳良墓、吳楨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時被劃入世界遺產保護範圍。
朱元璋陵墓未解之謎
1、明孝陵選址佈局之謎
去過明孝陵的朋友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明孝陵的神道蜿蜒曲折,跟以往朝代任何一個皇陵的神道筆直大氣截然不同,為什麼要如此構建?歷史上諸多說法,後人傷透腦筋。
直到近年專家在航拍明孝陵時才發現端倪,原來整個皇陵的佈局居然是北斗七星!而為什麼要如此呢,據說朱元璋農民出身,睥睨天下,在為明孝陵選址時曾帶著精通堪輿術的劉基,以及徐達、湯和等一班開國朝臣,到東郊鐘山一帶“尋龍點穴”。反覆勘察後,幾人各自把相中的風水寶地寫於紙條藏在袖裡,亮出來時,竟然都是“獨龍阜”。按說選址既定,按照舊例建造即可,但朱元璋大手一揮,“讓孫權給我看門吧”,於是獨龍阜一帶包括大墓小冢在內的名勝古蹟,統統被挖毀了,只有吳大帝孫權墓被保留在明孝陵彎彎曲曲的神道門口,皇陵的佈局也因此被塑造成了北斗七星!
“下馬坊”、“大金門”、“望柱”、“櫺星門”、“五龍橋”、“享殿”、“寶城”分別構成了北斗七星的“勺頭”、“勺身”和“勺柄”。看來朱元璋深信“魂歸北斗”、“天人合一”,他死後仍想乘坐“北斗”這一“天帝之車”關照大明江山。
2、朱元璋有沒有葬在地宮之內
傳說,朱元璋下葬時,搞了一個“迷魂陣”,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讓人不知道到底哪一個是真正的棺槨所在;南京過去有個民謠:“南京有三怪,龍潭的姑娘像老太,蘿蔔當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抬棺材。”隨後不久就有被傳出朱元璋真身獨葬在城西的朝天宮內,之後明朝兩朝對於朱元璋葬於孝陵的說法一直持懷疑態度;但真相如何,恐怕就只有等挖掘那天才能得知了。
3、明孝陵地宮有沒有被盜過
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巨集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那麼如此偉大的一座皇陵,盜墓賊怎麼會放過呢?漫長的明清兩朝民間一直都有傳說明孝陵的地宮曾經被盜,甚至在建國後有一段時期紫金山山麓附近都盜洞連連,反而是我們的考古工作者,直到2000年左右才發現墓道***所在,不由得不讓人擔心地宮的安全與否;近年來有專家通過精密磁測技術配合地面調查研究確認了地宮位置,並宣稱地宮完好未被盜,不過事實怎樣,可不能盡信哦。
4、陪葬嬪妃安於何處
朱元璋一生殘暴,死後也不例外;朱元璋死時,殉葬嬪妃達40餘人,這些陪葬嬪妃葬於何處?歷史沒有任何記載。1937年在孝陵東側紫霞湖旁邊發現一座明代古墓,墓高3米,分內外二室,但室內空無一物。
1976年在孝陵西側山麓,發現一座明代磚砌骨灰墓葬,出土的金首飾中有一印有“匠作局”的金鐲。這兩座墓是否是先於朱元璋去世的的成穆貴妃孫氏、淑妃孫氏,有待考證。1998年,文物工作者在陵宮西側百米處的中山植物園內發現一批大型柱礎和少量刻有云紋的石刻,後又鑽探此處建築遺蹟和周邊相關遺蹟,發現此處很有可能就是嬪妃墓所在。但在沒有更多證據出土之前,依然還是一個謎團。
朱元璋陵墓相關:引領500年帝陵格局
不管朱元璋到底葬在哪裡,他的孝陵確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現在的明孝陵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木質結構的地面建築物已經不存在了,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來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也完好如初。這麼多年沒有受到盜墓者的破壞,應該與當年十三城門同時出殯有極大的關係吧,朱元璋終於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贏了盜墓者一局。
當時為了保衛孝陵,光護陵駐軍就有5千多人。陵內植鬆十萬棵,養鹿千買,每頭鹿的脖子上都掛著“盜墓者死”的銀牌。當日如此恢巨集的建築,現在還依然存在嗎?經過六百年風雨的洗禮,今日的孝陵又是什麼樣子?
孝陵的墓區建築大體分為兩組:第一組是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孝陵的***處是下馬坊,“下馬坊”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這是讓前來祭祀的諸官下馬的地方。在這裡有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額枋上刻著“諸司官員下馬”六個楷書大字。這塊額枋曾被毀壞,後經修復才為現在的這個樣子:坊高約9米、中間寬約6米,額枋長約6米、高1.28米、厚約0.32米。
過孝陵正門大金門,就是四方城了,是存放神功聖德碑的地方,因其為四方形,所以也稱四方城。四方城四周牆形如壁壘,在城內有一大石獸,背上馱“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這就是是明成祖朱棣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功德碑。碑通高8.84米,碑身高4.78米、寬2.24米,在南京地區現存的這塊石碑是最大的一塊。
神道在四方城的西北,從四方城過霹靂洞上的御河橋就是。神道的最大特點在於建築與地彤地勢的完美結合。同其他帝陵一樣,在神道的兩側依次排列著十二對石像生,它們分別是:獅、獬豸、駝、象、麒麟:馬,每種四隻,左右對成,共十二對,逶迤綿延達一里多地。在中國古代帝陵中,神道兩旁的石刻都是呈直線對稱分佈,而明孝陵的神道石刻卻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B1時代孫權陵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類似北斗七星。孝陵的神道兩旁的石刻為什麼會是這樣安排呢?沿著神道折向北,有華表***望柱***一對在前,緊接著就是四對巨大的石像,兩武兩文,威武雄壯,神態肅穆。這些石刻的線條粗率,簡約生動,是明初石刻的重要作品。
神道向北18米的盡頭為櫺星門,經過多少年的人為或者自然的破壞,櫺星門已不存在,僅有6個石柱礎站在那裡,昭示著當年的雄偉。過櫺星門折向東北275米,過御河橋向北,便是陵寢的主體建築了,孝陵的地宮就在這裡。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原為5個門洞,清朝同治年間改建為一個門洞。到了1999年,政府又重新進行了修復,恢復了明代時大門的原貌,改為5個門洞。
碑殿原為孝陵享殿前的中門,即孝陵門,原為5個門洞,後被毀。到了清朝時期,改建了碑殿,為三開間的紅牆小瓦建築,亭內立有5塊碑刻。其中中間的一塊上刻“治隆唐宋”四個鎏金大字,這是1699康熙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的御題。康熙為什麼會屢次來拜謁這位明朝的開國皇帝呢?原來,在康熙即位之後,由於漢人不服滿人統治,所以時常會有怨言。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康熙決定和漢人保持友好的關係,因為光靠馬上功夫,他認為是征服不了漢人的。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所以才有了康熙6次南巡,5次拜謁明孝陵的感人之舉。那塊刻有“治隆唐宋”的碑還跟曹雪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呢。原來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刻立。享殿是孝陵的主要建築。原殿已毀,現在尚存3層須彌座臺基,通高3.03米。在大殿前後各有3道踏垛,尚存6塊浮雕雲龍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長57.30米、寬26.6米,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后神位。現殿內是“明孝陵史料陳列室”。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空地的盡頭有一座石橋,過了石橋就到了孝陵地面建築的最後部分方城、明樓、寶頂。孝陵的方城是以大條石砌成的,在正中開拱門式斜隧道,修有臺階共54級。整個方城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底部為須彌座。在隧道口的東削兩面各有石級可登城頂。這也是孝陵與其他帝陵不同的地方。方城頂部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無奈風雨無情,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都已經毀壞,現僅存四面磚牆。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視野開闊,中山陵、梅花山、中山植物園、“寶頂”,四面環繞,掩映在鬱鬱蔥蔥的樹木之中,給人一種如臨仙境之感。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這個大土丘的下面就是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不過馬皇后應該不是很寂寞的,在她不遠處的梅花山上,就有三國時東吳君主孫權及其夫人葬陵墓,兩者僅僅相隔300米。明孝陵打破了以往帝陵的祖制,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臺、方垣、上下宮制度和十字軸線的陵墓佈局,第一次按皇宮佈局建立“前朝後寢”三進院落制,開創了一個新的陵寢格局:“前方後圓”,並由此影響著此後明清兩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設規制。這是自大明建立以來,第一座擁有自己個性的皇帝陵寢。
- 朱元璋陵墓在哪_朱元璋陵墓未解之謎
- 中小學藝術展演主持詞
- 有關自信與成功的名言警句
- 愚笨的同義詞反義詞和造句有哪些
- 老人鍛鍊身體後腳痛怎麼辦
- 全省環保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生肖馬生肖蛇生肖配對
- 公積金貸款購房需要的步驟都有哪些
- 獅子座女生和什麼星座最般配
- 關於雪的優美句子有哪些
- 舊唐書崔彥昭傳閱讀答案
- 如何檢視電腦顯示卡配置
- 保安警械使用管理規定範文3篇
- 感到迷茫的句子說說心情
- 財務會專業畢業生的自薦信範文大全
- 短篇感人青春愛情文章
- 做大客戶銷售應思考哪些問題
- 水藻將成為最綠色的能源閱讀答案
- 夢見被豬拱是什麼意思
- 我的母親反思範文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