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的版圖

  戰國時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說認為應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是華夏曆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圖片

  戰國簡介

  戰國”一詞最早出自《史記·匈奴列傳》:“冠帶戰國七, 而三國邊於匈奴。”戰國儘管是主要描寫七個國家的征戰,而戰國時期的國家遠遠不止七個,戰國初期,群雄並起,共有二十多國,依然以周天子為共主。司馬遷的《史記》和漢代劉向的《戰國策》是記載戰國曆史的重要文獻。***劉向敘錄曰:“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戰國時期,魏、趙、韓、齊、楚、秦、燕這七個諸侯強國,即戰國七雄,連年征戰,在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鬥爭十分激烈。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發揮了富國強兵的重要作用,秦國終於後來居上,逐一滅掉了其他六國,完成了“秦王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雄當中,為了富國強兵而競相實行變法,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等實行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進步。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鬥爭中十分活躍。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的農業,而且造福後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的發展上,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佈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慾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戰國對於中國歷史發展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戰國早期,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併,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的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掠地擴充套件,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於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滅亡。戰國中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

  歷經254年的戰國時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從公元前475年~前356年,是魏國最先強盛的時期。在這期間,魏國任用李悝實行變法,從而強大起來。但是,魏國的強大,引起了周圍趙、韓等國的不安。他們邀集秦國和齊國介入鬥爭。公元前362年,魏國被秦國打敗,丟失了戰略要地西河,而且不得不遷都。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公元前353年***和馬陵之戰***公元前341年***中兩次敗給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從公元前365年~前241年,是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的時期。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實力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併周圍弱國、擴大勢力範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鬥爭。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鬥爭中十分活躍。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佔據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佔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公元前241年,最後一次合縱攻秦戰爭以失敗而告終,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從公元前241年開始,秦國以絕對優勢向東方六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兼併戰爭。秦國採用“遠交近攻”的戰略,自公元前230年~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了“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農業的發展,而且造福後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方面,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黃金時期。

  戰國時期的七國疆土

  秦:約佔有今陝西關中、漢中和甘肅東南部、四川省大部。[3]

  魏:約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趙: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韓: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齊:約佔有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楚:約佔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

  燕:約佔有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的一部分

  戰國前期,“七雄”形成,各國將精力用在內部整理上。各國招賢才能,勵精圖治,像李悝,吳起,商鞅等人的變法維新就發生在這時期。

  戰國中期,就是大戰的時候。真是:“國無寧日,歲無寧日”“邦無定交,土無定主”的混戰局面。 各個國家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擴大國土的勢力,君主們都相繼稱王,獨霸一方。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圖強,加強軍備;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頻頻爭取別國的“合縱”“連橫”。

  戰國後期,秦國昭襄王用範睢為相,採用了“遠交近攻”之計,破壞了各國的“合縱”,加強了秦國的國力,軍事,成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削弱了各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