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

  對於春秋和戰國這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戰爭的形式出現了比較大的區別。有哪些呢?下面是有原因,歡迎參閱。

  原因一

  首先,就春秋時期來說,比如楚國在一個一個消滅身邊的小國時,往往就是把你打服就行了,然後還為這些君主保留一塊祭祀先祖的地方。而到了戰國時期,動輒數十萬人的大會戰,乃至數十萬軍隊的陣亡,其慘烈程度是春秋時期難以相提並論的。對此,解釋的原因有很多的,比如生產力的提高,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潰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等。但是,在筆者看來,人口變化是造成以上兩種戰爭的重要因素。

  原因二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約為2000萬人。而在戰國末期,人口則增長到4000多萬人。由此,在春秋時期,因為人口較少,顯得土地相對較為富餘。那麼,如果對小國發動滅國戰爭的話,還可以勉強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對大國發動滅國戰爭的話,佔領的土地怎麼辦呢,自己國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難以消化這麼多的土地。在這一點上,吳國在本來能消滅越國的基礎上,選擇放勾踐一馬,也有人口有限的考慮。當然,即便越國吞併了吳國,仍然主動贈予楚國等諸侯數百里的土地,也有自己人口有限、無法有效佔領的考慮。

  原因三

  再者,到了戰國時期,人口從2000萬增長到4000萬,這逐漸多出來的一倍人口自然要吃飯的,而吃飯就要有糧食和耕地。但是,對於秦國、趙國等大國來說,自己國家可以耕種的土地是有限的,這就需要發動戰爭就佔領別的國家的土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秦國主動消滅了巴國和蜀國,將這一片土地發展為重要的糧倉。不然的話,大量的人口沒有耕地,那可能要危及秦國的統治。再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在吞併了中山國等國家後,國土一下子擴張了近三倍,這也有為了緩解土地供應緊張的考慮。

  原因四

  最後,可能要說了,如果發動滅國統一戰爭失敗的話,也即沒有佔領到耕地的話,那是不是更容易加劇戰國七雄內部的矛盾嗎?對此,在冷兵器作戰時期,不管是戰勝一方還是戰敗一方,都會出現重大的軍隊傷亡。以長平之戰為例,趙國陣亡了四十多萬士卒,秦國同樣付出了三十多萬人的代價。換而言之,一場戰爭造成將近八十萬人的陣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土地供應緊張的問題。進一步來說,對於中國古代歷史來說,人口和戰爭密切相關,當人口超出土地和糧食的供應能力後,戰爭也就容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