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描寫技巧與表現手法彙編

  古詩文主要指中國古代的詩歌和散文,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如《詩經》、《史記》就是其中流傳的比較優秀的作品。就中國文化而言,唐朝時流行寫詩,如絕句***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律詩***如杜甫的《客至》***;宋朝流行詞,有很多的詞牌名***如菩薩蠻***.元朝時著名的是曲***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有很多的曲牌名和曲調名。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古詩文的描寫技巧與表現手法相關彙編。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語文學習:古詩文中的描寫技巧與表現手法

        一、 描寫技巧

  1、襯托:襯托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通常就叫烘托,烘雲托月。襯體作主體的陪襯,突出主體,使所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琵琶女的技藝高超和人物淒涼孤獨而悲傷的心情。

  反襯,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烘托主體。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時,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等相結合,互相形成對比襯托,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如杜牧《齊安郡後池絕句》最後兩句:“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以成雙成對的“鴛鴦”襯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等以聲襯靜,襯托出環境的清幽寂靜。

  2、對比

  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

  如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高適的“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等,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給人以深刻印象。

  如元代王冕《白梅》的前兩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用“混芳塵”的桃李反襯“冰雪林”中潔白的梅花,襯托出梅花之高潔守志,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採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問】《採蓮曲》刻畫人物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主要運用了襯托的寫作技巧,將採蓮少女和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讓少女的羅裙和碧綠的荷葉,粉嫩的臉龐與鮮豔的荷花互相映襯,襯托出少女的清新嬌豔。少女形象在畫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留下無盡的情味。
 

  鵲橋仙·夜聞杜鵑 陸游

  茅簷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晚常啼杜鵑。催成清淚,驚破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問】陸游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晚常啼杜鵑。”兩句,採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晚常啼杜鵑。”兩句,詩人以“林鶯巢燕”的無聲,反襯杜鵑的有聲,好處是以寂靜突出杜鵑悲切的叫聲。

  觀祈雨 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
 

  【問】這首詩在寫作技巧和語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點?試作簡要賞析。

  這首詩在寫作技巧上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農民祈雨的場面,後兩句寫朱門歌舞的情景,前者憂,後者樂,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第一句語中帶情。***桑無葉,土生煙***含蓄地抒發了農民盼雨心憂如焚之情。第四句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絃受潮而影響其享樂,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與憤慨滲透其間,溢於詩外。
 

  陶者 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寸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問】這首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把長年辛勞而居室簡陋的陶者與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以及對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的憤慨之情。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
 

  【問】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主要運用了襯托***用冰雪襯托梅之堅毅***、對比***用桃李對比以顯示梅之高潔守志***的手法;表達了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3、動靜結合

  在中國古代詩歌裡,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選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一些典範,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裡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裡的 “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前兩句寫黃昏時候,山林不見人影,寂寥、空闊。偶爾聽到幾點人說話的聲音,非但沒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顯得山之靜。後兩句明暗對比:一縷夕陽射進蔚然深秀的樹林,落日餘暉打在一塊青青的苔蘚上。這裡為聲襯靜,用了襯托,也用了對比。

  4、點面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絡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絡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在《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於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於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從“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並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如杜甫的七律名作《蜀相》,由諸葛亮的祠堂寫到這位蜀漢賢相的一生事業。其頸聯雲:“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兩句之所以顯得格外厚重,就是因為它所包容的內容異常豐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對》,後一句,抵得兩篇《出師表》;從三顧茅廬到白帝託孤,他與先主劉玄德的君臣遇合,從七擒孟獲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績和北伐的功業;“天下計”言其巨集圖,“老臣心”表其忠貞;……。老杜以外,哪個詩人曾有過這樣的筆力?類似這種手法,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

  5、細節描寫

  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這一點特別需要加以注意。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

  如杜牧的《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詩人僅攝取楊貴妃看到跑馬飛送荔枝的人發出會心一笑的細節入詩,一切盡在不言中了。詩人的隱諷態度在於“妃子笑”與“無人知”,由此可見,千里迢迢飛送荔枝,完全為了博得一人的歡心,至於外人是不知內情的,看到快馬飛馳的緊急情況,或許以為是為了軍國大事呢?“妃子笑”的細節,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再如元稹的小詩《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寓引古鑑今之意,抒憑弔今昔之情,向來極負盛名。詩云《唐詩別裁》說它:“只四語已抵一篇長恨歌矣。”《養一齋詩話》稱它:“一十個字,足賅《連昌宮詞》六百字,尤為妙境。”究竟妙在何處?在於“小處寄慨,倍覺喝嘆有情”***紀昀***。

  詩人只是選取了白頭宮女“閒坐說玄宗”的細節組成全篇。按說這些宮女從紅顏到白髮,在冷宮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誰?她們應該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詩人拋開了許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讓這些宮女,閒坐無聊,數說玄宗昔時的繁華,談資以消磨時光。如今,她們既不憤激,也沒有感嘆,只是麻木地說說而已,甚至談起自己的過去,像談論別人的故事一樣,心如死水,無怨無恨。“閒坐說玄宗”看似輕筆帶過,然而,厚積薄發,蘊含了詩人多少不勝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潛贊曰:“只說玄宗,不說玄宗長短,佳絕!”

  下列小詩,都是以細節描寫為中心組織全篇,顯得搖曳多姿,昭暢述情,各顯其妙: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通過“燕子”的細節,抒發了古今盛衰的感慨;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張籍《秋思》最後結出“行人臨發又開封”,使境界突現,形神逼露,驟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推崇為“七絕之絕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6、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如杜甫的另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就是濃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風光,山青翠,花紅豔,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是為寫下文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

  如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通過紅日映花襯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憶江南美景的。

  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鵝潔白的羽毛浮於綠水之上,紅掌撥動,綠水泛波,紅、白、綠三色對比有寒有暖,鮮明而協調,在藍天、白雲之下,在綠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見底的池塘邊,“白毛”與“綠水”比美,“紅掌”與“清波”爭勝,多麼絢麗的畫面,多麼富於童趣和生活氣息。真可謂狀物如在目前。

  7、觀察角度的變化

  蘇軾的《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詩的第一句從什麼角度寫?仰視。

  第二句從什麼角度寫?低頭。

  這兩句詩勾勒出一個怎樣的境界?

  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蘭溪山色,朦朧飄渺,使人如同墜如仙境。

  8、白描手法

  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物件,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乾淨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用白描手法,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語。集中地表現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月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
 

  二、表現手法

  1.象徵

  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徵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藉助讀者的想象和聯想把它們聯絡起來。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捨己為人的象徵。

  象徵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

  例如,龍象徵皇上最高權力,鳳凰象徵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長治久安的象徵,猿聲是旅人離分時的傷感的表現,鶴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則代表著幸福,鴛鴦是愛情的象徵,大雁給分離的情人帶來訊息,知了象徵復活之後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寫秋天的詩中出現,楊柳表示別離,蘭花是純潔的象徵,牡丹是富貴的標誌,“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等等。屈原用“蘭芷”象徵自己的芳香、不與世同流合汙的高尚節操;陸游以“梅花”象徵自己的孤高與勁節***《卜算子·詠梅》***;等等。

  2、聯想和想象

  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大膽豐富的想象也常表現為誇張手法的運用。所謂誇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該句就運用了誇張和烘托的寫法來表現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賀的《夢天》“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在詩人的眼中茫茫中國大地上的九州島成了微不足道的塵煙九點,浩淼無邊的東海成了杯中之物,通過想象和誇張的手法,抒寫了詩人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

  3、抑揚關係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欲揚先抑:又叫先抑後揚,即文勢先下抑後上揚,或文意先貶抑後褒揚,猶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頂。

  欲抑先揚:又叫先揚後抑,即文勢先高揚後下抑,或文意先褒揚後貶抑,好像瀑流,從高處飛瀉而下。

  例:“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似貶實褒:對值得歌頌的物件不正面褒揚,而寓褒於貶,正話反說,用貶抑的語氣來褒揚,看似貶抑實為褒揚。

  似褒實貶:對應該貶抑的物件不直接貶抑,而寓貶於褒,反話正說,用褒揚的語氣來貶抑,看似褒揚實為貶抑。

  例:《紅樓夢》中《西江月》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袴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這兩首詞用似貶實褒、寓褒於貶的手法揭示了賈寶玉的性格。”

  《過泰論》對陳涉的描寫也是貶陳涉行軍用兵不及向時幾國,實則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4、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

  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抱負,表面回憶歷史,敘述古人,實則抒發自己對人事物的認識。臣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影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際老臣心,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蜀相》杜甫本詩借諸葛亮的故事,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