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學習方法

  歷史是一個不需要很高思維能力的科目,但要注重思維的嚴謹。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第一,建立信心。學生若能在記憶前抱有“我一定要記住”、“我一定能記住”的決心和自信,最後效果一定會大大改善。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有著確鑿的科學依據,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大腦儲存資訊的容量,相當於十億冊書的內容,一個人的大腦即使每一秒鐘輸入十個資訊,這樣持續一輩子,也還有餘地容納別的資訊。這種大腦記憶容量的無限性是我們建立自信的可靠保障。

  第二,變通記憶主體。即把單一封閉的個體記憶,發展到以個體記憶為主,以合作記憶為輔的新階段。所謂合作記憶是指以小組為單位***2-4人為宜***圍繞同一歷史問題採用搶答、抽背、默寫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刺激人的大腦記憶神經,激發記憶潛能,喚起競爭意識。為了調節氣氛,有時老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同臺競技,與生同樂,讓師生在“瘋狂”的競爭記憶中體驗學習歷史的樂趣。

  第三,調動各種感官。實踐告訴我們,記憶時若只有一種感官單通道地記憶,效果遠不如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好。所以在記憶歷史知識時,除了用眼看、用耳聽、用腦想外,還應多動口、多動手,以增強記憶效果。

  當然,初中生歷史記憶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只有在今後的教研實踐中充分調動廣大師生,不斷挖掘校本資源,才能把“如何改善歷史記憶效率”這一工作進一步做細做實,為實現初中歷史的有效教學奠定基礎。

  二

  歷史學科的生命在於真實。用史實來說話,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因此,對史實的全面掌握是高考複習的一個關鍵環節。

  歷史知識包括:人物;事件***事態***;組織***機構***;制度***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成果***包括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築、書籍文獻***。

  人物:

  對於傑出歷史人物應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把握:

  第一,要知道他們的社會身份和屬於哪一歷史時代。

  第二,要掌握他們的主要活動和業績。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和業績在教科書中往往是分散的,高考可以選擇特定角度;要求應試者對此進行連貫的闡述。如孫中山“致力於革命四十年”,其歷史活動貫穿於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不同歷史時期,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分別記述於不同章節,可以選擇特定角度將這些相對分散的記述連貫闡述。

  事件或事態:

  所謂事件,是指人們在短時段內進行的具有突發性、間斷性的歷史活動;而所謂事態,則是指人們在較長時段內從事的具有常規性、持續性的歷史活動。對於歷史事件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把握:

  第一,時間或背景。對於大部分歷史事件並不需要記住其發生的年、月、日等具體的時間,但須知道它們發生的歷史時期,或它們發生的時代背景。如對於“公車上書”,應知道它發生於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時。不過對少數重大的歷史事件***尤其是中國和世界近現代史中的事件***,須掌握它們發生的具體時間。

  第二,簡單經過或內容。如對於“公車上書”,應知道其主要內容是康有為、梁啟超領導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上書光緒皇帝,反對簽訂《馬關條約》,要求變法。

  第三,結果或影響。如對於“公車上書”,應知道它雖然沒能上達,但卻標誌著戊戌維新運動的興起。

  群體和組織、機構:

  人類的歷史活動不僅是以個體形式進行的,更重要的是以群體形式進行的。對於歷史領域的這種群體和組織、機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第一,存在或創立的時間、背景。如對於西域都護,應知道它設立於西漢時期。

  第二,性質或功能、職能。如對於西域都護,應知道它是西漢政府對西域進行政治、軍事管理並保護商旅往來的機構。

  第三,在歷史上的影響。對於西域都護,應知道它的設立標誌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制度、綱領、路線、計劃、條約:

  對於歷史上的各種制度、綱領、路線、計劃、條約等,應從以下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產生的時間或背景。如對於科舉制,應知道它是作為九品中正制的替代物創立於隋。

  第二,主要內容和沿革變化。對於科舉制,應知道它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員,其考試在明清時期採用八股文。

  第三,在歷史上的影響。如對科舉制應知道它打破了選任官員的門第限制,但八股取士使得士人脫離實際。歷史上的各種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等看似僵化的規則,都是由一定歷史時期的各種社會關係、政治關係凝聚而成的。或者說,在它們文字形式的背後,其實隱藏著當時社會各個階級、階層、政治軍事集團、民族、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關係。歷史上的各種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等,往往存在著沿革變化過程,存在著文字規定與實際實行情況之間的差異。

  文化成果***包括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築、書籍文獻***:

  歷史上各種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築、書籍文獻等,是人類動態文化創造的靜態成果,是人類歷史文化活動的結晶,在人類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必須予以重視。對於這些人類歷史文化活動的成果,應從以下幾個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這些文化成果的產生時代或年代。如對於都江堰,應知道它修建於戰國時期。

  第二,這些文化成果的創造者、總結者***他們有可能是一些知名的個人,也有可能是一些可知或不可知的群體***。如對於都江堰,應知道它是當時秦國蜀守李冰父子所組織修建。

  第三,這些文化成果的內容或價值。如對於都江堰,應知道它是一項防洪灌溉工程,它使岷江水流由激轉緩,既可免除水患,又能灌溉田地。

  為便於掌握,還可以將歷史知識這樣分類進行掌握:

  教材明確標示或我們在理解上可以認定的“歷史之最”、“歷史第一”的史實。如“筒車”這種提水灌溉工具,儘管教材敘述它時沒有用“最早”的字眼,但1997年高考第3題考查它最早出現的朝代。這需要理解教材“唐朝農民……創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車”的表述。

  歷史上具有“開始”、“開端”意義的史實

  但有些似乎熟知的史實,如果讀書不細容易弄錯。如春秋時期私田的大量開墾導致井田制的破壞,但私田的出現是在春秋之前;北宋時興起的是私人講學的書院,而私人講學則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就開始興辦了。

  三

  在這裡首先想明確一點。請不要先把自己侷限在文科或者理科內,應當全面地學習各學科的知識。高中的學習相對初中而言,是一個新的開始,如果能夠在開頭走好第一步的話,後面的道路會通暢很多。而如果早早把自己限定在某一個學科類別中,勢必會分散對其他科目學習的注意力,這樣反而拖垮你其他科目的成績,使得你在學業水平測試中牽扯更多的精力,重複做功,得不償失。

  其次我想談一談文科的科目特點。文科生有一個重要的優勢,就是人數較少,並且文科在傳統印象裡屬於是不太被重視的學科,高分學生學文科的比例相對會低一些。這樣一來,文科高考面臨的競爭相對而言就會低許多。如果高一的同學現在已經開始對未來的文科學習進行規劃,那麼我會恭喜你,你已經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文科生在高一併不需要學的太苦,只需跟住學校的進度,做好知識的積累工作,慢慢打下自己未來學習的堅實基礎,就已經是一個比較大的成就了。同時,數學的成績千萬不能落下,因為未來文科高考中,數學的區分度非常高,所以在起點上一定不能落後。

  具體到歷史這個科目的學習,高一主要會涉及必修一、必修二這兩本教材,這兩本教材的內容分別是政治史和經濟史,無論是在未來的會考中還是高考中比重都非常高。請每一位新高一的同學務必把這兩本教材上的核心概念進行掌握,理解每一個術語,瞭解主要事件的時序,最後請根據“民主”、“法制”、“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近代化”、“經濟全球化”等線索把所學內容整理成體系,這些簡單的積累工作會為你未來的學習帶來巨大的便利。

  高一是高中學習的開始,高中三年最難的知識不在高一,最疲勞的時期不在高一,但高一一年你投入的程度,決定了你未來三年學習的姿態。所以,各位剛剛升入高一的同學們,既然已經站在起跑線上,就請走好你高中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