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成語典故大全

  漢語成語在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傳承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漢語詞彙系統中重要而又極富特色的組成部分,成為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等學科研究課題中的重要分點。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對牛彈琴的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於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後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於是他撥動琴絃,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絃發出的聲音,但是並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並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絃,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物件。

  篇二:兵貴神速的故事

  郭嘉,字奉孝,潁[yǐng]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他足智多謀,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敗了據有冀、青、幽、並四州的袁紹,殺了袁紹長子袁譚,袁紹的另外兩個兒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遼河流域的烏丸族首領蹋頓單于。蹋頓乘機侵擾漢朝邊境,破壞邊境地區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討袁尚及蹋頓,但有些官員擔心遠征之後,荊州的劉表會乘機派劉備來襲擊曹操的後方。

  郭嘉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對曹操說:“你現在威鎮天下,但烏丸仗著地處在邊遠地區,必然不會防備。進行突然襲擊,一定能消滅他們。如果延誤時機,讓袁尚、袁熙喘過氣來,重新收集殘部,烏丸各族響應,蹋頓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屬於我們了。劉表是個空談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劉備,不會重用劉備,劉備不受重用,也不肯多為劉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遠征烏丸,不會有後顧之憂的。”

  曹操於是率領軍隊出征。到達易縣***今屬河北***後,郭嘉又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現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戰,軍用物資多,行軍速度就慢,如果烏丸人知道我軍的情況,就會有所準備。不如留下笨重的軍械物資,部隊輕裝,以加倍的速度前進,乘敵人沒有防備發起進攻,那就能大獲全勝。”

  曹操依郭嘉的計策辦,部隊快速行軍,直達蹋頓單于駐地。烏丸人驚慌失措地應戰,一敗塗地。蹋頓被殺,袁尚、袁熙逃往遼東後被太守孫康所殺。

  篇三:狼狽為奸的故事

  傳說古時候,有狼和狽兩種野獸。狼的前肢長,後腿短;狽的前肢短,後腿長。

  有一次,狼和狽來到一戶農家的羊圈外面,聽到羊在裡面咩咩地叫著,心裡都十分癢癢,想象著羊肉美味鮮嫩,並被自己抱在懷裡啃咬的情景。

  狼流著口說:“狽,你聽聽,羊的叫聲那麼響亮,說明它們很肥美哩!這樣的羊肉一定非常好吃!”

  狽嘆口氣道,“是啊,羊的確肥壯,只是羊圈太高,我們都進不去。”

  狼過了好一會兒眼珠一轉,想了個辦法,在狽耳邊一說,狽連連稱讚狼的腦子好使。

  狽蹲下身子,讓狼騎到脖子上。

  狽站立起來,把狼馱得很高,然後狼就用它的兩條前腿攀上羊圈,猛地捉住了羊圈邊上的一隻羊。

  篇四:屢見不鮮的故事

  陸賈是楚漢相爭時期劉邦手下的一名說客,因為學富五車所以常常被派到各個諸侯國去,在他才高八斗的學識基礎之下,經常口若懸河勝辯而回。劉邦對他一直以來都很賞識,對他也是封官加爵不斷的升遷。劉邦死了以後陸賈辭去官職回到雍州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陸賈育有五個兒子,在他們長大成人以後陸賈便把他的積蓄平均分配給他的兒子們,叫他們以此為基礎自力更生開創自已的天地。

  陸賈對他的兒子們提出了一個條件,他對兒子們說:“我將在這一年的時間裡帶著數十名身著霓裳羽衣的歌舞侍者們外出遊玩,這其間無論經過你們哪一個家庭,你們都要用好酒好菜盛情款待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我會經常來就不需要用禽獸來如待我們。”他還跟兒子們說如果他在誰的家裡度過百年,他的侍從跟隨身的物品就歸誰擁有。果然在這之後他帶著貴重的寶劍跟侍從們四處遊山玩水,輪流在各個孩子家裡吃住,數十天便換一家,他的兒子們都十分聽從父親的訓話,哪家也不敢對陸賈有一絲一毫的怠慢。

  篇五:目不識丁的故事

  以前,有個財主姓丁,他有一個兒子,都十多歲了,還什麼都不懂,請了好幾個先生,就是教不會他一個字。丁財主心裡可急壞了,一天他出榜文,聲稱若誰教會丁少爺一個字賞銀十兩。

  一位老秀才見了,心想:這孩子再笨,也不至於不知道自己的姓吧?況且,這個“丁”字筆畫簡單,又好寫,又好認,我怎麼會教不會他一個“丁”字呢?於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財主家後,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一晃就過了九天,丁財主要考丁少爺。老秀才怕丁少爺忘了,特意準備了一個釘子,讓少爺拿著,說:“萬一忘了,看看手裡的東西,就想起來了,懂嗎?”少爺點了點頭。

  秀才領著少爺去見丁財主,寫了一個“丁”字說:“小少爺,這個字怎麼念?”

  誰知少爺半晌,還是想不起這是個啥字。秀才趕緊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

  少爺低頭一看,說:“一根鐵棒棒。”

  秀才一聽,氣得直跺腳:“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識‘丁'不要緊,我的十兩銀子可完了。”

  從此,“目不識丁”這名俗語便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