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時期的成語典故大全

  成語是一種相沿習用、結構固定的特殊詞彙。它具有完整的意義和固定的結構,語法功能與一般詞彙大致相同,書卷氣息濃重。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齊國時期的成語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齊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篇一: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的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繼位以後,卻沉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聲鳴叫,只是毫無目的的卷附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實在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沉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因此他對淳于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沉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政。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訊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齊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篇二:雞鳴狗盜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非凡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裡。他便藉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興奮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預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天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馬上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希奇,但也只得起來開啟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馬上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下一頁檢視更多“齊國時期的成語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