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成語典故大全
成語是在交際過程中因表達的需要而產生的,當找不到合適的、準確的語言來表達的時候,成語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惴惴不安的故事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逝世,居然用一百多人給他陪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臣子車氏家的三兄弟奄息、仲行、針虎也在其中。這三兄弟為秦國立下蓋世奇功,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卻仍逃脫不了被活埋的命運。
秦國的老百姓對秦穆公的做法非常憤怒,就寫了一首名為《黃鳥》的輓歌:
“黃雀叫嘰嘰,在酸棗樹上休息。誰追隨穆公去了?子車家的奄息。提到這位奄息,一人的價值等於百人。走近他的墳墓,心中不安渾身戰慄。老天爺呀老天爺!我們的好人為什麼都要死去?如果能贖他的命,我們願意用一百人換回他一個。
“黃雀叫嘰嘰,在桑樹上休息,誰追隨穆公去了?子車家的仲行。提到這位仲行,百條好漢都抵不上他一人。走近他的墳墓,心中不安渾身戰慄。老天爺呀老天爺!我們的好人為什麼都要死去?如果能贖他的命,我們願意用一百人換回他一個。
“黃雀叫嘰嘰,在荊樹上休息,誰追隨穆公去了?子車家的針虎。提到這位針虎,一個人能與一百人相比。走近他的墳墓,心中不安渾身戰慄。老天爺呀老天爺!我們的好人為什麼都會死去?如果能贖他的命,我們願意用一百人換回他一個。”
篇二:模稜兩可的故事
蘇味道是初唐的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屬河北欒城***人。九歲能詩文,少有才華,與李嶠以文辭齊名,號“蘇李”。20歲中進士,早年為咸陽尉,因吏部侍郎裴行儉賞識,隨裴行儉兩徵突厥,為書記。聖歷初官居相位,先後三度為相,深得武則天賞識。
當狄仁傑垂垂老矣之際,武則天向他諮詢誰能接班,狄仁傑答道:“文學蘊藉,則蘇味道、李嶠固其宜矣。”蘇味道能夠獲得一代名相狄仁傑的賞識,自可說明他必非平庸之輩。
可是,蘇味道任宰相的時候,最大的毛病是“尸位素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作為”,凡事明哲保身,一味地和稀泥,處事十分圓滑。
有一次,一個人向蘇味道請教當官的訣竅,他得意地說:“要想當好官,必須記住一點:處理任何事情,都不要決斷得清楚明白。否則一有錯誤,就必定受罰。應該像用手摸稜角那樣,這一面可以,那一面也過得去,就不會出事了。”這番話傳揚開來以後,大傢俬底下都稱他為“蘇模稜”。史料記載:“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然而,蘇味道並非遇事一律模稜,不置可否。在有些事情上,他的態度又鮮明得出奇。比如,長安元年***公元701年***三月大雪,蘇味道以為是祥瑞之兆,率領百官向武則天進賀。殿中侍御史王求禮當即指出:“三月雪為瑞雪,臘月雷為瑞雷乎?”還說:“今陽和布氣,草木發榮,而寒雪為災,豈得誣以為瑞?”又一次,有人向朝廷呈獻一頭三條腿的牛,蘇味道又帶頭上朝祝賀。蘇味道如此不顧常識,昧於事理,必然招致“舉朝嗤笑,以為口實”。但蘇味道不管這些,笑罵由爾笑罵,依舊我行我素。難怪宋人孔平仲的《續世說》,將他的言行編入了“奸邪”一列。
篇三:眾叛親離的故事
春秋時,衛國君主衛桓公有個弟弟,名叫州籲。公子州籲有滿身的武藝,就想篡奪兄長的位置。
周平王死了,衛桓公到洛陽參加喪禮。州籲為兄長餞行,敬酒給桓公。桓公依照禮節,向弟弟回敬一杯酒。州籲趁哥哥沒注意,突然拔出事先準備好的匕首,將桓公殺死,篡奪了國君之位。
州籲即位之後,覺得國人對自己不服。為了不讓大家有反對自己的機會,他發動戰爭,聯合陳、宋、蔡三國去攻打鄭國,想轉移人們的注意力。可是,鄭國的防守非常嚴密,所以州籲打了敗仗。
魯國國君隱公問大臣們:“州籲這樣做,能長久嗎?”
一位大臣說:“州籲只知發動戰爭,四處樹敵,老百姓不會對他效忠。他為人心狠手辣,誰都不敢親近他。正因為如此,老百姓反對他,親信的人背離他,這樣的政權如何長久得了?其實,兵跟火是一樣的,一味地用兵,卻不懂得收斂和節制,就與玩火自焚差不多。我覺得,州籲很快就會遭遇滅頂之災!”
果然,不到一年,衛人就藉助陳國之力,將州籲殺死,報了殺害先君之仇。
篇四:掩耳盜鈴的故事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篇五:削足適履的故事
春秋時期,發生了兩件骨肉相殘的事情。這兩件事情影響很壞,很多人都知道。
一件事是晉獻公與公子申生的事情。
晉獻公在晚年時非常昏庸,寵愛妃子驪姬,對她言聽計從。驪姬想讓兒子奚齊當太子,就與奸臣私通,一起商量著如何對付他們的眼中釘——太子申生。
一次,驪姬用蜂蜜擦頭,引來不少蜜蜂,然後命申生用扇子驅趕蜜蜂。結果,晉獻公在高臺上看到,真的以為申生有戲母之心。晉獻公勃然大怒,從此斷絕父子之情,再也不理睬申生了。申生失寵,只得自殺。
驪姬還在獻公面前,說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的壞話。獻公聽信讒言,派人去殺重耳。重耳、夷吾見勢不妙,只得逃出晉國,另尋出路。
另一件事,是公子棄疾與楚靈王的事情。
楚靈王曾經傳下旨意,命他的弟弟公子棄疾去管理被滅的蔡國,而他統率軍隊出征,攻打東方的徐國。公子棄疾見國君不在國內,就帶兵回國,殺死了楚靈王的兩個兒子,擁立他哥哥的兒子子午為君,由子皙做令尹。
楚靈王聽說公子棄疾掌握了大權,自己又沒有辦法打回去,氣得上吊自殺。公子棄疾見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大,索性逼子午自殺,自己從後臺走向前臺,做了楚王,歷史上稱他為楚平王。
這兩件事,一件是父親逼死兒子,一件是弟弟逼死哥哥,說起來都令人連打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