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對於小學語文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後來居上

  漢武帝時,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別叫作汲黯、公孫弘和張湯。這3個人雖然同時在漢武帝手下為臣,但他們的情況卻很不一樣。

  汲黯進京供職時,資歷已經很深且官職也已經很高了,而當時的公孫弘和張湯兩個人還只不過是個小官,職位低得很。可是由於他們為人處事恰到好處,加上政績顯著,因此,公孫弘和張湯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來,直到公孫弘封了侯又拜為相國,張湯也升到了御史大夫,兩人官職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這個人原本就業績不及公孫弘、張湯,可他又偏偏心胸狹窄,眼看那兩位過去遠在自己之下的小官都已官居高位,心裡很不服氣,總想要找個機會跟皇帝評評這個理。

  有一天散朝後,文武大臣們陸續退去,漢武帝慢步踱出宮,正朝著通往御花園的花徑走去。汲黯趕緊趨步上前,對漢武帝說:“陛下,有句話想說給您聽,不知是否感興趣?”

  漢武帝回過身停下,說:“不知是何事,不妨說來聽聽。”

  汲黯說:“皇上您見過農人堆積柴草嗎?他們總是把先搬來的柴草鋪在底層,後搬來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覺得那先搬來的柴草太委屈了嗎?”

  漢武帝有些不解地看著汲黯說:“你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汲黯說:“你看,公孫弘、張湯那些小官,論資歷論基礎都在我之後,可現在他們卻一個個後來居上,職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農人一樣嗎?”

  幾句話說得漢武帝很不高興,他覺得汲黯如此簡單、片面地看問題,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貶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壓住火氣,什麼也沒說,拂袖而去。此後,漢武帝對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職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後來者居上,原本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這就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汲黯認為提拔人才一定要論資排輩,反對後來居上,是不可取的。

  :假博學出洋相

  從前魏地有個人,素以博學多識而著稱。很多奇物古玩,據說只要他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麼朝代的什麼器具,並且解說得頭頭是道,大家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常常引以為自豪。

  一天,他去河邊散步,不小心踢到一件硬東西,把腳也碰痛了。他恨恨地一邊揉腳一邊四下張望,原來是一件銅器。他頓時忘了腳疼,拾起來細細察看。這件銅器的形狀像一個酒杯,兩邊還各有一個孔,上面刻的花紋光彩奪口,儼然是一件珍稀的古董。

  魏人得了這樣的寶貝非常高興,決定大宴賓客慶賀一番。他擺下酒席,請來了眾多親朋好友,對大家說:“我最近得到一個夏商時期的器物,現在拿出來讓大夥兒賞玩賞玩。”於是他小心地將那銅器取出,斟滿了酒,敬獻給各位賓客。大家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都裝出懂行的樣子交口稱讚不已,恭喜主人得了一件寶物。可是賓主歡飲還不到一輪,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有個從仇山來的人一見到魏人用來盛酒的銅器,就驚愕地問:“你從什麼地方得到的這東西?這是一個銅護襠,是角抵的人用來保護生殖器的。”這一來,舉座譁然,魏人羞愧萬分,立刻把銅器扔了,不敢再看一眼。

  無獨有偶。楚邱地方有個文人,其博學多識的名聲並不亞於魏人。一天,他得了一個形狀像馬的古物,造得十分精緻,頸毛與尾巴俱全,只是背部有個洞。楚邱文人怎麼也想不出它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就到處打聽,可是問遍了街坊遠近許多人,都沒一個人認識這是什麼東西。只有一個號稱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人聽到訊息後找上門來,研究了一番這古物,然後慢條斯理地說:“古代有犧牛形狀的酒杯,也有大象形狀的酒杯,這個東西大概是馬形酒杯吧?”楚邱文人一聽大喜,把它裝進匣子收藏起來,每當設宴款待貴客時,就拿出來盛酒。

  有一次,仇山人偶然經過這個楚邱文人家,看到他用這個東西盛酒,便驚愕地說:“你從什麼地方得到的這個東西?這是尿壺呀,也就是那些貴婦人所說的‘獸子’,怎麼可以用來作酒杯呢?”楚邱文人聽了這話,臉噌地一下紅到了耳朵根,羞慚得恨不得立刻在地上挖個洞鑽進去,趕緊把那古物扔得遠遠的,像魏人一樣不敢再看。世上的人為此全都嘲笑他。

  明明不學無術,卻偏要裝作博學多識的人,最終只能自欺欺人,出盡洋相。

  :狂泉

  從前有一個國家,一國的人都得了癲狂病,整天鬧呀、叫呀,幹一些荒唐至極的事。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個國家有一眼叫做“狂泉”的井,誰要是喝了那裡的水,立刻就會變得癲狂起來。而這一國的人除國君外,全都喝“狂泉”的水,所以一個個都瘋瘋癲癲的。

  這個國家的國君之所以沒有得癲狂病,是因為國君另有一口專供他一個人飲用的水井。然而全國的人都得了癲狂病,在他們眼裡,無病的國君與眾不同的樣子倒成了一種病態。因此他們商量好,大家一起動手給國君治“病”。這些人輪番給國君拔火罐、扎針灸、薰艾蒿、服草藥,能用的辦法全用上了。國君實在不堪忍受這種折磨,只好到“狂泉”去飲水。

  國君喝了“狂泉”的水以後,馬上就得了癲狂病,也變成了瘋子。於是,這個國家從上到下,無論國君還是臣民,都一樣癲狂;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一樣荒謬。所有的人都一樣瘋瘋癲癲,這樣,大家反而都高高興興、心安理得了。

  “狂泉”只不過是一個假想的故事。不過,它卻告訴我們:在舉國上下只流行一種荒誕的意識、只貫徹一種虛偽的做法的情況下,一個有健康頭腦和正常行為的人,要想在眾人顛倒黑白的環境裡堅持公正的原則,的確是極其困難的。

  :不曾殺陳佗

  有一個人想拜見縣官求個差事。為了投其所好,他事先找到縣官手下的人,打聽縣官的愛好。

  他向縣官的隨從問道:“不知縣令大人平時都有什麼愛好?”

  縣官手下的人告訴他說:“縣令無事的時候喜歡讀書。我經常看到他手捧《公羊傳》讀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

  這個人把縣令的愛好記在心裡,滿懷信心地去見縣官。縣官問他:“你平時都讀些什麼書?”

  他連忙討好地回答說:“別的書我都不愛看,一心專攻《公羊傳》。”

  縣官接著問他:“那麼我問你,是誰殺了陳佗呢?”

  這個人其實根本就沒讀過《公羊傳》,不知陳佗是書中人物。他想了半天,以為縣官問的是本縣發生的一起人命案,於是吞吞吐吐地回答說:“我平生確實不曾殺過人,更不知有個叫陳佗的人被殺。”

  縣官一聽,知道這傢伙並沒讀過《公羊傳》,才回答得如此荒唐可笑。縣官便故意戲弄他說:“既然陳佗不是你殺的,那麼你說說,陳佗到底是誰殺的呢?”

  這人見縣官還在往下追問,更加惶恐不安起來,於是嚇得狼狽不堪地跑出去了,連鞋子也來不及穿。別人見他這副模樣,問他怎麼回事,他邊跑邊大聲說:“我剛才見到縣官,他向我追問一樁殺人案,我再也不敢來了。等這樁案子搞清楚後,我再來吧。”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用誠實、謙虛的態度去對待知識。不懂裝懂的做法既會妨礙自己的求知進步,又會鬧出愚昧無知的笑話來。

  :司原氏打獵

  從前,有一個叫司原氏的人在一次夜間打獵時,發現了一隻鹿。這隻鹿聽到野地裡傳來的聲音,突然警覺起來。當它看到司原氏正拉弓搭箭瞄準自己的時候,撒腿就朝東面方向跑了。司原氏並不氣餒,他知道在大黑天鹿跑不快,於是跟在後面緊緊追趕,並且一邊追趕一邊大聲地喊叫,試圖以此把鹿嚇懵。

  正在這時,西面來了一夥追趕豬的人。他們聽到司原氏的喊聲,以為是東面有人在堵截這頭豬,於是就跟著喊叫起來。司原氏不知那夥人在喊叫什麼。他看到那邊喊叫的人很多,心想必定也是在追趕獵物,於是他放棄了自己追趕的鹿,朝眾人喊叫的方向跑去,並且在半路上找了個地方隱蔽起來。那夥人叫著喊著從司原氏隱蔽的地方跑過去了。

  過了一會兒,司原氏竟然發現離自己不遠的地方有一頭渾身白色、肥肥胖胖的笨獸。他十分興奮,以為自己得到了一頭吉祥的珍貴動物。司原氏撲上前去把它捉住,然後帶著這吉祥的野獸回了家。

  司原氏拿出家中所有精、粗食料來餵養這頭珍貴的獸。這頭獸也十分親近司原氏。它一見到司原氏便搖頭擺尾,朝司原氏發出可愛的“哼哼”聲,因此司原氏越發喜愛它了。

  沒過幾天,颳起了狂風,下起了暴雨。暴雨淋在這頭白獸身上,將附著在它身上的白色泥土全都沖刷掉了。司原氏仔細一看,才發現它原來竟是自己家裡丟失的老公豬,而今卻被司原氏當作寶貝從外面帶回了家裡。

  遇事不動腦筋,司原氏在追豬人的喊叫聲中隨聲附和,放棄了追鹿,結果一無所獲。因此,大凡人云亦云、隨聲附和的人,追求到手的往往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