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優秀經典名篇

  寓言故事總是通過淺顯易懂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一些小道理。小編整理了一些,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1:伯樂訓馬

  馬本來具有天生的素質,它的蹄子可以踐踏霜雪,它的皮毛可以抵禦風寒。它餓了吃草,渴了喝水,揚蹄奮起奔跑如飛好像騰雲駕霧一樣,這是自然賦於馬的本性。宮殿般豪華的房屋和寬大的高臺對於它來說都是無用的。

  但是由於伯樂的出現,馬的景況就完全改變了。伯樂曾因善於識別千里馬而聞名於世,後又從事訓練馬的行當,不久又成了遠近聞名的訓馬高手。

  伯樂訓馬的辦法很多,馬只要到了他的手裡就要採取了烙、餓、打、困的方法把馬治服。所謂“烙”,就是為了把馬的天生氣勢打下去,就用燒得火紅火紅的烙鐵烙馬,馬被烙得遍體鱗傷,沒了氣力,然後修剪馬毛,鏟削馬掌,烙上印號,這樣經過訓治,十分之二三的馬就要死掉了;所謂“餓”,就是為了訓練馬的耐力,餓了不讓馬吃,渴了不讓馬喝;所謂“打”,就是為了調整馬的奔跑速度和技巧,便時快時慢的控制它,用鞭子狠狠抽打,使馬按照人的意圖行進。所謂“困”,就是在馬受了這些折磨以後,再把馬關在馬廄裡,長期睏乏它,經過伯樂的訓治,馬死一半以上。

  莊子說:“馬在陸地上,吃草飲水;高興時它們就摩擦頸項,表示親愛;忿怒時,就背相對,互相踢蹋。馬所曉得的已盡於此了。等到把駕馬的橫木加在馬的身上,用遮眼的東西加在馬的頭上,使馬的行止齊一,馬方才知怎用眼睛斜看,不願就範,曲頸不伸,欲脫其扼,甚至猛戾抵突,吐銜竊轡,而不馴服。所以使馬曉得這些,失去了它們的本性,以致行動詭詐,近於盜賊的,都是伯樂訓馬造成的啊!”

  從前,有一個叫石的木匠,帶領弟子去齊國。走到曲轅這個地方時,看見一棵被奉為神社樹的大櫟樹,櫟樹的樹蔭可以遮蔽幾千條牛,樹幹有百人合抱那麼粗。樹臨山而長,高出山頂八十尺才生長枝幹,這些枝幹可以造幾十條大船。很多人都圍著這棵大樹觀看,讚歎不止。木匠石的弟子們也停下來圍觀,但木匠石連看都不看一眼,照樣不停地趕路。

  弟子們好一陣,才急忙跟著追木匠石,一個弟子氣喘吁吁地問木匠石:“自從我拿著斧子跟您學手藝,還沒見過像剛才那棵櫟樹那樣的好木材,來往的人都停下來觀賞,您卻像沒看見一樣,這是為什麼呢?”

  木匠石聽後,回答說:“算了,你不要再說了!這是一棵毫無用處的散木,用它造船會沉,用它做棺材很快就會腐爛,用來做器具又不結實,用來做門和窗戶就會像雲心木一樣流出樹脂來,用來當柱子又容易被蟲子蛀蝕。這是一棵不能用作材料的樹,沒有任何用處,別人也不會砍伐它,所以,它才如此長壽。”

  弟子們聽了,都佩服地點了點頭。

  不久,木匠石從齊國回來,又路過這棵大櫟樹。櫟樹託夢給木匠石,對他說:“你把我和可作材料的樹相比嗎?那些山楂樹、梨樹、柚子樹等,果實成熟了就被摘掉,樹幹樹枝常常被扭拉折斷,這都是因為它們有用,所以才遭此痛苦。我好幾次險些被人們砍伐,就是因為人們認為我有用。現在好了,人們都認為我無用,我可以不被人們砍伐了。這就是無用之用,為我之大用。假使我有用的話,還能長這麼大嗎?你這個寄生人間的人,怎能用常理來評論我呢?”

  木匠石醒後,便把他的夢告訴了弟子們,弟子們說:“既然櫟樹追求無用,那它為什麼要生長在社廟旁邊供人膜拜呢?”

  木匠石忙說:“這是祕密,你們不要亂說。這棵櫟樹是想用社廟來保護自己,否則它就會被人們砍掉。這棵櫟樹保護自己的方式同它物不一樣,按照常理是無法理解的。

  篇2:莊子辭聘

  莊子在濮水河邊釣魚。楚王聽說莊子是一位很有才華的隱士,便想讓他出山,輔佐自己治理好楚國。於是派兩個使者帶著厚重的聘禮前去尋找他。使者沿著河邊找了好多天,終於在濮水的轉彎處找到了他。

  莊子坐在濮水邊,頭上戴著一頂草帽,眼睛緊緊盯著河面,兩位使者不敢驚動莊子,只得輕輕地走向前去,對莊子說:“我們國王早就知道您的大名,想請您去楚國做宰相,協助楚王料理國事,所以派我們來請您。”

  莊子手裡拿著魚竿一動也不動,就像沒聽見一樣。兩個使者沒辦法,只好又說了一遍。等了好半天,莊子轉過頭看看兩位使者,開口說道:“我聽說楚國有一隻大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裝在一個珍貴的盒子裡,供奉在廟堂之上,是這樣嗎?”

  兩位使者忙點頭說:“是的,是的。”

  莊子又說:“那麼請問二位,這隻神龜是情願死了,留下幾塊骨殼受人尊重呢?還是寧願活著拖著尾巴在泥裡爬呢?”

  兩位使者不明白莊子的用意,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還用說嗎!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嘛,當然是寧願活著拖著尾巴在泥裡爬了。”

  莊子聽了哈哈大笑,弄得使者莫名其妙。突然,莊子止住笑,對使者說:“你倆回去吧!告訴楚王,就說我寧願像烏龜在泥裡拖著尾巴爬,也不願被供奉在廟堂上。”

  使者這才明白莊子的意思,又勸莊子,說:“楚王送你千金,許以為相,您還是赴任為好。”莊子說:“千金是重利,相國是尊位,但你們沒見到用作祭祀的犧牛嗎!把它餵養長大,然後披上繡花的披衣送入太廟,宰殺後作祭祀品,這時它就是想作一個孤單的小豬也辦不到。你們去吧,不要汙辱我,我不會為國事所羈,我決心終身不仕,以快我的志向啊!”兩使者沒有辦法只好回去了。

  篇3:庖丁解牛

  從前,有一個叫丁的廚師,特別善於宰牛。梁惠王知道後,便請他為自己宰牛剔肉。

  庖丁宰牛剔肉時,凡是他手碰到的地方,肩靠到的地方,腳踩到的地方,膝蓋頂著的地方,都發出淅瀝瀝、嘩啦啦和諧的響聲。只見他揮刀一刺,嘩的一聲,骨肉更分開了。一切聲響,都和音樂的節奏一樣,姿勢優美,猶如古代的《桑林》之舞;動聽的聲音,彷彿是古樂《咸池》的旋律。

  看到這裡,梁惠王拍手稱讚說:“啊,太好了!太好了!技術怎麼能達到如此神奇的境地呢?!”

  廚師丁放下刀子回答說:“我知道宰牛的規律,這比掌握一般的宰牛技術更進一步。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眼中所見的是一頭完整的牛,不知從什麼地方才可以進刀。三年以後,我對牛體結構已完全瞭解,呈現在眼前的,已不再是一頭完整的牛了,我知道該怎樣剖開牛體。到了現在,我宰牛的時候,不用眼睛去看,而是憑精神去接觸牛體,感覺器官的功能都不用了,精神的作用活躍起來了。”

  說到這兒,廚師丁見梁惠王大惑不解的樣子,又接著解釋道:“在肢解牛體時,要順著牛體的自然生理結構,把刀子插進筋骨間縫隙,通過骨節間的孔道,一切動作都完全順著牛體結構本來的樣子進行。刀子所經過的地方,連經絡、筋腱都沒有碰過,更何況那些大骨頭呢。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這是因為他們要用刀割肉;那些一般的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這是因為他們在肢解牛體時,要用刀子去砍骨頭。”說到這兒,廚師丁拿起自己的刀,掂了掂說道:“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宰的牛也有幾千頭了,然而刀鋒還像剛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鋒利。要知道,牛的骨節之間是有空隙的,刀鋒卻薄得幾乎沒有厚度,把這樣的刀鋒插入有空隙的骨縫中去是寬寬綽綽的,舞動刀子也有迴旋的餘地。十九年過去了,我的刀子還是這樣的鋒利。儘管如此,我也從不掉以輕心,每當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便把動作放慢,下刀也很輕。當牛體嘩地一下分開,像泥土一樣散落在地上時,我便提刀站立,環顧四周,從容自得,心滿意足,把刀子插拭。乾淨,好好地收藏起來。”

  聽到這裡,梁惠王說:“太妙了!有幸聽您的這番話,我從中悟出了養生的大道理啊!”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