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簡介

  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名不見載。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和長孫皇后的子女的介紹,供大家閱讀!

  

  長孫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陽人。祖先為北魏宗室長。

  父長孫晟,隋右驍衛將軍,有“一箭雙鵰”之美譽,母高氏。

  長孫皇后仁壽元年出生,大業九年***13歲***嫁唐公李淵次子李世民。筮者曾預言她“貴不可言”。唐代隋後被冊為秦王妃。武德末年儲位之爭期間,與房玄齡“同心影助”李世民,並在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激勵將士。李世民即位後,立為皇后。

  長孫氏是一位有趣的賢后,自稱不涉朝政,但時常以古事設喻勸諫皇帝,更留下“朝服勸諫”以迂迴策略保護大臣的美名;不允許自己的同母兄無忌為宰執,卻因不願留下“恃寵”惡名而請求李世民赦免其參與謀反的異母兄安業;性情不好奢靡,卻有以丹羽金葉製作的“歧頭履”傳世;史載“造次必循禮”,卻有活潑浪漫的《春遊曲》流傳;

  出生於崇尚佛教的家庭,人品貴重,在重病時駁回皇帝為其大赦延壽的決定;對於自己掌管的宮人嬪妃非常仁慈,卻敢於在其著作《女則》中毫不留情地指摘東漢明德皇后的過失。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長孫後在立政殿去世,時年36歲。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諡號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魏徵婉諫,方作罷。她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歷史人物,這樣一位具備一切成為禍國妖姬特質以及條件的女子卻選擇了一條往往令今人曲解為壓抑刻板的道路。

  也許結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兩端,我們才能看清一位充滿智慧、榮寵一生、優雅大氣與嫵媚活潑並存,且驕傲自負得可愛的賢后的真面目。

  長孫皇后的子女

  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女皆為長孫皇后所出或收養。即便觸控著最冰冷客觀的史書,那一腔對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來的拳拳父愛,仍然充斥著撞擊千年後讀者心靈的最強力度。

  下面我們隨著那些最樸實無華的敘述,來感受一下一代明君對妻子所育子女匪夷所思的溺愛記錄:

  李承乾

  ①兩唐書承乾傳載:“甫八歲,特敏惠,帝愛之”;“時年八歲,性聰敏,太宗甚愛之”。②貞觀五年為承乾患

  病,並非虔誠宗教信徒的太宗修築了普光廟與西華觀,獄中的囚徒也得以減罪,以此為承乾祈福。③貞觀7年,承乾患病,太宗下詔請印度高僧波頗入宮為其祈福治病。④因承乾多病,太宗不忍其多讀書,只要求跟孔穎達評論古事。一次,太宗令其試寫治國策略。承乾很快寫了三頁紙,內容很有價值,於是太宗很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兒子的能力。⑤貞觀13年,在東宮設太子學館--崇文館。毫不忌諱承乾有可能借此培植威脅皇帝地位的私人勢力。⑥貞觀15年十二月13日,為鞏固承乾的太子位,詔令三品以上官員嫡子皆事東宮,以保證重臣對太子的鼎力支援。⑦貞觀十六年,太宗詔令皇太子出用庫物不設上限。承乾上表推辭。太宗以“冢嫡”“有殊”的理由駁回了承乾的辭謝。⑧承乾謀反罪當死,太宗不願殺他,群臣沒人敢說按律賜死之類的話。最後通事舍人來濟進言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這才合了太宗的心意,來濟也因此得到看重。⑨承乾死後,太宗專門為他罷朝。

  李泰

  ① 史書明確記載:“越王,長孫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其寵異如此”;“魏王泰寵冠

  諸王”;“時魏王為太宗所愛”。②皇子成年後依例要去封地,可李泰並不“之國”。③因李泰喜愛文學,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他引召學士。④李泰體型偏胖,唐太宗特許其乘小轎上朝。⑤李泰的封地,據《唐會要》記載:貞觀二年五月,吳王恪除使持節大都督益綿邛眉雅等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 節大都督揚州、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諸軍事,揚州刺史。 ——李恪的封地只有“八州”,而李泰的是他的兩倍,有“十六州”。⑥李泰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雍州牧及左武候大將軍。⑦太宗外出度假,經常把李泰帶在身邊***《資治通鑑》載:魏王穎悟,多從遊幸***。⑧十四年,唐太宗到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特大赦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賦,還賞賜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⑨因李泰寵冠諸王,盛修府邸,岑文字進諫。太宗雖獎勵了文字,但對李泰未採取任何限制性措施。⑩唐太宗將大名鼎鼎的芙蓉園賜予李泰。⑾ 唐太宗又賜李泰佔地廣闊的洛陽大宅及都城之勝魏王池。魏王池風景優美,池與堤也因李泰為魏王而得名。⑿李泰有時去東都父親送的大宅裡小住,太宗常讓一隻名叫“將軍”的白鶻從京城到東都給兒子送信,並取回信,一天要往返好幾次。⒀李泰耗費奢靡,每月的開銷超過了太子,褚遂良為此進諫。但唐太宗並沒因此限制李泰的開支,反而下旨太子以後花費不再受額度的限制。⒁王珪為李泰的老師,每次李泰見他都以見師之禮率先拜見。一次,李泰還主動向王珪請教忠孝之道。見兒子如此崇師問道,唐太宗倍感欣悅。⒂太宗曾計劃讓李泰搬進皇宮的武德殿來居住。魏徵諫止。⒃聽聞大臣對李泰不夠恭敬,太宗大震怒,召來大臣質問。房玄齡等嚇得不敢說話,只有魏徵敢於直諫。最後太宗承認自己是因私愛而忘公。⒄李泰長子李欣也倍受太宗寵愛,四歲時由祖父母當成兒子一樣***以為己子***養於宮中並賜名。⒅李泰出事後,太宗在貶斥他的詔書裡仍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鍾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恩遇極於崇重,爵位逾於寵章”,痛惜之情溢於言表。⒆立儲***後李泰雖被貶,但太宗仍對其念念不忘,拿著他所上的奏章向大臣敘說思子之情:“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⒇貞觀二十一年,又進封李泰為濮王。

  李治

  ① 史書明確記載:“太宗愛晉王,不使出閣”;“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太

  宗以晉王仁孝,心所鍾愛”;“泰數知太宗愛晉王”。②出生時的特殊待遇:“***貞觀***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賜帛有差,仍賜天下是日生者粟。”③父母賜“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國寶玉龍子給出生三天的李治。後此玉龍子在唐代帝帝相傳。④剛會走路的李治就能畫出個敕字,想必唐太宗批閱奏摺時經常抱著他,甚至興致大發教過他這個字,所以李治對‘敕’字印象深刻,才會不自覺的畫出它。⑤唐太宗考李治孝經,他對答如流,唐太宗萬分高興。⑥因為母親去世後無比傷心,唐太宗憐惜不已,“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⑦皇后去世後,由太宗親自撫養長大,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由此亦可想見太宗對妻子用情之深。⑧李治為親王時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右武候大將軍。⑨與胞兄李泰一樣,到了年齡太宗卻不讓其之官。⑩太宗出去度假,常把晉王李治帶在身邊,曾引起敵人的關注。⑾《長安志》記載李治在宮外有一座‘盡一坊之地’的晉王宅。但是實際上他在被立為太子之前都沒有離開過父親出宮單獨居住過***《舊唐書·李璿傳》***。⑿立為太子後,仍隨太宗出行遊玩。太子少詹事張行成認為皇帝出於私愛未能讓太子在這些時間留在宮中代理朝政、履行相應職責。⒀依照禮制,太子必須居住在東宮。太宗公然違反,導致褚遂良、劉洎分別在貞觀十八年、二十年相繼進諫,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⒁正常的皇孫都封為郡王,可是太宗過於寵愛李治,直接把他的庶長子封為親王。⒂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李治鎮守定州監國,父子二人為了能及時瞭解對方的點滴情況,首創飛表奏事制度。⒃太宗徵高句麗時,寫給兒子一封“肉麻”私信。信中述說太宗因為沒能及時收到李治的來信而“忌欲恆死*** 擔心得要死***”,直到收到李治的親筆信才“死而復生”。在信中太宗要求兒子以後有什麼小病小痛都要寫信一一告訴他,同時表達了他“憶奴欲死”的思念之情。舐犢深情躍然紙上,展現了這位偉大帝王細膩的一面。

  長樂公主

  ①史書明確記載:“後所生長樂公主,太宗特所鍾愛”;“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房玄齡等鹹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②只因其為皇后所生,故太宗特別喜歡她,出嫁時,詔令有司為其準備的嫁妝要比太宗之妹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徵以漢明帝故事諷喻太宗做法嚴重逾制。後經皇后首肯及褒揚魏徵之舉,逾制之事方作罷。③在貞觀十一年封建事件中,協助反對“封建”的重臣們打消了太宗的決定。④根據現代考古挖掘發現,長樂公主之墓沒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設一道石門的規格,而破格使用三道石門。在昭陵已發掘的陪葬墓中僅此一例。

  豫章公主

  史載豫章公主“早喪其母”,一出生就由皇后撫養,等同於親生。公主去世後,太宗穿了很長時間的素服,超過了禮法規定的父親為子女服喪的時間。因此,群臣悚動不安。

  城陽公主

  ①城陽公主初嫁杜如晦的次子杜荷,太宗愛屋及烏,賜杜荷襄陽郡公爵位等。***原文: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陽公主,賜爵襄陽郡公,授尚乘奉御***。②出嫁前,太宗專門為她卜卦並欲打破黃昏行吉禮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禮。馬周諫止。

  晉陽公主

  ①晉陽公主李明達是唐太宗異常寵溺的女兒。這單從封號上就能體現,晉陽正是李唐龍興之地。唐太宗給李明達“晉陽”的封號,足見他對這個女兒的珍視。②皇后去世後,與胞兄李治同為唐太宗親自撫養。可以說,晉陽公主是有史可考的享有皇帝親養殊遇的唯一一位公主。③晉陽公主性情內斂有急智。唐太宗怒斥臣下時,公主總能抓住時機為他們辯解,故亦贏得臣下的讚美和喜愛。仔細研究晉陽公主的勸諫方式,我們不難發現其與長孫後生前的迂迴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難能可貴的是,晉陽公主利用父親的“殊寵”保護臣下的時候,至多隻有十二歲。④唐太宗擅長飛白書。公主常年跟在父親身邊,便能臨寫一筆以假亂真的飛白字。臣下們都無法分辨真偽***原文:主臨帝飛白書,下不能辨***。⑤晉陽公主去世時只有十二歲。唐太宗一個月不能正常飲食,每天要哀傷幾十次,身體瘦弱不堪。大臣們勸慰他時,太宗說:“我怎麼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如此悲傷沒有意義呢?只是不能自禁而已。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悲慟。”如此失態的舉止和言語背後的眷眷父愛令人扼腕。為了紀念夭折的愛女,太宗下詔將公主封邑所得的餘錢,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為女兒的往生祈福求禱。

  新城公主

  ① 貞觀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太宗最幼女、年僅九歲的新城公主初封為衡山公主,在貞觀年間首封公主的帝女中年齡偏小***其異母姊臨川公主首封已十八歲***,足見太宗對新城的寵愛與重視。②貞觀十六年,新城公主***衡山公主***被許配給魏徵的嫡長子魏叔玉***未來的鄭國公***。③貞觀二十三年因新城將出降長孫詮,太宗特將長孫詮的父親長孫操升為岐州刺史***《舊唐書·外戚傳》***。④根據墓誌,貞觀23年2月,太宗籌備新城的出嫁事宜。可能是太宗預感大限將至,不願女兒為自己守孝三年耽誤青春。不幸的是太宗在當年五月駕崩,未能在生前看到自己最小的女兒出嫁。

  城陽、晉陽、新城中的一位

  文德皇后誕公主,月滿,宴群臣于丹霄殿。太宗命公圍棋賭,公再拜曰:“臣無可賭之物,不敢煩勞聖躬。”太宗曰:“朕知君有物,不須致辭。”公固言無物堪供進者,太宗曰:“朕知君大有忠正,君若勝,朕與君物;君若不如,莫虧今日。”遂與公棋,才下數十子,太宗曰:“君已勝矣!”賜尚乘馬一匹,並金裝鞍轡勒,仍賜絹千匹。

  長孫皇后主要作品

  書法

  《玉臺名翰跋》徐範自跋雲》:古來名姬傳於史冊,及稗官、野史所載,或以淑質麗藻,或以節烈文才,不可勝計。綠窗閒靜,間一寓目,令人擊節羨慕,低迴讀之,不能置之。至於能書者,代不數人。往歲從嫂氏過吳興,得獲管夫人仲姬、比玉曹妙清及自然道人張妙靜三紙,讀其詩與尺牘,想慕其風采,恨不與此人同時也。於是留心搜討,計得數紙:吳採鸞之機清筆秀,沈清友之妙趣入神,朱淑真秀骨天成,風華蘊籍,大為快意,是謂世間無其匹者。今春聞吾邑項氏家藏衛夫人一幀,長孫後一幀,為絕代翰寶,百計購求,終莫能得。因託至戚致其夫人,夫人憐範一段苦心,從更轉贈,遂不惜傾囊酬之。噫!世間之勝事雖全也。嗣後復承嫂氏贈餘薛濤一箋,惠齋女史“月到風來”四字,始滿夙願,乃命工裝潢,匯為一卷,待朝夕展對,生平之志畢於是矣。籲!前代名跡,世不恆有,況閨中賢嬡乎?後之覽者,幸勿輕視之可也。檇李徐範記於淨香居。《玉臺名翰跋》沈彩跋雲》:才藻,非婦人職也。然孔子嘗以臧文仲妾織蒲為不仁,則士大夫家閨閣佳麗,苟勤於紡織,輿茅簷窮嫠爭,是亦非宜。而身心又不可使逸,則舍筆札文史其何所事哉?卷中自晉衛夫人而下,若唐長孫後、吳採鸞、宋胡惠齋、張妙淨、朱淑真,元管道昇,皆具有俊才,出其柔翰,俱各精妍。惜吾家清友並曹妙清之跡已亡,而薛濤妖姬,亦溢廁其間。書法亦冶業倡僚,不入雅格,是為不類耳。若徐範悉心勤訪,勞於夢寐,乃獲萃成此卷,又豈尋常搓脂抹粉者所知哉!

  《玉臺名翰跋》程朗岑跋雲》:此卷力檇李女史徐範所藏墨跡,其長孫後、沈清友、曹比玉三家,已失,卷尾尚有當湖沈彩一跋,亦殘缺,餘俱完好,神采奕奕,極簪花寫韻之妙,非後人所能臆造,極簪花寫韻之妙,非後人所能臆造。夫古今古刻多矣,未有蒐集閨媛名跡者。昔歐文忠謂,婦人書惟房璘妻高氏《石壁寺頌》與《安公美政頌》爾。他如武后 《昇仙太子碑》,貴妃楊氏《心經》,久不傳於世,斯卷不重可貴與?而徐氏集古之苦心,尤不可沒也。爰從雲伯太史借勒上石,非第柔翰之可寶,抑以修玉臺故實雲。道光壬辰花朝,陽羨程璋跋於四明官舍。

  女則

  長孫皇后私下采擇“古夫人善事”,撰成《女則 》一書.有些人認為女則的內容與後來的《女戒》等倡導三從四德的書籍相同,事實則不然.根據女則並沒有流傳至今可以看出,這本書在宋朝之後已經失去了其本應有的價值,當然其價值是由宋朝以後社會和君主對女子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來衡量的.可能有些人認為女則的失傳是因為年代較久,可是女四書之中也有來自漢朝女子之手的。

  詩作

  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