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火災怎麼疏散逃生

  在遇到火災時人們需要安全、儘快的逃生。那麼,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帶來關於火災疏散逃生方法,歡迎大家閱讀。

  火災疏散逃生方法

  一、利用疏散通道逃生。

  每個商場都按規定設有室內樓梯、室外樓梯,有的還設有自動扶梯、消防電梯等,發生火災後,尤其是在火災初期階段,這都是逃生的良好通道。在下樓梯時應抓住扶手,以免被人群撞倒。不要乘坐普通電梯逃生,因為發生火災時,停電也時有發生,無法保證電梯的正常執行。

  二、自制器材逃生。

  商場是物資高度集中的場所,商品種類多,發生火災後,可利用逃生的物資是比較多的。如“將毛巾、口罩浸溼後捂住口、鼻,可製成防煙工具;利用繩索、布匹、床單、地毯、窗簾來開闢逃生通道;如果商場還經營五金等商品,還可以利用各種機用皮帶、消防水帶、電纜線來開闢逃生通道;穿戴商場***集貿市場***經營的各種勞動保護用品,如安全帽、摩托車頭盔、工作服等,以避免燒傷和墜落物資的砸傷。

  三、利用建築物逃生。

  發生火災時,如上述二種方法都無法逃生,可利用落水管、房屋內外的突出部位、各種門窗以及建築物的避雷網***線***進行逃生或轉移到安全區域再尋找機會逃生。這種逃生方法使用時,要大膽又要細心,特別是老、弱、病、殘、婦、幼等人員,切不可盲目行事,否則容易出現傷亡。

  四、尋找避難處所逃生。

  在無路可逃的情況下,應積極尋找避難處所。如到室外陽臺、樓層平頂等待救援;選擇火勢、煙霧難以蔓延的房間,關好門窗,堵塞間隙,房間如有水源,要立刻將門、窗和各種可燃物澆溼,以阻止或減緩火勢和煙霧的蔓延時間。無論白天或夜晚被困者都應大聲呼救,不斷髮出各種呼救訊號,以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幫助自己脫離困境。

  發生火災時的“三不”

  1、“不”乘普通電梯

  發現火災後,人們為了阻止大火沿著電氣線路蔓延開來,都會拉閘停電。有時候,大火會將電線燒斷。如果乘坐普通電梯逃生,遇上停電可就麻煩了,既上不去,又下不來,無異於將自己困在“囚籠”裡,其危險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這裡特別要指出的是,按照防火要求安裝的消防電梯除外,因為它有單獨的電源控制和其他安全裝置,可用於人員的疏散。

  2、“不”輕易跳樓

  跳樓求生的風險極大,弄不好往往不是死就是傷,不可輕取。即使在萬般無奈之際出此下策,也要講究方法。首先,應該向樓下拋擲棉被或床墊,以便身體著落時不直接與硬的水泥或者石頭路面相撞,減少受傷的可能性;然後雙手抓住窗沿,身體下垂,雙腳落地跳下,縮小與地面的落差。

  3、“不”貪戀財物

  火災來勢極快,10分鐘後便可進入猛烈的階段。據有關資料記載,當火災達到猛烈的階段時,煙氣的水平擴散速度為每秒鐘0.5至0.8米,煙氣的豎向垂直擴散速度就更快了,每秒鐘可以達到3.4米,並且常常伴有“爆燃”和建築物坍塌等緊急情況的發生。因此,消防專家警告,遇上火災時,必須迅速疏散逃生,千萬別為穿衣或尋找貴重物品而浪費時間,因為任何珍寶都比不上生命更為珍貴。更不要在已經逃離火場後,為了財物而重返火口,到頭來只能是人財兩空,自取滅亡。

  火災造成的危害

  “ 火災”,是指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所造成的災害。在各種災害中,火災是最經常、最普遍地威脅公眾安全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災害之一。人類能夠對火進行利用和控制,是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火,給人類帶來文明進步、光明和溫暖。但是,失去控制的火,就會給人類造成災難。所以說人類使用火的歷史與同火災作鬥爭的歷史是相伴相生的,人們在用火的同時,不斷總結火災發生的規律,儘可能地減少火災及其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對於火災,在我國古代,人們就總結出“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的經驗。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在社會財富日益增多的同時,導致發生火災的危險性也在增多, 火災的危害性也越來越大。據統計, 我國 70 年代火災年平均損失不到 2 . 5 億元, 80 年代火災年平均損失不到 3.2 億元。進入 90 年代, 特別是 1993 年以來,火災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上升到年均十幾億元,年均死亡 2000 多人。實踐證明,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就越來越突出。“預防火災和減少火災的危害”是對消防立法意義的總體概括,包括了兩層含義: 一是做好預防火災的各項工作, 防止發生火災; 二是火災絕對不發生是不可能的,而一旦發生火災,就應當及時、有效地進行撲救,減少火災的危害。

  火災不僅毀壞物質財產,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還直接或間接危害生命,給人們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危害。每年都有許多兒童被火災奪去生命。同時因兒童用火不慎引起的火災也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