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字克明文言文答案

  杜如晦,字克明,祖上都是周朝高官,隋朝取代周朝後,祖父杜果在隋為工部尚書、義興公,父親杜吒為隋朝昌州長史。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北周***贈開府儀同、大、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內太守。祖果,周溫州刺史,入隋,工部尚書、義興公,《周書》有傳。父吒,隋昌州長史。如晦少聰悟,好談文史。

  隋大業中以常調①預選,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顧謂之曰:“公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樑之用,願保崇令德。今欲汝俯就卑職,為須少祿俸耳。”遂補滏陽尉,尋棄官而歸。太宗平京城,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俄遷陝州總管府長史。時府中多英俊,被外遷者眾,太宗患之。記室房玄齡曰:“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驚曰:“爾不言,幾失此人矣!”遂奏為府屬。

  後從徵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嘗參謀帷幄。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累遷陝東道大行臺司勳郎中,封建平縣男,食邑三百戶。尋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天策府建,以為從事中郎,畫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為冠首,其見重如此。隱太子深忌之,謂齊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憚者,唯杜如晦與房玄齡耳。”因譖之於高祖,乃與玄齡同被斥逐。後又潛入畫策,及事捷,與房玄齡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

  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仍總監東宮兵馬事,號為稱職。三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仍知選事,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至於臺閣規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獲當代之譽,談良相者,至今稱房、杜焉。

  其年冬,遇疾,表請解職,許之,祿賜特依舊。太宗深憂其疾,頻遣使存問,名醫上藥,相望於道。四年,疾篤,令皇太子就第臨問,上親倖其宅,撫之流涕,賜物千段;及其未終,見子拜官,遂超遷其子左千牛構為尚舍奉御。尋薨,年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慟,廢朝三日,贈司空,徙封萊國公,諡曰成。太宗後因食瓜而美愴然悼之遂輟食之半遣使奠於靈座其後太宗忽夢見如晦若平生及曉以告玄齡言之歔欷令送御饌以祭焉。明年如晦亡日,太宗復遣尚宮至第慰問其妻子。終始恩遇,未之有焉。

  ***《舊唐書·杜如晦》有刪改***

  註釋:①常調:按常規遷選官吏。

  4.對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太宗後因食瓜/而美愴然/悼之/遂輟食之半/遣使奠於靈座/其後太宗忽夢見如晦/若平生/及曉以告玄齡/言之歔欷/令送御饌以祭焉

  B.太宗後因食瓜/而美/愴然悼之/遂輟食/之半遣使奠於靈座/其後太宗忽夢/見如晦若平生/及曉/以告玄齡/言之歔欷/令送御饌以祭焉

  C.太宗後因食瓜而美/愴然悼之/遂輟食/之半遣使奠於靈座/其後太宗忽夢/見如晦若平生/及曉以告玄齡/言之歔欷/令送御饌以祭焉

  D.太宗後因食瓜而美/愴然悼之/遂輟食之半/遣使奠於靈座/其後太宗忽夢見如晦若平生/及曉/以告玄齡/言之歔欷/令送御饌以祭焉

  5.下列對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詞有多個義項,在這句中,應為“閒適自得,清靜無為”之意。

  B. 從文中的表述來看,唐朝所採用的官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

  C.文中最後一段出現“解職”一詞,這與“致仕”詞義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現與官職調動相關的一個詞“遷”,在古代還有 “左遷”“右遷”的說法,右遷為升官,左遷為降職。

  6.下列關於文章內容的解讀錯誤的一項是***3分***

  A.杜如晦家世顯赫,世代為官。曾祖父被追贈為開府儀同、大、遂州刺史,高祖父曾任河內太守,祖父任溫州刺史、工部尚書,父親曾任昌州長史。

  B.杜如晦聰慧明達,深受器重。隋朝時,吏部侍郎高孝基對他另眼相看,說他是棟樑之材。太宗認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眾人被外遷之際,奏請把他留下。

  C.杜如晦功勳卓著,多次被封賞。在跟隨太宗征討天下之際就被高祖封為建平縣男,待太宗即位後,升遷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

  D.杜如晦生前輝煌,死後亦榮耀。他死後,太宗很傷心,三日不朝,追贈他為司空。在第二年他的忌日當天,太宗還專門派人到他家裡去慰問他的妻子兒女。

  7.把下列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畫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為冠首,其見重如此。***5分***

  ***2***太宗深憂其疾,頻遣使存問,名醫上藥,相望於道。***5分***

  杜如晦字克明參考答案

  4.D

  5.C。“解職”與“致仕”詞義相近。

  6.B “太宗認為他是王佐之材”錯,原文是房玄齡的陳述。

  7. ***1***畫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為冠首,其見重如此。***5分***

  ***2***太宗深憂其疾,頻遣使存問,名醫上藥,相望於道。***5分***

  給分點***1***“畫象于丹青者”,1分;“為冠首”,1分;“其見重如此”被動句1分,意思對1分;整句通順1分。

  ***2***:“憂”,1分;“存問”,1分;“名醫上藥”,1分;“相望於道”,1分;整句通順,1分。

  參考譯文: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曾祖父杜皎,北周時被追贈為開府儀同、大、遂州刺史。高祖父杜徽,北周時任河內太守。祖父杜果,北周時任溫州刺史,進入隋朝,被任命為工部尚書,加封為義興公,《周書》上有他的傳記。父親杜吒,隋朝時任昌州長史。杜如晦年輕時聰慧明悟,喜歡談論文、史。

  隋朝大業年間,杜如晦按常規參與官員選拔,吏部侍郎高孝基很器重他,對他說:“你有應變的才華,必定會成為棟樑之材,希望你保持並崇尚美德。如今想讓你暫時屈身就任低階官吏,只是少些俸祿罷了。”於是杜如晦被任命為滏陽縣尉,不久他棄官歸家。太宗平定京城,引薦杜如晦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又升遷他為陝州總管府長史。當時親王府中有很多傑出的人才,被調到外地做官的有很多人,太宗擔心這件事。記室房玄齡向太宗建議說:“秦王府中的屬官離開的雖然很多,但大都不值得惋惜。只有杜如晦聰慧、明悟、多識、通達,是王佐之才。如果大王您只是想保守籓王的爵位,恪守本分,留下杜如晦就沒什麼用;如果您想君臨天下,統治四方,除此人就沒人能幫助您。”太宗十分驚訝地說:“你不說,我差點就失去了這個人!”於是奏請留下杜如晦為親王府屬官。

  後來杜如晦跟從太宗征討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曾經在軍營中參與謀劃軍機要務。當時軍隊和國家有許多事,杜如晦分析、決斷軍國大事如流水一般,眾人人被他深深地折服。杜如晦多次升遷至陝東道大行臺司勳郎中,後被高祖加封為建平縣男,賞賜三百戶封邑。不久又以原官兼任文學館學士。天策府建成之後,太宗任命他為府從事中郎,把像畫在畫上***懸掛***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像這樣被器重。隱太子李建成很忌恨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讓我們懼怕的,只有杜如晦和房玄齡罷了。”於是就在高祖面前詆譭他們,杜如晦和房玄齡一同被逐出親王府。後來他們又祕密地進入秦王府,出謀劃策,等到太宗即位後,杜如晦和房玄齡功勞一樣,被提拔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遷為兵部尚書,進封為蔡國公,賞賜實際封邑一千三百戶。

  貞觀二年,杜如晦以原官兼任檢校侍中,暫代吏部尚書,仍然總管東宮兵馬事務,被譽為“稱職”。貞觀三年,杜如晦代替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仍掌管官員選舉的事務,和房玄齡一同掌理朝政。以至於臺閣規模和典章人物,都是二人擬定的,在當時很被稱譽。談到治國良相,房玄齡和杜如晦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當年冬天,杜如晦身患疾病,上奏請求辭去官職,太宗答應他的請求,但給他的俸祿和賞賜和原來一樣。太宗十分擔心他的病情,多次派人去問候,有名的醫官和送上好藥材的使者,在路上絡繹不絕。貞觀四年,杜如晦病情加重,太宗命皇太子到他家去問候。皇帝還親自來到杜如晦的家裡,扶著他流淚,並賞賜絲帛千段;趁他還沒有去世,讓他的兒子出來並任命官職,於是破格升遷左千牛杜構為尚舍奉御。不久,杜如晦去世,時年四十六歲。太宗哭得十分傷心,三日不朝,追贈他為司空,改封他為萊國公,諡號“成”。太宗吃到美味的指爪,想到杜如晦不能和自己一同吃而很傷心,吃了一半就停了下來,派使者將剩下的一半送到杜如晦靈前祭奠。後來,太宗忽然夢見了杜如晦,宛如生前。天亮後,把做夢的事告訴了房玄齡,言談之間歔欷不已,並派人送御饌去祭奠。第二年杜如晦忌日那天,太宗又派遣尚宮到杜如晦家慰問他的妻子兒女。這種自始至終的恩遇,從來就沒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