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閔殺胡令的故事

  冉閔***?-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人,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稱。350年稱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閔知胡之不為己用也,班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這就是震驚內外的閔冉殺胡令。關於這件事情的史料記載有很多,眾說紛紜,看法、評價不一。要想真正瞭解整個故事的發生始末,就必須完全還原當時事情發生的背景。但是,歷史是不可複製的,我們只能靠史料記載的細碎字句,來推敲故事發展的細枝末節。

  或許是應了“贏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道理,關於“殺胡令”事件的記載,無一不在批判冉閔的凶狠殘暴,冷酷無情。誠然,不論男女老幼,斬殺二十餘萬胡人,血洗城池這樣的做法確實心狠手辣了點,但是在這血腥的故事背後是否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呢?

  生為漢人,卻長於胡人間的冉閔,其實一直在胡和漢之間遊走,心思飄忽不定,左右搖擺。一則石虎曾寵愛於他,待他不薄;再則自己是漢人,身體裡流著的是漢族血統。就在他搖擺不定之際,胡人對他心生猜忌,意欲除之。孫伏都率兵三千於殿中,他感覺自己的性命受到了威脅,決定先採取行動。原本並未打算全城屠殺,但是,當“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的命令下傳之後,胡人競相逃出城去,他才在衝動之下頒佈“殺胡令”。當然也有人評價說,這不是他的莽撞之舉,而是為了鞏固之後的地位的計謀。

  不管怎麼說,這種毫無道德毫無仁心的種族屠殺,都無法逃脫歷史的制裁。

  殺胡令原因

  西晉末年,胡人的隊伍開始不斷壯大,由匈奴、鮮卑、羯、羌及氐為主的五胡十六國開始向中原進攻侵略。這些由北方遊牧民族組成的草原莽夫,除了搶奪財寶食物之外,還對漢人大肆屠殺。於是在這種野蠻的統治下,出現了殺胡令。那麼出現殺胡令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具體的原因是這樣的,西晉皇帝為了躲避戰亂,率領皇親國戚、親信侍衛一路南逃,最終在長江以南的建康定都,史稱東晉。隨著王朝的大舉遷徙,進七成的生活在北方的百姓也遷居江南。中原僅剩不到三成的漢人,這些百姓多是種種原因無法搬遷,雖有心反抗,但畢竟與能征善戰的胡人無法相提並論,最後逃不過被屠殺的命運。野蠻的胡人每攻下中原的一座城池,就下令將城內男女老少全部屠殺。隨著後趙國君的變本加厲,凶殘的匈奴人已經不滿足於屠殺這樣簡單,他們開始將殺人變成一種藝術,一種享受,一種變態的快感。他們甚至將人肉切成薄片,與羊肉一起細細品嚐;還有的將美女的頭砍下,裝到盤子內,大家像欣賞藝術品一樣露出滿意的笑容。在胡人無盡的屠殺下,中原漢人的數量開始急劇下降,只剩不到四五百萬。這樣的情況讓許多留在北方的漢人決定聯合起來奮起放抗。其中,陳午也曾試著組建抗擊胡人的軍隊卻成效不大。而後來的冉閔更是決定繼承陳午的遺願,團結漢人打擊胡人,因此,就有了著名的殺胡令。

  殺胡令出現的很大因素是因為胡人的凶狠殘暴逼迫漢人反抗。如果沒有這樣的殺胡令,可能就沒有以後中國北方漢人百姓的安居樂業。

  慕容垂 冉閔

  慕容垂與冉閔皆為十六國曆史上數一數二的亂世梟雄,也是中國歷史上擔得起“戰神”美譽的兩名勇武蓋世帝王。

  在漢家歷史上,冉閔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英雄人物。他一生致力於驅除韃虜,拯救華夏百姓於水火的大業,其驍勇善戰的英雄膽略與屠盡五胡的政治方針,令塞外敵寇聞風喪膽。雖然他過於凶狠殘暴的對胡政策在後世飽受爭議,然而在他執政期間,五胡亂華的百年浩劫被有效制止,之前遭胡人大量屠殺的華夏百姓也在他的庇護下得以保住最後的血脈與文化根基,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冉閔無愧於漢家英魂的光榮稱號。而慕容垂的出身背景與冉閔截然不同,慕容垂出生於燕國皇室,為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最為顯赫的慕容氏族的成員,亦是如假包換的王孫貴胄。

  慕容垂年少成名,十三歲即隨兄出征,討伐宇文部,一度戰功彪炳,所向披靡。他一生南征北戰,為後燕王朝建功立業,數十年間折在他手下的著名將領不計其數,若不是參合坡戰役中,老邁的慕容垂想為兒子慕容寶掃清最後的軍事障礙而帶病出徵,說不定其政治生命還能延續更久。

  參合坡戰敗後,慕容垂終日鬱郁,不久即作別了人世。接替王位的慕容寶絲毫不似他雄才偉略的父親,乃是一個無才無德的庸碌之輩,後燕在他的領導下國力日漸衰落,加上內部統治集團間相互爭鬥不休,致使外部強鄰壓境,後燕最終被北魏所滅,國家一度分裂成北燕與南燕,慕容一族後嗣子孫流離失所。與此同時,北魏卻逐漸強盛,直至完成一統北方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