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中吳敬梓以犀利諷刺的筆法寫盡了科舉制度的腐朽昏聵與官場的人生百態,堪稱中國文學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那麼關於儒林外史你還了解哪些?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春帆集》收《懷人詩》十幾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吳敬梓字敏軒。”全詩最後四句說:“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刊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

  《儒林外史》清刻本《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小說成書於清王朝最強盛的歷史時期,作者通過強盛的外表,從隱藏在社會現實各種矛盾中的讀書人這一層面切入,通過對這個群體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深入解剖,以諷刺的筆法刻畫了一群圍繞八股取士而活動著的讀書人,通過發生在這群讀書人身上的故事生動表現了科舉對知識分子的誘惑力和支配力。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箇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加上它那準確、生動、洗練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然,由於時代的侷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託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吳敬梓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僅直接影響了近代譴責小說,而且對現代諷刺文學也有深刻的啟發。現在,《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範。它可與義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萬提斯、法國巴爾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吳敬梓的風格

  讀過《儒林外史》的朋友或多或少都對清代著名小說家,安徽才子吳敬梓獨特的文學創作風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部長篇小說中,吳敬梓以犀利諷刺的筆法寫盡了科舉制度的腐朽昏聵與官場的人生百態,堪稱中國文學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

  說到吳敬梓的風格,人們往往容易聯想到近代史上另一位以“文化刺客”著稱的文學巨匠,事實上,那位大文豪亦對吳敬梓的作品讚譽有加,認為其創作“秉持公心,指擿時弊”。這位人所共知的近代文學巨匠,便是有“國魂”之稱的魯迅先生。數百年後,魯迅小說橫空出世,其多部著作中貫穿的現實主義精神與犀利批判的鋒芒,毫無疑問是從先輩吳敬梓的思想和藝術理念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據說《儒林外史》創作期間,適逢吳敬梓人生低谷,父親亡故後家境日漸艱難,很多時候甚至柴米都難以為繼,不得不以賣文賣書、典當傢俬為生。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這位年少成名的才子忽然對人生境遇及官場仕途有了一番全新的理解,因此,後世一致認為,若無成年後的坎坷經歷和對清代科舉制度的深度剖析,原本出身宦官世家的吳敬梓斷不會傾盡畢生心血寫成這樣一部滿含辛辣諷刺意味的《儒林外史》小說,獨樹一幟的吳敬梓的風格,亦不會給後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及深遠的影響。

  吳敬梓紀念館

  氣勢恢巨集的吳敬梓紀念館。建於一九八五年。為紀念這位歷史名人,全椒縣政府在其故居北極閣修建一座典雅、古樸、氣勢恢巨集的紀念館。建築仿明清風格,雕樑畫棟,翹角飛簷。大門前正方四座旗杆石像徵著吳氏家門前期的鼎盛。過廳正中矗

  現全椒縣政府決心擴大規模,加大投入,擬擴建成敬梓公園,內部增設全椒歷史名人展,全椒旅遊產品實物和圖片展。中共全椒縣政府決心將吳敬材紀念館建成《儒林外史》吳敬梓研究中心,以紀念吳敬梓誕辰三百週年為契機,進一步擴大影響,建成全椒對外文化交流的陣地。立一尊巨型石碑。碑陽刻看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集》中的一段話:“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撾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蹙而能詣,

  吳敬梓紀念館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碑陰刻著《吳敬梓》傳。正廳過道一尊七米高的吳敬梓銅像,手握長卷,面視人生,蒼海茫茫,給人以栩栩如生的感慨。正廳內

  安放一尊吳敬梓座像,館內陳列著《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各種版本和“園石刻”,“默巖手稿”等吳氏家珍;還有吳氏家譜,《儒林外史》插圖,吳氏家族住宅大院全景圖,中外名流書畫、字等等。紀念館內芳草習習,百花爭豔。無論從建築風格和館內布展,給人以全新的感覺,使人流漣忘返。自八六年對外開放後,已接待百萬觀眾前來觀光,這包括中央有關領導。深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