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散文讀後感兩篇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林徽因散文讀後感1
林徽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她像花一樣美好,在任何年代開啟,都像是開啟一束花,被胡適譽為“第一代才女”。也許是愛屋及烏,我帶著對林徽因的仰慕,走進了她的文章——《一片陽光》。題目很平常,並不吸引人,讀完後才發現,原來林徽因的文章也如她的人一樣空靈婉約、純淨自然、帶有詩的色彩。
散文《一片陽光》通過回憶小時候的一些生活場景:一片橙黃的陽光,一張孤獨的桌,一角寂寞的廳堂,一隻靈巧的鏡箱,或窗外斷續的鳥語,和水珠——那小孩美麗的病名,延伸到她對藝術的思考和人性的評論上,因此,陽光便成了林徽因走向藝術道路的一個嚮導。我驚訝,只是一片陽光的不經意照射,她竟可以寫出那樣一篇清秀乾淨,猶如水晶般晶瑩光澤的散文。“那種靜,在靜裡似可聽到那一處淙淙的泉流,和著彷彿是斷續的琴聲,低俗著一個幽者自娛的音調。......那種動,柔諧婉轉,有如無聲音樂,令人悠然輕快,不自覺的脫落傷愁。”“至多,在舒揚理智的可管理使我偶一回頭,看看過去幼年記憶步履所留下的殘跡,有點惋惜時間;微微怪時間不能儲存情緒,儲存那一切情緒所曾留戀的境界。”讀著讀著,就心生激動,暗暗佩服,相同的感受卻可以被她寫得如此傳神。作者不是怪時間流逝得太快,而是遺憾一切美好的情緒都消逝得太快,來不及多享受,只在一瞬間,這種感覺就過去了,只能長久的留在記憶深處,想要去回味,卻似乎永遠也找不到當時的感覺。正如林徽因所說:“宇宙萬物客觀的本無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獸才開始有了秀麗,有了氣質,有了靈犀。”
合書而坐,思緒萬千,我竟渴望自己也能做一個像她一樣的女子,才華橫溢,清新脫俗,內心卻透著一股堅強的力量。我幾乎可以看到林徽因那一抹輕巧的身影。我輕輕轉過身,看著窗外這一片橙黃流動的光,我突然有些發怔:陽光恬靜的,是充滿生命力的,任何平常的事物,只要一片陽光悠閒又灑脫地落在上面,一切都會帶上另一種動人的氣息。
在我們的心靈上灑下一片陽光,學會感受多姿、無奈、遺憾的生命,尋找生活中真正的幸福......
林徽因散文讀後感2
書幾卷,夢一簾/一把油紙傘/遮住了多少聚散無常的情緣/你曾是錦瑟,我曾為流年/只因這場無聲的雨季/讓未了的故事匆匆擦肩/就這般,丟失了想要的永遠/時光如水,總是無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茶几盞,詩一箋/其實我和你/只隔了一道雨巷如煙/你今為滄海,我已是桑田/如果可以,請許我預支一段如蓮的時間/就算是回不到從前/我也為你依舊紅顏/時光如水,總是無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就是這溫婉如玉的文字,讓我只一眼便再難割捨,無法移開視線。這是一個不願汲汲奔走於喧囂凡塵、隨波逐流的人,是一個不想歸隱山林、孤標自傲的人,是一個只願簡單無為、守著湛湛光陰、安穩度日的女人。就是在她如訴如怨的溫情解讀中,一個滿身詩意、才情卓絕、清雅如蓮、淡然行走於紅塵中的女子---林徽因向我款款走來。
與其說這是一本人物的傳記,不如說是一個女人在對另一個女人的解讀中託付了所有女人的心事,因而讀起來像是一片天鵝絨覆蓋在心間,是那麼的溫暖,那麼的熨帖。無瑣碎、無繁雜、無世俗,更無時間、地點、人物介紹所堆砌而成的歷史史料感。第一次知道,原來讀一個人可以有如此輕盈空靈的姿態、詩意斑駁的心情、清新雅緻的形式。如飲一杯清泉,我將書中的文字一飲而盡,那種迫不及待的感覺好久都不曾有。
許多年前,很喜歡徐志摩的詩,剛上初中的我曾買來他的詩集,反覆臨摹抄寫背誦,默默地感受著他那濃烈的愛、熾熱的情懷、飄逸的心懷。每每讀過,都如暖流過心,浮雲掠頂,內心深處湧動著說不出的感動。後來知道詩人為了一個女人而殞命。可並不知道,那個女人就是林徽因。
她清澈溫婉,嫻雅安靜,著一襲白色的長裙從江南的煙雨中走來。一生愛過三個男人的她,卻又那麼清醒、平靜。16歲時她與徐志摩於康橋浪漫邂逅,但卻因故決絕地轉身;24歲時嫁於樑思成,攜手走過千山萬水,為了建築夢而相約白頭;摯友金嶽霖為她終身未娶、痴心地守候她一生。
能夠愛得如此深刻卻又如此清醒,能夠如此決絕而不沉溺,絲毫不給自己的人生留下悲情和傷痛的女子是多麼的淡定!或許這淡定只是旁人眼裡的表象,但她終究讓人覺察不到絲毫的疼,留給人們的永遠是那個被裝幀在人間四月的女子,每次翻開都會看到她蒼翠欲滴的蔥蘢,一樹一樹的花開,嗅到一層一層的芬芳。***
作者說,她是溫和的。她沒有陸小曼的張揚、沒有張愛玲的凌厲、沒有三毛的放逐,哪怕她愛過多少人,犯過多少錯,歷經多少浮沉,嘗過多少人情世味,都仍像一杯清茶,素雅芬芳,不曾給人粗礪的傷害,也不曾被人所傷。說到底,這是一個接受過正統家庭教育、飽讀詩書、隨父遊歷海外博聞強識的女性,所以隱忍無言無疑是她面對一切紅塵煩擾的最好手段。而這隱忍久了,人自然也就溫和了許多。
都說她不曾傷人,可徐志摩因為她的決絕離開而烙下的心痛又有幾人知曉,徐那常常跟隨她的身影、為了赴她一場演講而隨專機墜落粉碎的軀體難道不足以說明一切?而她又何曾未有自傷?她那一次次孤獨清冷的時刻、靈魂出竅的瞬間,難道沒有摻雜因當初的決絕而生的懊悔和無奈,脆弱的軀體、早逝的青春,如果不是極度的內傷和自耗,又怎會那麼早的來臨?所以,敢問,凡塵俗世,又有幾人可以在刀刃上游走而毫髮無損?
或許我更像陸小曼,為了愛的人寧願拋棄一切、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只為轟轟烈烈愛一場,哪怕這愛這情灼傷了彼此。往事早已遠去,有時候速度快的只是一轉身的距離,或許拋開當時的境況只獨獨看人,顯得突兀和獨斷。但我和徐志摩的結髮妻子張幼儀一樣,對她頗有微詞,既愛徐志摩,為何要決絕轉身,既已轉身為何還要藕斷絲連一生?既不能選擇嫁給金嶽霖,為何她還要霸佔人家的感情,讓金為她終身未娶?當然這裡面有兩位男人心甘情願的成分,可我也分明看到一個自私的林徽因,用她的聰明或者說狡黠、一個才女和美女的美麗讓男人為她牽魂。再美的女人,如果沒有男人的欣賞和簇擁,沒有情感的浸潤,沒有激情的澎湃,就如花兒一樣,也會早早地枯萎,林又怎會不懂?
說得好聽點,這似乎是她過人之處,別的女人不可及。她用一份清淡,讓她和三個男人的愛歷久彌新;她用一種無意,讓男人們為她魂牽夢繫;她用看似簡約的生活,讓她與三個男人的故事維繫了一生。其實,是她太懂得調配人間的煙火,時時刻刻都把自己保護的很好,她知道詩情畫意只能點綴生活,並不能當做生活的全部,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真實出的煙火幸福,而琴棋書畫詩酒花只可以用來頤養心性。所以她選擇了一個並不能觸及他靈魂但是可以給他安穩日子的男人---樑思成完婚,但是她終究又是那個骨子裡渴望浪漫、靈魂不能寂寞、周圍少不了男人的讚譽和驚羨、才華需要釋放和認同的人,否則就不是那個一襲睡袍、焚香插花、低眉寫字的林徽因了,所以她用知己的概念詮釋了這兩個婚姻外的男人。不知道我這樣的理解是不是褻瀆,但我仍然佩服這個周旋於三個男人之間的女人,其實想想在她去世後梁思成娶了他自己的學生就知道,在男人的眼裡,並不存在什麼女神,更沒有什麼永遠。
總覺得自己這樣看她顯得有些苛刻,人世間的情感誰又說得清楚?人之用情不同,又何故指責?沒有誰說過一生只能愛一個人,也沒有誰說過,重新開始意味著背叛,轉身就意味著傷害。真愛無悔,只要是自己真心付出過,擁有過,珍惜過,就是無言的幸福和最大的慈悲。相愛容易相守太難,有一天發覺愛已易了容顏,不如溫柔地放手,前面或許更有海闊天空。不能祈求像林徽因那樣有一個金嶽霖為她守候一生,這份愛讓人動容卻也讓我覺得酸楚,何苦呢,也許只有情到深處、無怨無悔的金能夠說得出。
這個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的江南煙雨中走出來的女子,又因為其奇特瑰麗的感情被眾人一次次的品讀。有人說她活的清白、活的堅定、活的透徹,有人說她太過清醒,有些淡漠和無情。這似乎是一個人難以撕裂開去的生命的兩個維度。但若說她沒有背叛,沒有糾纏,沒有破碎,我似乎不太贊成。歸根結底,別人怎麼看,都只是一陣清風,她自己認為按照喜歡的方式真實地活過一次就夠了。
一朵蓮,不驚心,不招搖,安於水中,清淡地存在,溫婉而美麗。她不承諾,是因為害怕自己無法兌現;她不張揚,是因為她希望可以活的心安理得。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如你如我的凡塵女子渴望的姿態。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滴在花前/那輕,那聘婷,你是/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的白蓮/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粱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多少婉轉悠揚的開始,到最後,都要漫不經心地收場。唯有這人間四月天依舊不改。百花爭豔,季節聘婷,黃昏幽徑,落花飛雨,潺潺溪流,柳絲舞動,燕子呢喃,守候一闋靜好時光!
當年的承諾都是我們對青春灑下的謊言。一切都沒改變,我依然駐守在水墨江南,做著迷離的夢,安分守己地靜看春花秋月的嫻靜淡雅。儘管不再年輕,不再輕狂,可還是想抓住轉瞬即逝的芳華,守候那花好月圓的幸福。我一直都信:這世界,安好,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