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戰起因是什麼

  高平之戰是公元954年,發生在北漢與後周之間的一場戰爭,最終後周大獲全勝。後周初戰不利,柴榮冒著矢石親臨戰場,終於扭轉戰局中原王朝從此由弱轉強。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高平之戰起因,希望你喜歡。

  高平之戰起因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柴榮繼位後不久,北漢劉崇聯合遼國乘機南下,打算乘後周內部還不穩定的情況下打擊後周的力量。二月,契丹派楊袞率騎兵萬餘及步兵五萬餘人,到達晉陽***今太原***,兩軍會師晉陽,一路攻上潞州。北漢主劉旻親領中軍,張元徽領左軍,楊袞為右軍,陣容嚴整。

  後周昭寧節度使李筠派部將穆令均率領兩千人馬迎擊。穆令均中伏被殺,損失千餘人。李筠退回潞州。柴榮決定親自領兵抵抗北漢的進攻。楊袞觀察了後周軍的陣勢和軍容,認為後周軍強,不可貿然進攻。劉崇卻不以為然,命張元徽率領東軍先進攻。後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怯敵,一戰即潰,有上千步兵投降。在高平之戰中,一開始戰事不利,柴榮冒著矢石親臨戰場,後周軍在右翼潰退的情況下扭轉戰勢,擊潰了北漢軍隊。張元徽的戰馬被射倒,被後周軍斬殺。戰後後周軍隊乘勝追擊,一直攻到太原。三月二十三日,周世宗率軍暫屯潞州。

  高平之戰影響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將樊愛能、何徽及其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餘名將校斬首,以整肅軍紀。重賞高平大戰中的功臣。張永德向周世宗推薦趙匡胤,極力稱讚他的智勇。周世宗將趙匡胤提升為殿前散員都虞侯,領嚴州刺史。自高平一戰,周世宗洞悉禁軍的弊端和虛弱。於是著手整頓禁軍,揀選精銳,淘汰老弱,招募天下的壯士,充實禁軍。經過這次整頓,大大的提高了禁軍的戰鬥力。

  高平大戰直接關係了後周的存亡興衰。在右軍已經被擊潰的危機情況下,周世宗親自出陣,極大的鼓舞了周軍的士氣,從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戰局。周世宗此舉,膽識勇猛不亞於唐太宗。假若他不能果斷的親征, 或者在危急時刻先行逃跑,歷史都將改寫。

  從高平一戰後,周世宗提拔了一批有膽識的將領,整頓了禁軍,勵精圖治,先後南下攻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北上征伐契丹,接連收復了幾個州郡,增強了後周的國力,擴大了後周的國土。為以後宋的統一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周世宗是五代中罕見的有作為的皇帝。就高平一戰中的表現,就少有人及。可惜的是他在位時間太少,不然還可以有更大的作為。而宋太祖趙匡胤也因為高平大戰中的出色表現而一舉成為後周禁軍中的高階將領。周世宗勤於政事,能駕馭那些功勳卓著的將領。趙匡胤也一直忠心耿耿的為後周效力,屢建功勳。然後周世宗一死,趙匡胤就得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奪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宋朝。他和宋太宗趙光義憑著周世宗打下的基礎,最後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高平之戰趙匡胤差點命喪沙場

  高平大戰直接關係了後周的存亡興衰,周世宗親自上陣,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戰局。此戰宋太祖趙匡胤也有出色表現,甚至一度生死存亡。

  趙匡胤身先士卒,迎敵血戰,主將奮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戰,無不以一當百,北漢兵抵擋不住。內殿直馬仁禹也激勵同伴進擊,他自己躍馬猛射,連斃數十敵軍,後周軍的士氣更加高漲。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也率領部下幾百騎兵向前猛攻。張元徽的戰馬被射倒,被後周軍斬殺。戰後後周軍隊乘勝追擊,一直攻到太原。三月二十三日,周世宗率軍暫屯潞州***今山西長治***。

  相傳公元954年,趙匡胤統兵下河東,征剿北漢。遠征途中,遇狂風,身遭風寒,故兵扎清源縣羊房口。一日,太祖心中煩悶,遂微服出遊。行至汾河灣,見一老叟鶴髮童顏,甚有道風。他將太祖打量一遍,上前躬身一揖道:“虎步龍行者,貴人也。然印堂赤黃,風寒入體矣。”太祖回揖道:“奈何?”老叟道:“寒舍藏三年老陳醋蒜頭數枚,貴人須取兩枚去,和飯吃下便愈。”太祖隨老叟入舍,取回醋蒜。以方試之,果然病除身愈。遂賜老叟紋銀百兩,絹扇一把。並於扇面書曰:“味食之道,亦可除病,河東老醋,盡善盡美。後太祖病癒,與當時的周世宗在劣勢下一同取得了高平之戰的勝利,也正是此戰使後周的實力迅速擴張,為後來黃袍加身的宋太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役趙匡胤表現出色,升殿前都虞侯,得以迅速崛起,成為柴榮日後倚重的大將。這一戰也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由弱轉強的開端。但是不為人所知的是,這一戰中曾染病的趙匡胤幾乎不能出征。如果沒有在清源縣的這則小故事,中國的歷史幾乎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