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大臣王恭

  王恭是司徒左長史王濛之孫,會稽內史王蘊之子,孝武定皇后王法慧之兄。官至前、青兗二州刺史,曾先後兩度起兵討伐朝臣,但在第二次起兵時因劉牢之叛變而兵敗,後被捕並被處死,死前仍堅持自己起兵之出發點是忠於朝廷。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少有美譽 志向遠大

  王恭年輕時就有美譽,有過人情操,且自負 才能和家族地位,常有擔當宰相、輔臣的願望。王恭在當時與同族的 王忱齊名,並仰慕 劉惔。王恭初任佐著作郎,但他及後因為官小而不能彰顯其才能和志向而稱病辭官。後又任祕書丞,將要轉任中書郎時父親王蘊去世而無法受命。服喪後,先後任吏部郎、建威、丹楊尹、 中書令領 太子詹事。

  剛直進言 開罪權臣

  因王恭是 晉孝武帝皇后之兄,故此很受孝武帝器重。當時 袁悅之能言善辯,受會稽王 司馬道子所親待,又常勸司馬道子專掌朝權。王恭將這事情報告孝武帝, 袁悅之不久就因他事而被誅殺了。一次 司馬道子召集朝士開酒宴, 尚書令謝石因酒醉而唱起民間歌曲,被王恭嚴正指責。又一次因 司馬道子喜愛淮陵內史虞珧的妻子裴氏,下令她與眾寶客談論,然而因為裴氏服食丹藥,身穿黃衣,樣子如天師道道士一樣,所以當時人以與她談論為“降節”之舉。王恭亦因而抗議道:“未聽聞過宰相座上會有失行婦人。”言罷,坐上眾人皆顯得不安, 司馬道子亦很慚愧。

  出鎮京口 手握重權

  晉孝武帝當時十分信任王恭以及王珣、殷仲堪、郗恢等人,但當時王國寶附和並討好司馬道子,卻與王珣等人不和。孝武帝於是擔心日後二者的仇隙會產生事端,就讓王恭、郗恢等人出外作外藩,以州府武力作外援,屏衛王珣等人。太元十五年***390年***,王恭擔任都督兗、青、冀、幽、並、徐及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前,兗、青二州刺史,假節,鎮守京口。

  痛心朝事 直言進諫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去世, 晉安帝繼位, 司馬道子執掌朝政。當時 司馬道子寵 王國寶,機要朝權都交給王國寶,故此引起王恭大大不滿,常直言指斥,而司馬道子亦深深忌憚和怨恨王恭。王恭不久就入拜山陵,曾感嘆:“棟樑都還是新的,可已見亡國的徵兆了。”暗指 王國寶亂政將敗壞東晉。雖然當時 司馬道子有意令朝內與外藩和平共處,於是將心腹都送到王恭那邊,希望冰釋前嫌。但王恭每次談論到時政時都聲色嚴厲,令 司馬道子深知與王恭之間的矛盾是不能化解,於是打算因故召王恭入朝,以伏兵將他殺掉。而在當時,王恭其實亦打算領兵入朝誅殺 王國寶,只因害怕與王國寶一黨的豫州刺史 庾楷以及 王珣的勸阻而沒有實行。王恭將回京口時,辭色嚴厲的向 司馬道子說:““天子居喪期間,執政宰相的重任,即使是伊尹、周公那樣的賢人也感到難以勝任,願大王親理萬機,採納忠言,遠離邪聲,放逐奸佞小人。”矛頭直指 王國寶,亦令王國寶十分畏懼。

  討伐權臣 兵敗被捕

  隆安元年***397年*** 王國寶出於畏懼,於是勸 司馬道子裁減王恭兵力。而王恭則準備士兵及軍需品,上表北伐, 司馬道子感到懷疑,於是以盛出兵妨礙農事為由命其解嚴。王恭當時已決心出兵討伐 王國寶,於是派使者向荊州刺史 殷仲堪聯絡。 當時 殷仲堪已經因桓玄所勸起兵討伐 王國寶之事而遲疑,王恭的使者到後堅決了殷仲堪的決心,答應與王恭一同討伐王國寶。而王恭知道 殷仲堪支援自己後十分高興,於是在四月甲戌日表奏 王國寶的罪行,起兵討伐。 三日後,王恭上表到達建康,內外戒嚴, 王國寶十分恐懼,聽從 王珣之計而上請解職並待罪,但不久則假稱有詔命其官復原職。另一方面, 司馬道子但求息事寧人,於是將罪責全推給王國寶,並命 司馬尚之收捕王國寶,在四月甲申日賜死王國寶並處死王緒,向王恭謝罪。王恭於是還鎮京口。

  王恭起兵時聯結正在居母喪的 王廞,王廞於是起兵響應,但王恭罷兵時就命王廞離職,繼續服喪。然而王廞當時已經乘著起兵誅除不少異己者,不能就此罷手,於是不聽王恭命令,更出兵討伐王恭。王恭見狀,於是命 司馬 劉牢之領兵擊敗王廞,王廞逃亡失縱。事後王恭上表自貶,詔下不許 。

  司馬道子經歷過王恭、 殷仲堪舉兵後,對二人十分忌憚,心腹 司馬尚之則建議司馬道子樹立腹心作外藩以作屏衛。 司馬道子聽後同意,於是在 隆安二年***398年***命 王愉為 江州刺史,並割本屬 庾楷的 豫州四郡讓王愉 都督。此舉觸怒了 庾楷,於是派兒子庾鴻勸說王恭討伐 司馬尚之兄弟。王恭聽從並聯結 桓玄與 殷仲堪,而二人則推王恭為盟主,刻日同取 建康。當時 殷仲堪寫信給王恭,藏在箭幹中並由 庾楷代送。但送到時用來寫信的斜絹變形,不能看出是誰人的字跡。因為 殷仲堪在上一年舉兵時都沒有實質派兵支援,王恭於是以為是 庾楷假作殷仲堪書信,決心先行起兵。當時 劉牢之試圖諫止,但王恭不聽,又上表以討伐 王愉及 司馬尚之兄弟為名起兵 。

  司馬道子之子 司馬元顯主戰,司馬道子於是以司馬元顯為征討 都督,率領諸軍抵抗王恭。當時王恭自恃才能和家族地位,又成功逼 司馬道子殺 王國寶,於是趾高氣揚,雖然侍仗 劉牢之但卻待他如同部曲將般,令 劉牢之十分憤恨。 司馬元顯看穿這點,命廬江太守 高素策反劉牢之,並許以事成後以王恭位號授予劉牢之。當時王恭參軍何澹之將此情報告訴王恭,但王恭以何、劉二人有仇隙而沒有相信,但卻設酒宴款待 劉牢之,當眾拜其為兄,並將手下精兵都交給劉牢之,以其為前鋒。但當 劉牢之到竹裡後,劉牢之殺死帳下督顏延並投降朝廷,並命兒子 劉敬宣和東莞太守 高雅之進攻王恭。當時王恭正在出城打算閱兵,就被 劉敬宣截擊,部眾潰敗。王恭打算返回城內時又發現城門已被 高雅之關上,唯有騎馬逃奔曲阿,但又因不習慣騎馬而令大腿內側長了瘡,碰巧遇著故吏殷確,以船打算送王恭到 桓玄那裡。到長塘湖時,因被人告發而被捕 。

  建康遇害 忠心遺世

  王恭被押送 建康後,在同年九月十七日 *** 10月13日***於倪塘被處斬 。王恭臨受刑時,還吟誦佛經,自己理順鬍鬚鬢髮,毫無懼色,對監刑者說:“我王恭愚昧無知,過於相信他人,以致有今日敗局,但我的內心,豈是不忠於國家社稷!百代之後人們是知道我王恭這個人的。”王恭與子弟和黨眾都被處死。死後家無錢財布帛,惟有書籍而已。為有見識者所感傷。

  最初被抓,遇見從前的同僚戴耆之,時任湖孰縣令,王恭私下對戴耆之說:“我有個 庶子未被盤查出來,藏在乳母家中。請你幫我送到桓南郡家寄養。”戴耆之便將王恭庶子送到 夏口,桓玄代為撫養,併為庶子設立 喪庭讓他祭弔王恭。及至桓玄執政,上表朝廷為王恭辯護申冤,朝廷下詔追贈王恭為侍中、太保,諡號為忠簡。追贈 王爽為太常, 王和及兒子 王簡皆為通直散騎侍郎。殷確為散騎侍郎。 腰斬湖浦尉及商人錢強等。王恭庶子王曇亨,義熙年間***405~418***任給事中。

  王恭性格剛直不屈,深存節義,每次讀《 左傳》讀到“奉王命討不庭”就會嘆息。王恭性不寬弘,昧於運用機會,在 京口以來雖以寬大仁惠作方針施政,但自以矜貴,與在下者總有著隔膜 。王恭雖然發起了兩次兵變,但其實他不習慣用兵,在其騎馬逃亡時弄得腿上長瘡亦知其並非習武行軍之人。

  歷史評價

  謝安:“王恭人地可以為將來伯舅。”

  司馬道子:“孝伯亭亭直上。”

  房玄齡等《 晉書》:①“少有美譽,清操過人”; ②“美姿儀,人多愛悅,或目之雲‘濯濯如春月柳’。”; ③“恭性伉直”; ④“暗於機會,自在北府,雖以簡惠為政,然自矜貴,與下殊隔,不閒用兵,尤信佛道”; ⑤“王恭鯁言時政,有昔賢之風。國寶就誅,而晉陽猶起。是以仲堪僥倖,佺期無狀,雅志多隙,佳兵不和,足以亡身,不足以靜亂也。”; ⑥“孝伯懷功,牢之總戎。王因起釁,劉亦慚忠。殷楊乃武,抽旆爭雄。庾君含怨,交鬥其中。猗歟群採,道睽心異。是曰亂階,非關臣事。”

  孫元晏《晉·王恭》:“春風濯濯柳容儀, 鶴氅神情舉世推。可惜教君仗旄鉞,枉將心地託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