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書法家王珣

  王珣是東晉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之孫,中領軍王洽之子。出身琅玡王氏,初任桓溫掾,與謝玄俱為桓溫所敬重,累遷至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於謝安當政時為祕書監。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步入仕途

  王珣出身琅玡王氏,為 丞相 王導之孫、 中領軍 王洽之子。最初擔任 桓溫的 掾屬,與同僚 謝玄都被桓溫 敬重,後轉任 主簿。當時桓溫正進行 北伐,軍中機要事務都交由王珣處理,軍中文武數萬人都認識他。

  太和四年*** 369年***, 豫州 刺史 袁真不甘心被桓溫指責,被逼承擔桓溫第三次北伐失敗的責任,又因朝廷不處理其訴,便叛歸 前燕。當時王珣亦參與討伐,於太和六年***371年***平定叛亂,王珣因功封東 亭侯。其後轉任 大司馬 參軍、琅邪王友。 寧康元年***373年***桓溫死後,王珣調任 中軍 桓衝的 長史、 給事黃門侍郎。

  王謝交惡

  當時,王珣娶了 謝萬的女兒,其弟 王珉亦娶了 謝安的女兒。雖然與謝氏結成姻親,卻互相猜嫌,後謝安更讓二人離婚,王謝兩家於是成了仇敵。當時謝安當國主政,在其意願下王珣被任命為 豫章太守,王珣不欲外出遠地,便不去上任。後又被任命為 散騎常侍,王珣未接受任命,又調任 祕書監。

  孝武所倚

  太元十年***385年***,謝安去世。其後,王珣調任 侍中,很受晉孝武帝 司馬曜的倚重。後轉任 輔國、吳國 內史,任內深得當地 士庶之心。太元十五年***390年***九月,王珣被徵召為尚書右僕射,領 吏部事務。太元十六年***391年***九月,王珣轉任 尚書左僕射,加徵虜,領 太子詹事。

  孝武帝雅好典籍,王珣與 殷仲堪、 徐邈、 王恭及 郗恢等人就以才學和文章而深受孝武帝親待,被引為 心腹。但 王國寶等人此時依附輔政的會稽王 司馬道子,而司馬道子與孝武帝關係一度劍拔弩張。孝武帝擔心自己一旦去世,朝中必生事端,便分別命王恭和郗恢出任 兗州 刺史及 雍州刺史,殷仲堪 司牧荊州,作為外援,而留王珣在朝任宰輔重臣。

  一似胡廣

  太元二十一年*** 396年***,孝武帝為寵妃 張貴人所殺,禮儀中的 哀冊和 諡號議定都由王珣所草擬。 當時,王恭入赴 山陵,不滿王國寶亂政,於是有意起兵殺死王國寶。但當時王珣阻止,稱王國寶罪惡未彰,人心皆惡時才順應人心誅殺他,這就無往不利。當時王恭亦顧慮作為王國寶黨羽的 豫州刺史 庾楷,於是打消念頭。王珣卻勸王恭靜觀事變,暫時按兵不動。王恭便放棄除掉王國寶的準備。後來,王恭對王珣說:“最近以來,我看你太像 胡廣了。”王珣說:“ 王陵因為在惠帝面前爭執, 陳平經常在一旁謹慎小心,沉默不語,你只看結果如何罷了。”

  隆安元年*** 397年***正月,王珣任 尚書令。 同年,王恭因獲 荊州刺史殷仲堪支援,上表陳列王國寶罪狀,起兵討伐他。當時王珣雖任尚書令,但因孝武帝突然被殺,未及寫遺詔以王珣為顧命大臣,故王珣只是因偱行事,不發一言。當時司馬道子問王珣是否知道王恭和殷仲堪起兵,王珣特意以未有參與朝政,故不會知道二人舉兵之事為言。

  而王國寶知道王恭討伐自己,驚惶失措, 王緒於是勸王國寶假稱司馬道子詔誅殺王珣及 車胤,以誅除時望,並以司馬道子之名起兵抵抗王恭及殷仲堪。但當王珣和車胤前來後,王國寶卻不敢殺害二人,反向他們問計,王珣即勸誘他自動解除他軍政的權力,從而令王恭休兵。

  車胤亦陳說利害,分析一旦王國寶反抗王恭而逼王恭退守 京口,若王國寶未能快速擊敗王恭而殷仲堪卻已東下建康,就將受兩軍夾擊。王國寶聽後便很畏懼,於是上疏解職並致闕待罪,然而不久反悔,假稱獲詔官復原職。而當時司馬道子亦想息事寧人,將所有罪責都推向王國寶,於是收捕王國寶並賜死他,更以自己有罪過向王恭道歉。王恭及後就罷軍還鎮京口。

  隆安二年*** 398年***,司馬道子畏懼王恭和殷仲堪等,於是聽信譙王 司馬尚之樹立外援之言,以 王愉為江州刺史,並分豫州四郡由他都督。當時豫州刺史庾楷抗議但失敗,於是怒而勸王恭討伐司馬尚之兄弟。王恭聽後也想起兵,在得到殷仲堪及 廣州刺史 桓玄的支援並被二人推為盟主後就正式起兵。

  司馬道子在世子 司馬元顯建議之下決心討伐王恭,命王珣為 衛、都督琅邪水陸軍事、 假節。面對桓玄大敗 司馬尚之軍,王珣守建康北郊以防備桓玄。同年,王恭起事被平定。王珣便上還符節,獲加授 散騎常侍。

  病重去世

  隆安四年*** 400年***,王珣因病解職。同年五月丙寅 ***6月24日***,王珣去世,享年五十二歲,獲贈 車騎、 開府, 諡號獻穆。桓玄輔政時,改贈王珣為 司徒。

  書法

  王珣工書法,傳世書法作品有《 伯遠帖》等。《 伯遠帖》是問候親友疾病的信札。《 宣和書譜》載:“珣三世以能書稱,家範世學。珣之草聖亦有傳焉。” 此帖經北宋內府收藏,明代 董其昌等都曾收藏,為乾隆三希之一。

  董其昌稱“既幸予得見王珣,又幸珣書不盡湮沒,得見吾也。長安所逢墨跡,此為尤物。”顧覆在《 平生壯觀》中說《伯遠帖》:“紙堅潔而筆飛揚,脫盡王氏習氣。”安歧《 墨緣匯觀》評稱:“有自然沉著之氣。”《宣和書譜》稱:“其家世學,草聖有傳。今不見其草跡,即此真行,已足名家。觀其下筆,力變右軍父子,而無一筆詭於正,所謂縱任自喜,古雅有餘者也。”《宣和書譜》還曾收有其 草書《三月帖》,今不存。

  文學

  王珣有 文集十一卷***《 舊唐書·經籍志》作十卷***。《 全晉文》收錄有《奏追崇鄭太后》、《書》、《與範甯書論釋慧持》、《重與範甯書》、《林法師墓下詩序》、《琴贊》、《虎丘山銘》、《孝武帝哀策文》、《祭徐聘士文》。

  歷史評價

  時人:法護非不佳,僧彌難為兄。

  桓溫:謝掾年四十,必擁旄杖節。王掾當作黑頭公。皆未易才也。

  王恭:比來視君,一似 胡廣。

  桓玄: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雖逼嫌謗,才用不盡;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

  殷闡:君以圭璋,資以明要。少長風流,舉契理調。事擾皇家,道在君子。亮誠外內,寄內萬里。契同風雲,義貫終始。自昔索居,荏苒於茲。五載不覿,何日不思。嗚呼若人,奄隨化遷。古之遺愛,猶或興言。承凶愴痛,慨然留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