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為官多少年
陶淵明並不是一開始就選擇歸隱生活,他也曾當過官,而且一檔就是13年,在官場中最後實在絕望而選擇了田園生活,迴歸本心,過上了閒雲野鶴的生活。 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陶淵明的官場生活
陶淵明追求仕途之路是受其家族的影響。陶氏一族自陶淵明曾祖父就是東晉威望顯赫的開國元老,陶淵明曾祖父陶侃建立軍功無數,官職越做越大,後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外祖父和父親皆擔任過太守職位,陶氏一族風光無限。陶淵明自小就受到家世風範的薰陶,又勤奮學習詩書禮儀,小小年紀心中就萌芽了安邦濟世的念頭。
陶淵明二十歲時就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這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先後擔任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東晉年間,權臣恆玄發動叛變戰爭,陶淵明身先士卒加入到平叛戰爭中去。在此次戰役中,巧妙的運用計謀平定了戰爭,為此立下了你大功。劉裕非常賞識他,給他加封官職。此戰役勝利後,劉裕的私利望欲迅速膨脹,引起了陶淵明的不滿。為此陶淵明果斷的離開他另尋高就。
陶淵明的仕途在安邦濟世的理想中與抵斥灰暗的官場政治中徘徊不斷,不斷地辭官又恢復官職。最後在擔任彭澤縣令時,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果斷拋棄了仕途之路,隱居田園。
陶淵明為了實現安邦濟世的理想抱負,在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抱著滿心的期許不停地嘗試,又不停的失望,最終心灰意冷走入了絕望的境地。
陶淵明的人生態度
陶淵明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人生態度,可分為前期與後期之分。陶淵明前期有著積極入世,大展抱負的的人生態度;到了後期,人生態度開始發生轉變。他鄙棄官場,淡泊名利,追求安逸知足的生活。
陶淵明自小勤奮好學、博學儒家與道家的思想,深受儒家孔子濟人救世思想的影響,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遠大的志向,渴望為人民、為社會、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熱情。在二十歲時,陶淵明就開始了為實現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
然而,十多年的官場生涯並沒有實現陶淵明的理想,反而令他憎恨。官場的黑暗、朝臣的***和政治的昏庸,讓陶淵明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態度。最終,在督郵劉雲檢查公務時,他保持著自身高尚的人格“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選擇辭官歸隱田居。這個時候,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已經發生了大轉變。
陶淵明看透了仕途生涯註定是一條失敗的道路,與自己的人格背道而馳。於是,他選擇了隱居的生活。回到家鄉耕耘著幾畝田地,農作之餘飲一杯薄酒,賞一片菊花海,遠離世俗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平靜,享受歲月的美好,如此生活妙不可言。
陶淵明後期追求隱居生活的人生態度有積極和消極的意義。從積極的方面來講:面對官場黑暗社會腐敗,儘管陶淵明沒有力量去改變它,但也沒有被它改變,在這渾濁的塵世中仍然保持著自身的樸質純潔,此高潔傲岸的品質是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反之,陶淵明隱居田園生活不過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